禿尾河
無定河、窟野河、禿尾河、佳蘆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馬川,這「四河四川」是榆林市的主要河流。禿尾河是其中一條著名的河流,它源於神木縣瑤鎮鄉的宮泊海子,歷史上曾幾次易名。水經圖稱為「圜水」,漢時叫「水」,亦名吐渾河。由於它發源地在沙漠地區,水系由沙漠滲水匯集而成,水量穩定,四季均衡,素有「雨澇不成災,天旱不斷流」的美稱,禿尾河全長140公裡,流域面積3294平方公裡。
無論春夏秋冬,禿尾河常年川流不息。上遊經過沙漠、草灘地區,一派「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地下是豐富的煤田。因此,神木縣在禿尾河上遊修築了瑤鎮水庫和採兔溝水庫,建成神木縣城和錦界工業園區重要的水源地。禿尾河成了工農業生產的重要命脈,同時也成為承載現代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中遊段地勢平坦,兩岸良田萬頃,是神木縣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也是一條生態良好的綠色走廊。下遊的禿尾河流經榆陽區、佳縣和神木交界區域,它穿山過嶺,在連綿不斷的峽谷中咆哮前行,在佳縣武家峁村轉了一個360度的大彎子,然後又投入了黃河的懷抱。
禿尾河深藏不露,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內涵,仰韶、龍山文化遺存多處,著名的石峁遺址就在禿尾河的一條支流洞川溝旁,是陝北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晚期的人類活動遺址,也是我國史前最大的古城遺址,距今4000年左右,出土了大量玉器、陶器、石雕,據說石峁遺址是黃帝部族居邑。禿尾河流域秦漢民居遍布,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禿尾河流域遍布石窟文化和佛道寺廟。金佛寺始建於唐代,大部分石窟鑿於明代,在長180米、高35米的懸崖上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大小石窟14座,近千尊石刻和泥塑佛像惟妙惟肖,大小殿內,花卉浮雕、壁畫彩繪絢爛多姿,體現了金佛寺極高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青龍巖」(龍巖寺)昔時有青龍現身,故得此名,是禿尾河畔最大的寺院,始建於南宋隆興年間(1163—1164),迄今800多年,明清以來,屢加修葺,寺僧曾達80多人。葭州官府曾於該寺特設僧官、稅廳,統管葭北各地僧道教務和廟會。「伏智寺」在虎頭市下,始建於明代,至今留有開寺主持的面壁石窟。
「鳳凰山」東臨黃河,近嶺鑿壁穿穴,陡路極奇險峻,上有玉帝、真武廟,相傳昔有鳳凰經宿故地,現在香火不斷。入黃河口的「惠巖寺」更是奇特。它始建於元大德年間(1297—1307),後多次修葺,內置石刻像6尊,窟外有成化七年(1471)鑄造鐵鐘一口。儘管,禿尾河兩岸寺廟石窟大多殘破不堪,但仍然保存著歷史的遺蹟。
鳳凰山
禿尾河自然景觀奇特。從涼水井村開始河流進入土石山區,河道變窄,山勢崎嶇,峭壁迂迴,峰迴路轉,九曲十八彎的河道形成了許多綺麗壯美的景色——彎彎的河流,小小的村莊,綠綠的棗林。神木的高家川是禿尾河畔奇特的小村,我們從高處俯瞰,河水環繞村子而過,形成一個360度的大拐彎,村莊像一個梨形狀的孤島,農家的院落、窯洞、房屋都在其中,真是一幅獨特而新穎的山水畫,大自然真是千奇百怪。禿尾河兩岸怪石嶙峋,形態各異,你儘可能發揮你的想像力,什麼「猴子觀海」「天狗望月」「餓虎撲食」,叫什麼也像什麼。如河東有「人立石」,高二丈許,特立峻岭之前,極肖人形。河口的「牛頭石」,立於山嶺之上,高二丈,形似石牛,頭北轉西,視之疑獸目。 虎頭峁下懸崖絕壁處的「奇文石」,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天然雕刻著許多奇形怪狀的花紋和圖案,這些圖案懸雕千姿百態,有的像神仙住的山洞,有的像能工巧匠雕刻出的窗花,還有的像青蛙、大象鼻子等,這些天然雕飾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叫人流連忘返,難以忘懷。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怎麼也不會相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會有如此的傑作存在於天地之間。
禿尾河厚重的人文歷史、奇特的自然景觀,使這條河流兩岸充滿神秘的色彩,石窟裡的金佛、壁畫記錄著宗教信仰和歷史變遷,守護千年的「人立石」仿佛講敘著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雕刻在巖壁上的「奇文石」承載著大自然的滄海桑田。石峁遺址的進一步挖掘和發現,或許告訴我們許多歷史謎團,真的會像史學家說的那樣改寫中華文明史嗎?沿禿尾河走一走吧,會讓我們有更多的啟示。
紅花渠
紅花渠位於安崖鎮政府東20公裡處的禿尾河畔,東距禿尾河1公裡,這1
公裡寬的平原,是紅花渠的水澆地所在,是一片旱澇保收的沃土。北距高家堡
20公裡,南距盧家鋪6公裡。
紅花渠位於安崖鎮政府東20公裡處的禿尾河畔,東距禿尾河1公裡,這1
公裡寬的平原,是紅花渠的水澆地所在,是一片旱澇保收的沃土。北距高家堡
20公裡,南距盧家鋪6公裡。
康樂旅遊與您一起攜手走進榆林,尋找榆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