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21日報導 俄羅斯《消息報》網站5月20日報導稱,俄海軍20386型護衛艦將採用聚合材料作為偽裝手段來躲避敵方雷達探測。相關內容編譯如下:
俄海軍20386型(輕型)護衛艦的上層建築將塗上聚合物塗層——這有助於吸收和耗散雷達波。專家指出,新材料和獨特的流線型艦體設計將令該艦的雷達反射截面積(RCS)信號特徵大幅降低,在遭遇敵軍時賦予其更多優勢。
消息人士透露,關於該艦採用聚合材料和隱身塗層的原則性決定已經作出。新塗層的具體成分不得而知。它應該能部分吸收和耗散雷達波。
聚合物的主要問題在於易受海水、海風和其他自然現象的影響。所以,俄工程師決定使用所謂的「夾層」構造。能吸收雷達波的吸波材料將直接包覆艦艇上層建築,表面再塗上特殊漆料。
俄羅斯軍事網主編德米特裡·科爾涅夫對《消息報》表示,軍艦雖不會百分之百隱身,但採用了有關技術後,其雷達可見度將大幅降低。
這位專家介紹說:「如果沒有這些隱身技術,護衛艦可能會在200至300公裡的距離上被敵軍發現。有了這些技術後,這個距離會縮短一半。這是重大的作戰優勢。」
資料圖片:俄海軍20386型隱身護衛艦CG效果圖。(俄國防部官網)
資料圖片:2017年防展上的20386型隱身護衛艦模型 。(俄國防部官網)
除了特殊塗料外,隱蔽天線、可收入甲板內的艦載武器設計或特殊貨櫃等技術也降低了雷達可見度。
俄羅斯英雄、海軍少將弗謝沃洛德·赫梅羅夫表示:「從對雷達頻率和特性的理解出發,(採用特殊材料和塗層)能降低此類目標被發現的可能……覆蓋船隻的塗料降低了光學和雷達可見度。不管它是舢板、快艇還是護衛艦。」
20386型護衛艦將體現一系列創新設計思維和研究成果,它們未來將用在俄海軍所有新艦的建造中。
該型護衛艦的首艦「果敢」號於2016年秋在聖彼得堡北方造船廠鋪設龍骨。它填補了普通巡邏艦和護衛艦之間的空白,戰鬥力不遜於驅逐艦。
20386型的任務是保護200海裡專屬經濟區內的海上交通線,防止敵方海軍接近俄艦隊駐地。這種護衛艦在作戰時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動化,在必要時可以完成防空、搜索並摧毀潛艇、登陸火力支援等作戰任務。
根據設計方案,該艦最大航速為32節,可在不進港的情況下連續航行5000海裡(續航30天)。
20386型的艦艏安裝有「稜堡」垂髮防空飛彈系統,這是俄軍戰艦威力最強的防空系統,可同時攻擊400公裡範圍內的16個目標。「稜堡」系統身後是一門100毫米自動炮,炮塔也採用雷達隱身設計。
該艦的主武器(預計是「鈾」反艦飛彈)垂髮裝置隱藏在上層建築裡。頂部安裝兩門AK-306近防炮。艦身內置的兩具「口袋-NK」發射裝置用來對付敵人的潛艇和魚雷。該護衛艦還能搭載一架直升機。
俄羅斯「金剛石」中央海洋設計局總經理亞歷山大·施裡亞赫堅科此前對《消息報》表示,這些20386型護衛艦計劃儘可能多地裝備無人化系統,特別是可以完成許多戰役戰術任務的無人水下、水面航行器和無人機。電子戰能力也將更上一層樓——在當代環境下,這些無人系統開始在艦隊中扮演重要角色。
【延伸閱讀】俄海軍首艘北風之神-A級潛艇進行交付前海試 將於6月服役
參考消息網5月18日報導 據俄羅斯《消息報》網站5月16日報導,俄海軍北方艦隊新聞處發布消息說,「弗拉基米爾大公」號(K-549)戰略飛彈核潛艇開始在白海進行交付俄北方艦隊前的海試。
「弗拉基米爾大公」號的艇員從5月12日起在水下工作,檢驗潛艇的航海和水下機動性能。在測試期間,工廠交接委員會與潛艇艇員檢查了之前提出意見的解決情況和所有系統、機械的工作情況。
報導稱,該艇測試的主要內容此前已在2019年底完成,其中包括試射「布拉瓦」潛射彈道飛彈。俄軍工綜合體消息人士2019年12月底表示,該艘潛艇原定在2020年第一季度交付俄海軍。
今年2月,俄北方艦隊司令亞歷山大·莫伊謝耶夫表示,該潛艇將儘快入列。國際文傳電訊社的消息人士指出,該艘潛艇加入海軍的時間是6月。
據俄媒介紹,「弗拉基米爾大公」號是首艘北風之神-A級改進型潛艇。它於2017年11月下水,屬於俄羅斯第四代核潛艇——北風之神級的改進型。與前三艘北風之神(「尤裡·多爾戈魯基」號、「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號和「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號)級相比,「弗拉基米爾大公」號的水下航行噪音更小,機動系統、定深懸浮系統和武器控制系統更完善。
資料圖片:俄海軍「弗拉基米爾大公」號戰略核潛艇海試資料圖。(俄國防部官網)
(2020-05-18 15:26:06)
【延伸閱讀】被迫推遲數月 俄海軍多艘艦艇維修因新冠疫情延遲
參考消息網4月24日報導 據俄媒報導,新冠病毒在俄羅斯的傳播影響了多艘海軍艦艇的維修計劃,完工時間被迫推遲數月,工程延期的原因是塞瓦斯託波爾市採取的隔離措施。
俄羅斯《消息報》網站4月23日發表了阿列克謝·拉姆的題為《海軍艦艇維修因新冠病毒延遲》的報導,具體內容編譯如下:
目前,俄黑海艦隊的「西蒙風」號和「布拉風」號飛彈氣墊艦、「蘇茲達爾人」號小型反潛艇和「舒亞」號飛彈艇正停在塞瓦斯託波爾的船塢中等待維修。工程延期的原因是塞瓦斯託波爾市採取的隔離措施。
根據俄國家防務採購計劃,上述所有4艘艦艇須在塞瓦斯託波爾接受飛彈與火炮系統檢修。負責該項工作的是第13修船廠。
資料圖片:俄海軍「布拉風」 號飛彈氣墊艦航行資料圖。(俄海軍官網)
根據《消息報》掌握的材料,該廠為了對相關武器發射裝置進行充分檢查,需從國內其他城市調集專家並對維修工程進行招標。該廠原計劃在6月9日之前完成對「西蒙風」號的維修,8月17日之前完成對「布拉風」號的維修,8月20日之前完成對「蘇茲達爾人」號的維修,4月30日之前完成對「舒亞」號的維修。
此前,第13修船廠4月10日宣布對維修工作進行招標,但15日把完工時間推遲到10月1日。該廠解釋說,艦艇維修工作因新冠疫情被推遲,廠方將在當地隔離措施解除後召集外地專家。
俄軍事專家德米特裡·博爾堅科夫指出,目前所有從外地前往塞瓦斯託波爾的俄公民都要接受為期兩周的隔離。他說:「在這種情況下,把專家請到塞瓦斯託波爾來沒有意義。此外,海軍目前對於正在維修的這些艦艇沒有迫切需要。黑海艦隊還有其他小型艦艇,如配備『口徑』巡航飛彈的『暴徒』-M級現代化小型飛彈艦。當然,配有『白蛉』超音速反艦飛彈的『西蒙風』號和『布拉風』號從來都不是多餘的。」
(2020-04-24 10:40:13)
【延伸閱讀】俄媒:俄海軍米格-31將裝備「匕首」飛彈
參考消息網12月21日報導 俄媒稱,俄國防部決定為海軍航空兵裝備高超音速飛彈系統「匕首」。
據俄羅斯《消息報》網站12月19日報導,俄羅斯的海洋邊界上正在建起密不透風的屏障。航空兵將裝備高超音速飛彈系統「匕首」,這令俄海軍戰機米格-31能夠完全掌控北冰洋和太平洋(601099,股吧)沿岸的全部水域,該飛彈能夠摧毀2000公裡內的敵軍機艦。專家指出,俄海軍航空兵將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飛彈。
報導稱,俄軍工業消息人士向《消息報》透露,這個新武器將列裝米格-31截擊機所在的航空團,入列日期取決於國防訂單何時完成。「匕首」將完全進入俄海軍戰鬥序列,艦船和潛艇將能夠實時向戰機發送目標所在坐標。
俄武裝力量總參謀長瓦列裡·格拉西莫夫17日對外國武官發表講話時稱,目前航空飛彈系統「匕首」正在進行科目演練——高超音速飛彈在各種氣候條件下的訓練場完成了發射,其中也包括在北極。
報導介紹,目前俄海軍航空兵有兩支航空大隊裝備米格-31戰機。一支駐紮於摩爾曼斯克州的蒙切戈爾斯克機場,另一支部署在堪察加半島的葉利佐沃機場。
掛載「匕首」飛彈的米格-31(俄羅斯《消息報》網站)
報導指出,隨著「匕首」的出現,俄艦隊將能夠「觸及」北極毗鄰俄沿岸的幾乎任何區域。新飛彈能夠打擊2000公裡內的目標,駐紮在科拉半島的飛機將能夠掌控從冰島沿岸至紅海的地區,而從堪察加半島起飛的米格-31可全面保護東西伯利亞、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水域。
報導稱,俄第21混編航空師的部隊去年部署在彼爾姆邊疆區、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和車里雅賓斯克州,該部隊配備有米格-31戰機,這令俄空天軍能夠掌控南部邊界。
功勳試飛員伊戈爾(002922,股吧)·馬利科夫上校對《消息報》表示:「我們需要明確聲明,不要靠近俄邊界並醞釀侵略計劃。順便說一句,裝備『匕首』的米格-31是防禦性武器。若俄羅斯遭到進攻,它可摧毀敵軍的空軍基地、艦船和海洋基礎設施。」
軍事專家瓦季姆·科久林稱,北極地區早就成為地緣政治競爭的活躍區域。他對《消息報》說:「現在一系列大國在北極有數個利益交叉點,而俄方打算將裝備『匕首』的『米格』團部署在該地區的幾個關鍵地點。」
報導介紹,米格-31是超音速全天候遠程截擊戰鬥機,該型飛機研發於蘇聯時代,不過眾多專家如今仍稱其是這類飛機中最完美的。一些米格-31可覆蓋900公裡內的空域,不帶重型武器時戰機的飛行距離約有2000公裡。當然,攜帶「匕首」時航程將縮小。
在軍人的行話裡,米格-31被叫做「空中戰艦」。它的最大起飛重量超過45噸。結合速度快、距離遠和升限高的特點,正是這樣的起飛重量使其成為攜帶重型高超音速飛彈的戰機。
報導稱,去年俄羅斯專門為「匕首」打造了米格-31的改進型。代號為K的米格-31與基礎版的顯著區別是配備新機載設備、載油量提高、為接收目標指示數據安裝通信設備。由於「匕首」的尺寸和重量改變了戰機的重心,不得不改變作戰方法並訓練飛行員在機身下懸掛武器的情況下起降。
報導指出,隨著「匕首」的問世,米格-31從截擊機轉型為重型飛機。它可將飛彈帶至25千米高空並為其加速至每小時3000公裡,隨後「匕首」開始自主運動。彈頭的射程使其可在不進入防空系統有效範圍的情況下實施打擊。
(2019-12-21 10:04:13)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