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溫1℃,心梗風險增加2%!這10種特殊的「疼」是身體在提醒你

2021-01-19 騰訊網

驟降的氣溫帶來的不僅是寒冷,更讓心梗發病率攀升至高峰。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約100萬人,寒潮來臨時,心臟也要注意「防寒」。

2020年11月25日,阿根廷傳奇球星馬拉度納突發心梗去世,從昏迷到離世只有12分鐘。

2021年1月1日,曾出演《巴啦啦小魔仙》的年輕演員孫僑潞心梗猝死去世,年僅25歲。

心梗來臨前,身體用一些特殊的「痛感」給你提示,若能及早發現就醫,就可以挽回一條命。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教你識別心梗來臨前的10種痛,幫心臟安度這個危險期。

氣溫降1℃,心梗風險增2%

1月5號,中央氣象臺發布2021年首個寒潮預警,多地降溫達10攝氏度以上,低溫持續超過一周,北京有可能迎來本世紀以來最低氣溫。

對於北方來說,氣溫低谷多在6~7號,南方氣溫則在7~8號觸底。

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氣溫每下降1攝氏度,心梗風險就增加2%。75~84歲的冠心病老人更易受影響。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壞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會在1月份升至高點,而「壞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正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

哈爾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發現,當氣溫低於-19℃時,冠心病、腦梗死的日均超額死亡數顯現統計學意義。

為什麼冬季更容易發生心梗?

血管收縮

冬季人的生理機能反應比較遲緩,時常處於應激狀態。寒冷刺激下,人體末梢血管會處於收縮狀態,由此導致動脈壓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臟負擔。

尤其是突然從暖氣房到室外,血管受到冷空氣刺激,容易突然收縮,造成血流供應中斷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死或腦卒中。

生活方式改變

天氣寒冷,人們戶外運動減少,同時又偏愛高脂食物。

吃得多、消耗少,導致能量攝入和代謝比例失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循環減慢,容易形成血栓,導致心梗發生。

心梗發作前,10種痛感提示你

「病在心上,疼在別處」,據統計,我國急性心梗及心絞痛患者中,超過1/3的人會出現不典型的放射痛。

偏頭痛

心梗有時會以神經症狀為首發表現,患者會出現頭暈、頭痛,這主要是由於血管痙攣期伴發腦血管痙攣所致。

下頜痛、牙痛

牙痛、下頜痛,且伴隨冒冷汗、瀕死感等症狀,處於靜止狀態時不痛,一運動就疼或疼痛不止。

頸部痛、咽喉痛

咽喉和心臟的神經由同一節段脊神經支配,當心肌缺血缺氧時,產生的酸性和多肽類物質會刺激神經產生痛感,並擴散至咽部神經。

若突然出現喉部堵塞感、辛辣感,並伴有呼吸不暢、大汗淋漓等症狀,要考慮心梗的可能。

心前區疼痛

如果出現突發性心前區壓榨樣疼痛,持續20分鐘以上仍不能緩解,並伴有大汗淋漓、噁心、瀕死感等症狀,要考慮心梗。

左肩、左腋下疼

心臟位於人體左側,心梗發作時會導致患者出現左臂或左肩疼痛。一般為鈍痛,通常僅限於前臂內側,有可能放射到小指和無名指。

胸骨後、頸部痛

有冠心病史的人,如果出現胸骨後、頸部呈陣發性脹悶痛,有明顯的胸部緊迫感,並可牽引或放射至肩臂部,應警惕急性心梗。

內臟痛

心梗前3~24小時,患者可能會有特定的內臟反應,表現為上吐下瀉,伴隨胸骨下端疼痛。

上腹胃痛

心臟病引發的胃痛有壓迫、灼熱或擠壓感,有的可擴散到左肩、背部及左上臂內側。

左下肢、左腹股溝疼

突然出現左下肢劇烈疼痛,並出現胸悶、憋氣及出汗,應警惕急性心梗。

無痛

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或腦血管病史的人,如突然發生無誘因可尋的咳喘、胸悶、氣短、暈厥、噁心、嘔吐等表現,可能發生了無痛性心梗。

心梗搶救的黃金4分鐘

嚴重的心梗很容易引起心跳驟停,導致全身器官缺血。大腦細胞失去供血4~6分鐘就會壞死,神經系統難以恢復。

因此心梗搶救有「黃金4分鐘」的說法,4分鐘內進行復甦搶救,可能有近半數患者被救活。

對於非專業施救人員來說,首先判斷患者是否有意識是否能自主呼吸

1.若有意識,可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緩解胸痛然後就醫。

2.若患者心臟驟停,立刻撥打120電話,首選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進行施救。

著名急救專家賈大成演示AED使用方法

3.如果現場沒有AED,或現場有兩人以上,可以讓一人先進行人工心肺復甦。

著名急救專家賈大成演示人工心肺復甦

需要注意的是,有合併器質性心臟病和有猝死家族史的人,要定期去醫院檢查,降低發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

心源性猝死現象越來越年輕化,年輕人要儘量戒除熬夜、吸菸等不良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引發心梗猝死。

受訪專家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 周滔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 王徵

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 朱華棟

本期編輯:羅榕

相關焦點

  • 降溫1℃,心梗風險增2%!這10種特殊的「疼」是身體在提醒你
    心梗來臨前,身體用一些特殊的「痛感」給你提示,若能及早發現就醫,就可以挽回一條命。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教你識別心梗來臨前的10種痛,幫心臟安度這個危險期。 氣溫降1℃,心梗風險增2% 1月5號,中央氣象臺發布2021年首個寒潮預警,多地降溫達10攝氏度以上,低溫持續超過一周,北京有可能迎來本世紀以來最低氣溫。
  • 降溫1℃,心梗風險增2%!心梗發作「魔鬼月」,這6個「時間」最危險……
    黃河以北地區會出現初雪,提醒人們該禦寒保暖了。 降溫1℃,心梗風險增加2% 氣溫驟降,對於很多人來說最大的感受就是,冷。但是,對於這樣一個人群來說,冷可能成為催命符。
  • 降溫1°C,這個疾病風險增加2%!這些地方痛千萬不要忽視
    數據顯示,我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2.9億,佔居民疾病死亡構成的40%以上。心血管病死亡率常年高居首位,高於腫瘤及其他疾病的死亡率。降溫1°C,心梗風險增2%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氣溫每下降1攝氏度,心梗風險就增加2%。75~84歲的冠心病老人更易受影響。
  • 出現特殊疼,可能要心梗
    本期,就為大家總結幾種心梗前的特殊疼痛,以提醒廣大患者留意。 偏頭痛。心梗有時會以神經症狀為首發表現,患者會出現頭暈、頭痛,或突然意識喪失、抽搐等表現。這主要是由於心梗來臨前,血管痙攣期伴發腦血管痙攣所致。 下頜痛、牙痛。少數情況下,心梗患者會出現牙痛、下頜痛,且伴隨胸痛、肩膀痛、冒冷汗、瀕死感等症狀。
  • 心梗到來,身體或會有「1快、2多、3痛」表現
    數據表明,約30%的急性心梗病人無胸痛症狀,而且當前有年輕人多發的現象。心梗發作前部分身體或會有「1快、2多、3痛」的表現,莫忽略。這些不典型表現因容易被忽視而錯失治療良機。 延遲時間在1分鐘到10分鐘中間,且常常在經歷主要活動、心態興奮或過多過飽後出現,這將會是身體傳出的心梗提醒。
  • 【創道理】心梗救治日|記住這些關鍵知識,可以救命的!
    降溫天氣接迥而至,氣溫時不時來個大跳水,醫學研究發現,氣溫每下降1℃,心梗風險就增加2%。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更易受影響,要特別小心「心梗」來犯,記住以下的關鍵知識能救命!
  • 45歲男子,肩膀疼一周後猝死!直言:心梗來臨,身體早有信號
    現在的社會,發生猝死的人群,每年都在不斷的增加,會因為各種問題而離開,其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心梗。心血管問題不僅僅是上了年紀的人會出現,現在也有不少的年輕人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尤其是四十歲的左右的人群,是高發人群。很多時候,在心梗發生前,身體早有信號,望你能及時的抓住。
  • 牙痛為何檢查出心梗?醫生提醒:2處出現疼痛,多半是心梗信號
    >心臟開始感到不舒服,有種發悶的現象,喘不過氣,家人連忙把李大爺送到醫院檢查,結果查出來是患有心梗,大家都感到好奇,為什麼牙疼還能檢查出心梗?其實這就是心源性牙疼,是心臟疾病引起的疼痛,很容易出現心梗現象。
  • 微信熱傳「心梗10秒自救法」 醫生:或增加風險
    福州新聞網(微博)1月5日訊(福州晚報(微博)記者 王楊林)天冷了,各類心血管疾病多發。近日,一篇題為《心梗發生時只有十秒自救的時間,學不學自己定!》的文章通過微信熱傳。文中提到,心肌梗死發生時,要立即深深吸氣、不斷用力咳嗽,等症狀緩解後方可休息。近日,記者就此請教了心血管病專家。
  • 身體這些部位疼,可能是心臟在求救!很多人沒留意,後悔萬分!
    在中國地方病防治雜誌2015年刊登的2007-2013年全國15個大中城市綜合調查顯示,約2千萬心血管病人死亡與當日的氣溫相關①。環境汙染期刊2013年發表研究表明,在寒冷季節伴隨氣溫每降1℃,心梗的發生率將以2.2%的比例增加。
  • 28歲男子,突發心梗,搶救無效離世,這三類人,身體3處疼要當心
    心電圖異常,確認是突發了心梗,需要立即搶救。 醫生馬上為其進行心肺復甦、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能用的手段幾乎都用上了。 然而,這一切並沒能留住小唐的命,最終小唐還是因心梗搶救無效離世了。聽到兒子離世的消息,小唐的父母抱頭痛哭。
  • 睡眠保持幾個小時對身體好?醫生提醒:做到這個數,心梗風險越低
    睡眠不足對於人體會產生多種疾病,尤其是心臟,經常的熬夜會導致心梗的誕生。人們在恐懼這類疾病找上自己之前,也會產生疑問,那就是一天睡幾個小時對身體好?醫生提醒,保持這個數,心梗風險低。睡覺可以有效調節身體內部各個臟器的平衡,可以有效幫助身體去除疲勞。同時睡眠也可以提升人們身體的免疫力,大大降低我們患病的機率。
  • 46歲女子,深夜心梗離世,女性心梗隱匿,有3種異常,早就醫
    醫生檢查後,心電顯示大面積心梗,十分兇險,立刻通過綠色通道搶救。 遺憾的是,經過3個多小時搶救,患者還是因為突發心梗,不治身亡。 得知這樣的結果,家屬無法接受,喊道:「我該依著你啊,都怪我啊......」。 那麼,該女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 50歲夫妻,相繼查出心梗,醫生指出:2個做菜習慣,害了不少人
    醫生提醒:夫妻倆的這2個做菜習慣,害了不少人啊。 習慣1:大量放鹽 鹽,是不可或缺的調味品,也是吃得最多的調味品。 特別是上了年紀後,味蕾退化,總是習慣多放些鹽,這對於心血管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負擔。 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鈉攝入過多,瀦留在體內,會引起血流量增加。
  • 增加中風風險?收好這十條錦囊
    近日寒潮襲擊我國各地,中央氣象臺發布寒潮藍色預警,華北江南等部分地區降溫8-10℃,有研究證明,極端氣溫(寒潮或熱浪)可顯著增加我國居民死於中風的風險。闞海東教授解釋,極端高溫,效應持續時間相對短暫,一般3至4天後其健康危害消失;但極端低溫影響中風效應持續時間則較長,可達15至20天,也就是說寒潮的危害性比熱浪更持久。
  • 預防心梗,別忽略身體傳送的信號!
    2021年的1月才過了一半,但是因心梗死亡的新聞頻頻衝上熱搜:影視明星《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因心梗而告別人世;某多多的一名女性員工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猝死;石家莊市裕華區一黨總支書記因突發心梗,經搶救無效,亦倒在了新冠疫情防控一線…… 這一樁樁一件件,聞之讓人覺得悲傷、遺憾和惋惜,也不禁令人深思
  • 做過8000例手術的醫生透露,心梗發作前常出現8種預兆
    多數患者發病前1~2周就會露出蛛絲馬跡,如果你的身體也出現以下表現,不妨多個心眼,考慮是不是心梗或心肌缺血所致。 來自心內科醫生的救治提醒 心梗搶救要闖三道關,一是患者自己,二是急救運送,三是醫院救治,其中患者這關尤為關鍵。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提醒,如果懷疑有人心梗發作,一定要做好四件事: 1.
  • 馬拉度納突發心梗去世令人扼腕,醫生提醒心梗徵兆
    據推算,心血管病現患人數2.9億,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佔居民疾病死亡構成的40%以上。 上海德濟醫院心內科主任張陽特別提醒,急性心梗通常在寒冷季節發病率高,出入空調房間、坐飛機等最好隨身攜帶衣物,注意溫度變化,避免寒冷刺激。
  • 身體這些部位疼,可能是心臟在求救!很多人沒留意,後悔萬分
    在中國地方病防治雜誌2015年刊登的2007-2013年全國15個大中城市綜合調查顯示,約2千萬心血管病人死亡與當日的氣溫相關。環境汙染期刊2013年發表研究表明,在寒冷季節伴隨氣溫每降1℃,心梗的發生率將以2.2%的比例增加。心梗發作前,身體會發出這些信號
  • 早起後,身體哪些異常是心梗「信號」,做好2件事,改善心梗
    1、牙齒疼痛 通常,牙齒跟心臟是在大腦的同一反射區的,若是發生心梗,那麼就會向上發射到牙齒,導致牙齒出現異常的疼痛。這種疼痛跟普通的牙疼有明顯的區別,普通的有明顯的痛點,持續時間較長;而心梗所致的則沒有固定的疼痛點,多為一過性的,在幾分鐘後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