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演講那天,2020.11.15,距離我被《去年在馬裡昂巴德》「電到」而決心學電影的那天,2000.11.15,整整經過21個年頭。我在演講時順便分享了被震撼的那個下午;在講之前,還沒意識到這個時間點,講著講著才想到就這麼剛好。
演講結束走回酒店的路上,想著:不妨再搞個榜單吧?不過,要搞什麼榜單呢?想來想去,該列的都列得差不多了:影史十佳、每個十年十佳、每年十佳、每觀影年十佳、各種類型片的十佳、動畫十佳、導演十佳、最影響我的十佳、最看不膩的十佳、荒島十部、看得較全的導演個別的作品排名……想來想去,再排名次真是沒意思了。既然是「從影」紀念,應該就做點紀念性的回顧。於是有了這份「被導演們電到時……」的清單。
本來就真的只是清單,我一邊看著觀影記錄的excel檔,一邊用記事本登打;無奈大概打到2006年中,記事本因為輸入法當機(這個「自然注音法」經常是造成各種軟體不預警當機的元兇;然而又拿它沒輒,不用它的話,其他輸入法又用不慣……所以只能任由它撒潑),而沒能及時存檔。要我再重新打一遍,我又不願意了……心想,大概是註定不讓我回顧吧?那就算了。
隔天,回四川的路途中,想著,既然又想日更公號,又不總是有什麼新得好寫,為何不乾脆就把這些回顧以連載的方式,寫一寫這些時刻,以及對後續觀影產生的影響。總之,就是我在什麼時間點對這位導演產生極大的興趣,或者起碼是「不能在無視他/她」的,又是為何?以及後來對這位導演的探索情況。諸如此類。含金量肯定很低,反正就當看看散文吧。
既然是紀念2000.11.15因「觸電」而下定決心學電影的「從影瞬間」,所以基本上回顧就從這一天起算,因為算得上是我的「電影元年」。作為前言,以下列出是那一天以前就認識的導演們。畢竟我「決心好好學電影」是晚,但是早在中學時就會自以為另類地刻意租一些當時所謂的「藝術電影」來看;而上了大學,因為恩師閻嘯平老師的「政治通識課」而開始多聽到了一些所謂「經典老片」的名字,所以也開始會租一些老電影來看;再加上閻老師當時在大傳系每週有一次還兩次的課後放映,我跟班上同學三兩位也一起去看過幾場,當時閻老師主要以《電影是什麼》為導覽手冊,安排的一系列新寫實主義的影片,所以不管喜不喜歡、有沒有得到啟示,總也還是有一些導演的名字被記下了。
這份「觀影記年前」清單又分兩部分,前面是觀影日期不可考的,因為我是在1999.12.26看《鐵巨人》開始了正式的觀影記錄,所以此前的觀影記錄純粹是參考用的,憑印象記錄了一些片,以及再早些,從中學開始去出租店租片零星記下的片名,大概記下406筆,但基本上是完全沒包含華語電影……因為在那個年紀,覺得華語電影(主要看的都是港片)根本稱不上電影……
然而,正因為這個階段多數只是隱約有導演意識,所以並不一定是直接被作品「電到」的,包括像小津也是,因此,有些名字即使先出現在這裡了,之後會有一些還會被提到,當再被提到時,才是真的被他們電到的時刻。
前半,觀看日期不可考:
狄西嘉(單車失竊記):這片記得是在閻老師的放映看了第一遍,後來去重慶南路秋海棠買了錄影帶,應該在短時間內又看了兩次。
戈達爾(筋疲力盡):其實這時對戈達爾還沒什麼感覺,至今也未曾「喜歡」過《筋疲力盡》;但無論如何,確實知道這個導演是重要的。
奇士勞斯基(紅色):看《紅色》主要是中學時跟同學去租片,三色大名鼎鼎,但我們只認女主角好看的那一個,我們公認伊蓮雅各最美,就租了它。看完印象不錯,但也只是印象不錯,沒有繼續追。因此三色補全已經是幾年後的事了。
米哈爾科夫(烈日灼身):儘管對這部片印象極好,記得沒錯的話,那時應該租過兩次;但在「還沒有導演意識」的年紀,根本沒記住這位導演,當然也沒有特別再去找他的作品來看。與米哈爾科夫再次邂逅已經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科波拉(教父):雖說更多是充當「史料」來看,不過教父三部曲還是挺好看的,記得應該是在短時間內連看三部的,並且,雖然懵懂,但是當時已經能有基本判斷,知道第一部最好,第三部最差。
希區考克(後窗):《後窗》是正式做觀影記錄所看的第二部片,在電視上看的,當時非常驚訝,因為一直以來覺得老商業片就是當史料,不會「好看」到哪裡去,沒想到這部讓我著迷。希區考克這個名字當時就留下深刻印象了。
艾倫(百老匯上空子彈):已經記不起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什麼機緣看了這部片,當時頗喜歡。不過,好像二十幾年來都沒有重看過了……
羅塞裡尼(德意志零年):雖然在閻老師的新寫實放映上也看了《羅馬不設防城市》,不過,那時還是更喜歡《德意志零年》。
貝裡尼(美麗人生):平心而論,喜歡歸喜歡,但好像也沒認真把貝裡尼當導演看,儘管也租了兩三部他執導的作品看了一下。既然有意識地找他執導作品看,說明應該也有重視他才對。
科恩(冰血暴):這時候對科恩兄弟還只是有點好感而已。
丹米(沉默的羔羊):對丹米的全部好感也都是來自這裡,且更多是因為閻老師在課堂上講的例子。然而後來找過他幾部,甚至在收集錄影帶的年代也有意地收了幾部,不過,其實先不說沒有哪部特別有印象,而是根本懶得拿出來看……
朗(M):這裡的朗也還只是「史料」名字。不過後來有一段時間確實很迷《M》。
李文森(搖擺狗):自從在戲院看這部笑翻之後,李文森的片就不太錯過。不過熱度大概只維持了十年。
紐威爾(驚天爆):應該是為了強尼戴普看的這部片,當時大愛,甚至很長時間內都經常想到這部片的片段且想重看;不過終究只是「想」,倒也應該就保持這種「想」。前兩年真的重看時,覺得完全無法滿足現在的我了……事實上是,紐威爾貌似也沒其他讓我好感的作品,《你是我今生的新娘》即使衝著對《驚天爆》的好感再重看也失色了。
尼可斯(鳥籠):其實《畢業生》我是無感,而《鳥籠》倒很喜歡。喜歡到即使後來有拷貝到原版(還有兩集!)卻始終沒有拿出來看過。對我來說,尼可斯一直是優質的「喜劇片」導演。
史科西斯(計程車司機):對《計程車司機》的印象更多來自於電視臺剪了狄尼洛大開殺戒一段,當他開下第一槍,就直切到殺完人,他坐在血泊沙發上的鳥瞰鏡頭……印象不錯,但史科西斯讓我有感的片真的說來也不多。
雪瑞登(以父之名):影片貌似是中學時老師放的,如果沒記錯,是家政老師,記得她還給我們放過《養子不教誰之過》,讓我認識到詹姆斯狄恩,有一段時間還覺得他是我的偶像(可是又覺得迷得很心虛,感覺這個偶像是人家「塞」給我的,因此當看到《羅蜜歐與茱麗葉》的李奧納多,就趕緊拋開了狄恩……)。記得有租《我的左腳》來看,倒沒那麼強的感受,而後來上大學發現雪瑞登有作品上映《敢愛敢鬥》也去了電影院看,仍沒啥感覺;再後又看了《前進天堂》仍無感,就把他的名字慢慢淡化了……
索納菲德(黑道當家):MIB系列都喜歡,不過最有感的可能是這部連閻老師在課堂上也講過的《黑道當家》。翻查一下,他執導的作品我大部分都看了。有一段時間也很喜歡「阿達家族」系列。不過前兩年為了替影展寫文章,重看《阿達一族》第一集,心想……天吶!我以前竟然會喜歡這個??不過,安潔莉卡休士頓那神秘的眼神打光還是很有味道。
塔倫提諾(黑色追緝令):記得去租這部片時,我爸說他跟我哥看過了,超難看。我心想租都租了,就看一下吧,我當時應該是衝著約翰屈伏塔看的。看完,愛死了。對它的喜愛直到《死亡證明》徹底讓我厭惡塔倫提諾而連帶受罰。
威爾斯(大國民):這時還只是史料名字。
李安(冰風暴):作為「臺灣之光」,誰不認識李安?
巖井(情書):在熱情地反覆研究某一部片的習慣養成之前,《情書》可能是除了宮崎駿動畫之外,重看最多次的影片吧~原聲帶也是聽得滾瓜爛熟。
吉柏遜(英雄本色):我在電影院看這部,愛死了。也覺得是戲份不多的蘇菲瑪索最美時刻。貌似也是在這部片認識她的。後來的故事應該都能猜到:跑去租了不少她以前拍的片,包括《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
哈隆(顛覆三度空間):本來是為了莉莉泰勒看的,而又是在什麼時候開始迷莉莉泰勒的?不對,應該就是看了這部才喜歡上莉莉泰勒,後來為了她才去看像《夜癮》這樣的片(且多年來都不知道《夜癮》的導演是誰)。愛屋及烏地,也對導演哈隆感興趣,並且買了張原聲帶,聽了好幾年。
後半,有觀影記錄之後:
1999.12.26|伯德(鐵巨人):在電影院看的,有預感這個導演可能將來還會再看到。
2000.02.15|溫德斯(慾望之翼):當然,溫德斯是閻老師課上提到,另外,表哥也推薦過。當時他借了我《巴黎德州》,但我看完無甚感覺;還是恩師課上講過的《慾望之翼》更有感一些。
2000.02.18|安哲羅普洛斯(永遠的一天):這片閻老師沒講,倒是講過《尤裡西斯生命之旅》,不過當時只能租到《永遠的一天》。後來跟閻老師聊到它,老師特別談到它音樂的處理,這時才加了一點好感分……
2000.03.24|狄西羅(開麥拉狂想曲):那時,我「自主」喜歡的,大概是這樣的片吧。不過,要不是太花時間,否則我有一段時間還常把這部片當教材講。
2000.04.06|索倫茲(愛我就讓我快樂):推薦給表哥,表哥看完後吐了我槽。也許他是對的,索倫茲的片後來應該還看過一兩部,都不愛。
2000.04.08|庫伯力克(2001年,太空漫遊):很難不會因為這部片而留意到「導演」,不過,基於看了兩次都睡(且都在同一個地方,也就是戴夫「穿越」那裡),倒是幾個月後看《奇愛博士》是更愛的,那時買的VCD,連看了三次。
2000.06.02|塔可夫斯基(鄉愁):至今也沒辦法說看懂了這部片。最近不知為何興起想重看這部片的強烈念頭;就是還找不到時間看……
2000.09.06|惹內(黑店狂想曲):貌似那時候已經開始跟同學會找一些這種「怪片」來看。
2000.09.20|愛森斯坦(戰艦波將金):必看史料。至今仍沒喜歡過這部片……這部應該是跟閻老師借的。
2000.10.17|布紐爾(安達魯之犬):連同這部與《黃金時代》,跟閻老師借錄影帶回來拷貝時,看了幾遍,真是被整得死去活來的。說起來,「想學電影」的念頭已經越來越強了。
2000.10.17|克萊爾(幕間):同一天,也拷貝了《沉睡巴黎》跟《幕間》,覺得真是妙。
2000.10.24|維多(閱兵大典):當時是喜歡,但仍有點無法理解有人看150遍!
2000.10.31|安東尼奧尼(春光乍現):看安東尼奧尼也一樣很難不會留意到「作者」。但這部始終沒喜歡過。
2000.11.12|小津(秋刀魚之味):本來只是問閻老師說「老師有沒有哪一部片是你覺得不管怎麼看、什麼時候看、看幾遍都還是有東西的影片?」老師給了我兩個片名:《大國民》跟《秋刀魚之味》。鑑於《大過民》之前看過(但印象不深),下課就跑去秋海棠買了《秋刀魚之味》。看完,有點失望,跟閻老師說「我覺得好平淡啊……」老師回「哪裡平淡?花俏得很!」聽完倍受打擊。也許正是同一天,或者後一天,看了《去年在馬裡昂巴德》……再加上,11月2日那天看了跟閻老師借的《芳名卡門》,後上課時問他說,為何老是出現海浪,而閻老師回答:「高達喜歡大自然,要觀眾看大自然」,也倍受侮辱,或者說,自省「是不是我太偷懶,不自己求知,所以問這種低級問題,老師就敷衍我?」也許是《芳名卡門》事件、《秋刀魚之味》事件再加上看到了即使看不懂卻非常著迷的《去年在馬裡昂巴德》,綜合起來,才觸發了「想好好學會看懂電影」的決心?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