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藏傳天珠、天鐵,隨著近些年藏傳文玩的火爆,很多人開始接觸藏傳物件。而天珠的行情經歷了三波,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九十年代到兩千年前後,兩千年初至今。天鐵的行情最早始於民國時期,那時稱之為西蕃片,外國人喜歡收藏。到了八十年代天鐵、天珠主要賣到港臺地區,兩千年以後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又賣到內地市場。
隨著國家在西藏等地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出土的天珠給了天珠愛好者很好的學習機會,不過外行看熱鬧的多去研究的少,也沒有吸引人的故事,往往不受重視。墓中的天珠一般不經火供,鈣化也少些。非墓中出土的相對來說火供過的佔絕大部分。戰漢也好唐也罷,考古出土的天珠更客觀,年份也更準確可信。而市面傳世的更多是商家講的文化和美麗的故事,有的天珠天鐵九宮,佩戴了不過幾十年或者幾年就被冠以千年至純,元代,明代。老的物件並不是戴幾十年就能戴到代的,以年份淺的天鐵、九宮為例,無論磨損程度如何嚴重都逃不過行家的眼。唐以前沒入過土就傳世的珠子,傳了一千年兩千年一直傳到現在,這個概率微乎其微。
但老天珠和老天鐵好題材的到代真品確實很稀有,可能幾年也不會看到一個。到代真品的稀缺性一直是其價高的原因,也是收藏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