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降的氣溫帶來的不僅是寒冷,更讓心梗發病率攀升至高峰。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約100萬人,寒潮來臨時,心臟也要注意「防寒」。
2020年11月25日,阿根廷傳奇球星馬拉度納突發心梗去世,從昏迷到離世只有12分鐘。
2021年1月1日,曾出演《巴啦啦小魔仙》的年輕演員孫僑潞心梗猝死去世,年僅25歲。
心梗來臨前,身體用一些特殊的「痛感」給你提示,若能及早發現就醫,就可以挽回一條命。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教你識別心梗來臨前的10種痛,幫心臟安度這個危險期。
氣溫降1℃,心梗風險增2%
1月5號,中央氣象臺發布2021年首個寒潮預警,多地降溫達10攝氏度以上,低溫持續超過一周,北京有可能迎來本世紀以來最低氣溫。
對於北方來說,氣溫低谷多在6~7號,南方氣溫則在7~8號觸底。
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氣溫每下降1攝氏度,心梗風險就增加2%。75~84歲的冠心病老人更易受影響。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壞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會在1月份升至高點,而「壞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正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
哈爾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發現,當氣溫低於-19℃時,冠心病、腦梗死的日均超額死亡數顯現統計學意義。
為什麼冬季更容易發生心梗?
血管收縮
冬季人的生理機能反應比較遲緩,時常處於應激狀態。寒冷刺激下,人體末梢血管會處於收縮狀態,由此導致動脈壓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臟負擔。
尤其是突然從暖氣房到室外,血管受到冷空氣刺激,容易突然收縮,造成血流供應中斷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死或腦卒中。
生活方式改變
天氣寒冷,人們戶外運動減少,同時又偏愛高脂食物。
吃得多、消耗少,導致能量攝入和代謝比例失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循環減慢,容易形成血栓,導致心梗發生。
心梗發作前,10種痛感提示你
「病在心上,疼在別處」,據統計,我國急性心梗及心絞痛患者中,超過1/3的人會出現不典型的放射痛。
偏頭痛
心梗有時會以神經症狀為首發表現,患者會出現頭暈、頭痛,這主要是由於血管痙攣期伴發腦血管痙攣所致。
下頜痛、牙痛
牙痛、下頜痛,且伴隨冒冷汗、瀕死感等症狀,處於靜止狀態時不痛,一運動就疼或疼痛不止。
頸部痛、咽喉痛
咽喉和心臟的神經由同一節段脊神經支配,當心肌缺血缺氧時,產生的酸性和多肽類物質會刺激神經產生痛感,並擴散至咽部神經。
若突然出現喉部堵塞感、辛辣感,並伴有呼吸不暢、大汗淋漓等症狀,要考慮心梗的可能。
心前區疼痛
如果出現突發性心前區壓榨樣疼痛,持續20分鐘以上仍不能緩解,並伴有大汗淋漓、噁心、瀕死感等症狀,要考慮心梗。
左肩、左腋下疼
心臟位於人體左側,心梗發作時會導致患者出現左臂或左肩疼痛。一般為鈍痛,通常僅限於前臂內側,有可能放射到小指和無名指。
胸骨後、頸部痛
有冠心病史的人,如果出現胸骨後、頸部呈陣發性脹悶痛,有明顯的胸部緊迫感,並可牽引或放射至肩臂部,應警惕急性心梗。
內臟痛
心梗前3~24小時,患者可能會有特定的內臟反應,表現為上吐下瀉,伴隨胸骨下端疼痛。
上腹胃痛
心臟病引發的胃痛有壓迫、灼熱或擠壓感,有的可擴散到左肩、背部及左上臂內側。
左下肢、左腹股溝疼
突然出現左下肢劇烈疼痛,並出現胸悶、憋氣及出汗,應警惕急性心梗。
無痛
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或腦血管病史的人,如突然發生無誘因可尋的咳喘、胸悶、氣短、暈厥、噁心、嘔吐等表現,可能發生了無痛性心梗。
心梗搶救的黃金4分鐘
嚴重的心梗很容易引起心跳驟停,導致全身器官缺血。大腦細胞失去供血4~6分鐘就會壞死,神經系統難以恢復。
因此心梗搶救有「黃金4分鐘」的說法,4分鐘內進行復甦搶救,可能有近半數患者被救活。
對於非專業施救人員來說,首先判斷患者是否有意識,是否能自主呼吸。
1.若有意識,可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緩解胸痛然後就醫。
2.若患者心臟驟停,立刻撥打120電話,首選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進行施救。
著名急救專家賈大成演示AED使用方法
3.如果現場沒有AED,或現場有兩人以上,可以讓一人先進行人工心肺復甦。
著名急救專家賈大成演示人工心肺復甦
需要注意的是,有合併器質性心臟病和有猝死家族史的人,要定期去醫院檢查,降低發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
心源性猝死現象越來越年輕化,年輕人要儘量戒除熬夜、吸菸等不良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引發心梗猝死。
受訪專家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 周滔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 王徵
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 朱華棟
本期編輯:羅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