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山大顏,文獻名也有叫山大刀者,茜草科九節屬,植物名九節,以根及枝、葉入藥。山大刀之名,最早見於清•何克諫《生草藥性備要》。
【別名】大舟葉、暗山公(《生草藥性備要》),暗山香、吹筒管(《嶺南採藥錄》),刀斧傷(《陸川本草》),山大刀(《中華本草》),血絲羅傘、大退七(《廣西中藥志》),脂紅葉(《嶺南草藥志》),刀傷木(《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火筒樹、大口唇、駁節蘭(《廣東中草藥》),金雞爪、大羅傘、散血丹、假木竹(《廣西中草藥》),九節、九節木(《廣西本草選編》),弄樓子、九節仔頭、鎖腳賊(《福建藥物志》)。【辨識】《中華本草》:「常綠灌木,高1-3m。小枝近四稜形,後漸變為圓形,暗黑色。葉對生,紙質;葉柄長8-20mm;託葉膜質,長4-6mm,早落;葉片長圓形、橢圓狀長圓形或倒披針狀長圓形,長8-20cm,寬2.5-7cm,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除下面脈腋內有簇毛外,兩面均無毛,幹時暗紅色。聚傘化序常頂生;總花梗極短,近基部3分歧;花小,白色,有短梗;萼簡短,長約2mm,裂片短三角形;花冠漏鬥狀,花冠筒長約1.5mm,冠內喉部有白毛,頂端5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長約2mm;雄蕊5,花葯伸出;子房2室。核果近球形,長3-6mm,熟時紅色,光滑;種子背面有縱溝。花期8-10月。
生於山坡林緣、溝谷疏林下及水邊。分布於我國西南部,南部至東部各地。」
【性味歸經】苦,涼。歸肺、膀胱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去溼,活血止痛。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白喉、痢疾、腸傷寒、瘡瘍腫毒、風溼痺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早期鼻咽癌方】五指毛桃根八十克、山大顏根三十克、腎蕨三十克、深綠卷柏二十克、茅莓根三十克、制白花蛇舌草二十克,熬服。
【骨折方】山大顏葉、見血清、艾葉、雄雞骨適量,搗爛外敷。
【風溼骨痛方】山大顏根三十克、五指毛桃八十克、木瓜根二十克、黃皮根三十克,熬骨頭湯服。
【脈管炎方】山大顏根三十克、山銀花藤三十克、五指毛桃根八十克、伸筋草二十克、過江藤二十克,熬服。
【青竹蛇咬傷方】鮮山大顏嫰心葉、鮮葉下珠嚼爛,汁吞下,渣外敷傷口。
【防治白喉、囗腔炎方】鮮山大顏嫩心葉、鮮馬鞭草各一兩,搗汁,調少量海鹽,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