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因為只是框架協議,做為核心的服貿、貨貿及爭端解決機制,都未談妥與籤署,是否9月1日一到,ECFA就會因為十年大限失效?成為近幾個月來臺灣產官學界所關注的議題焦點。下面小編整理了若干臺灣人的觀點:
觀點一:兩岸應再續行ECFA
人物名片:林富男,臺灣民眾黨中央委員、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南臺灣觀光產業聯盟總召集人、高雄漢王洲際飯店、墾丁天鵝湖湖畔別墅飯店、臺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受邀參加雙城論壇的林富男,在產業經濟交流分論壇時表示,根據臺灣「經濟部」於2020年5月29號發布的「有關對ECFA終止謠言之說明」,其一,ECFA條文中並沒有10年到期的規定。其二,WTO對於GATT第24.5(c)關於合理締約過渡期所發布的「GATT第24條釋意瞭解書」儘管認為合理期間不得逾越10年,也未規定違反10年的具體效果為何。
因此,林富男認為,真正會導致ECFA終止的,其實是ECFA本身第16條的終止條款,該條款規定「任何一方得任意書面通知終止,爾後若協商不成,則ECFA將在通知後180日起失去效力」。據林富田觀察,臺灣各界並無意終止ECFA。因此終止與否的議題,乍看雖屬於法律層級,事實上卻完全是個「大陸是否會單方面終止ECFA」的政治問題。
林富男認為,終止ECFA將導致兩岸陷入雙輸的局面。從經濟層面上看,協議終止將導致兩岸的紡織、機械、化工、農牧等關稅優惠產品失去價格競爭力,減損兩岸貿易的熱絡程度。尤其於新冠疫情打擊下,產業界已是非死即傷,若再做出終止ECFA決定損害兩岸經濟,會是不妥的選擇。
再從政治層面上看,終止協議屬於懲罰性的舉措,意在對臺灣「獨派」意識的施壓。然而,這些政策傷到的並不僅為「獨派」,而是全臺灣民眾。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用經濟打壓或政治孤立的作為,不僅不會成為「獨派」的壓力,反而會被「獨派」利用,作為煽動「仇中」的力量。
他識為,終止ECFA與陸客來臺觀光,將降低兩岸人民交流認識的機會,徒增誤會與被懲罰後的怨懟。這會傷害兩岸和平發展的進程,更苦了無辜的企業和樸實的百姓。
觀點二:ECFA不斷會助長「臺獨」氣焰
人物名片:侯漢廷,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2014年太陽花學運期間則持反學運立場抗議學生非法佔領「立法院」,2015年成為新黨新思維中心主任兼青年委員會秘書長,2018年當選為臺北市第一選區(北投、士林)市議員。
對於籤約已10年的ECFA,侯漢廷在接受中評社採訪時主張,大陸必須停止,否則會給臺灣選民錯覺,認為就算民進黨執政,ECFA也不會停,這樣國民黨在臺灣會更加沒有票。侯漢廷建議,至少公布一些親綠大陸臺商,讓大陸的市場機制自然而然淘汰,不然大陸不斷ECFA,只會助長「臺獨」氣焰。
侯漢廷指出,當前許多分析都認為雙城論壇將取代國共論壇,只有國民黨人士不這麼認為。就算是大陸媒體對於柯文哲的雙城論壇都抱持正面態度,但卻不太實際。侯漢廷表示,這是因為對兩岸關係熟稔的專家學者對大陸看好,所以才有期待,使得真相被蒙蔽。
侯漢廷引用《諫太宗十思疏》中一句「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大陸會充斥對細小兩岸交流歌功頌德的歡愉之詞,但這並不利於兩岸交流。他指出,如果墨綠出身的柯文哲都能成為兩岸關係的主導者,他反問,到底是浪子回頭還是臥底?或是政治騎牆派?
而國共論壇是否有復辦的可能?侯漢廷認為,當前來說國民黨也不太在乎國共論壇,「因為臺灣人不在乎,在臺灣也沒選票」,目前的兩岸交流論壇都僅止於官方,民間卻沒有很實際的交流。他以自己選區的北投為例,日本的商社、商圈和民間都會到北投地區辦溫泉季,臺日之間的民間交流相當頻繁,塑造出「臺日友好」的氛圍。但兩岸完全相反,官方一頭熱的辦論壇,民間卻毫無交流。
觀點三:如果臺灣失去ECFA
人物名片:李慶平,前海基會副秘書長
香港中評網近日發表前海基會副秘書長李慶平題為《ECFA何去何從?》的主題文章,文章指出,海基會,海協會籤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ECFA)到今年六月二十九日滿整十年,而今年九月十二日是ECFA正式生效十年,如果失去ECFA,臺灣可能成為世界經貿的孤島。
一般的印象,此ECFA協議有十年期限的限制,但似乎目前兩岸雙方仍在靜觀其變。在兩岸ECFA協議第十六條,有中止條款,即「退場機制」。只要籤協議之一造書面通知另一造,六個月後,協議就會終止。但兩岸的ECFA另有緩衝機制,即收到終止的一造,經要求「諮商」,若諮商未獲共識,才會自動終止。到目前為止雙方皆尚無此一終止的動作。在臺灣方面,民進黨蔡英文在2016年的「大選」獲勝,就是支持「太陽花運動」反對「立法院」通過ECFA服貿協議,用「恐共」,「反中」的策略與反ECFA服貿協議聯在一起,忽悠了臺灣民眾。但目前的民進黨當局希望ECFA能継續。
畢竟ECFA實施十年來,是對臺灣有實質利益,使臺灣農民及企業的539項貨品,對大陸出口享有免關稅待遇,而大陸只有267項貨品輸臺免關稅待遇。2019年臺灣對大陸總出口金額1321億4800萬美元,其中受惠ECAF早收清單的貨品為190-198億美元,佔出口大陸總金額的比例約14-15%,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石化塑膠,機械設備及訪織三大產業。
兩岸皆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會員,皆要遵守WTO的有關規定。ECFA並非WTO認定的「自由貿易協定」,而屬於「架構協議」。「自由貿易協定」會有中止條款,但無到期規定。目前兩岸的「架構協議」,若進一步籤署生效包括服貿協議,貨貿協議在內的新協議,才能成為WTO所認定的一種「自由貿易協議」,就無期限規定。目前兩岸ECFA是正式成為「自由貿易協定」前的「過渡性協定」。依照WTO的前身GATT,在1994年有一個諒解備忘錄第二十四條,「過渡性協定」的「合理期限」是十年,除非是有「非常」例外,超過十年,這就是臺灣媒體所關切的十年期限問題,主動權的認定則是掌握在WTO。
李慶平認為,WTO的十年期限規定,主要是要保護其他會員的權益。如果兩岸的ECFA要繼續,得經過世貿委員會會議,定期審查ECFA的風險。因此兩岸的ECFA的何去何從?可能有下列的方向。1、大陸方面若要終止ECFA必須來函海基會,但大陸當局目前政策是不接觸,此一方式難行。2、臺灣方面願在「立法院」通過ECAF的服貿協議,儘快予以生效。使ECFA逐漸成為「自由貿易協定」。在蔡當局的「反中」,「仇共」政策下,此路亦不可行。3、此時引起世貿委員會的關切,或其他會員(如韓國)的關切,向WTO提出兩岸ECFA違反十年限制期規定。WTO是否要處理,如何處理,都要有一段時間。
如果臺灣失去ECFA,不僅對臺灣是經濟及貿易上的損失,還會影響加入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多邊及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能性。影響所及,在可預見的將來,臺灣可能成為世界經貿的孤島,其他國家相互之間則因有多邊及雙邊「自由貿易栛定」,可免關稅,臺灣則無,其情景可預想而知。ECFA何去何從?它也可以不是宿命,可成為重新啟動兩岸關係正常化的契機,兩岸當局應為兩岸人民的福址進一步的思考。
觀點四:大陸真正的狠招不是取消ECFA
人物名片:李淳,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副執行長
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副執行長李淳近日在臺灣《中時電子報》發表題為《大陸對臺灣經濟的真正狠招,不是取消ECFA》文章指出, 受到疫情及反歧視示威兩個無預警變故處理失當的衝擊,美國總統選情變得詭譎難測,越來越多人看衰川普。為力挽狂瀾,今年美國對華政策恐怕都會以持續升高對抗性為基調。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不會引頸受戮,任美國擺布,除持續對美反擊外,也可能加大對臺灣的壓力作為牽制。
李淳認為,在經濟層面上,2月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生效後,雙方的對抗性並未如外界預期獲得緩解。美國5月開始先是斷絕華為的代工供應鏈,緊接著宣布取消香港經貿的特殊待遇。大陸除對美國議員實施反制裁外,亦宣布對出售武器給臺灣的美商進行制裁,一時硝煙四起,戰火瀰漫。
這樣的衝突性也很容易延伸到兩岸經貿互動上,一方面可壓制臺灣利用川普下臺前奮力一搏,讓美臺關係更上層樓的構想,另一方面也可增加臺灣配合美國實施經濟箝制的壓力。當下最具有話題性的工具,非ECFA莫屬。ECFA雖然沒有自動失效問題,但有內建的主動終止條款。過去幾年ECFA每年替「早收清單」臺商省下約8至10億美元的關稅。雖然不多,但對薄利多銷的業者而言卻可能是留臺還是移走的關鍵。按ECFA規定,協定效力會在通知終止的180天後生效,過程中就足以創造許多改變兩岸條件的機會。
李淳大膽推演,其實ECFA失效還算風險可控,臺灣真的要擔心的是大陸出狠招,若大陸宣布既然兩岸同屬一中,未來將片面免除所有來自臺灣的貨物關稅的假想。這一招有其道理,例如面對中美脫鉤,此舉能降低(至少延緩)臺灣跟著脫鉤的衝擊,達到「保供應鏈穩定」目標。再者,此舉能引導臺商繼續西進,打擊臺美升級及「新南向政策」的誘因。又因各國都接受「一中」政策,中國大陸也能大聲主張沒有違反WTO。
類似的風險,也會出現在RCEP即將生效的情境下。北京可能在「海南自貿區」劃出大片土地,指定給臺商設立進軍RCEP專區,並媒合陸商與臺商合作,藉此吸金、吸人、吸技術。這些優惠都是基於「一中」。但決心要去的業者難以阻擋,有意配合臺當局者恐怕也會要臺當局拿出替代方案甚至其他「牛肉」予以補償。
簡言之,在經濟層面上臺灣最需要擔心的招數,不是陸方封鎖制裁,而是擴大開放。以上的假想過去看似天方夜譚,不過在中國大陸面對供應鏈遷移、科技脫鉤、外資流失的壓力下,這些以「開放」作為反制手段的可能性不斷增加,如何因應,才是臺灣經貿戰略的重要問題。
觀點五:ECFA存續看美大選結果
人物名片:楊坤鋒,日本國立東京大學農經學科金融學博士,現任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專任教授,曾任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系主任、創新創業中心主任等職。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將在9月屆滿10年,針對ECFA是否續籤,臺灣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教授楊坤鋒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蔡當局曾指ECFA沒有期滿問題,且稱中止協議須經雙方協調,說法過於樂觀。事實上,臺灣毫無話語權。但他分析大陸不會主動提,而是看蔡當局的態度,假如蔡當局不談判,ECFA生變的可能性高,亦與美國大選有一定關聯。
楊坤鋒分析,ECFA本來應要談成兩岸的貨貿及服貿協議,但因為臺灣社會出現爭議分歧,讓服貿、貨貿無法談妥,只有通過早收清單協議,共有539項臺灣貨品可以享有免關稅優惠銷往大陸。也就是說,ECFA運行迄今,一直是大陸讓利給臺灣的「不平等協議」,而大陸之所以願意讓利,主要還是希望藉此拉攏臺灣人民對大陸的向心力,基於此出發點,他認為,大陸不會逕自宣布廢止ECFA。
不過,也因為兩岸的貨貿、服貿協議未談成,讓大陸可以有充分的理由,不再履行ECFA早收清單優惠,楊坤鋒表示,所以ECFA將成為大陸在兩岸關係中強大的政治籌碼,只要陸官方不廢止、不履行,就可以將臺灣經濟壓力的難題拋給蔡當局,並視蔡當局的態度來擬定下一步。
楊坤鋒說,因此可以發現,大陸官方近期針對ECFA的動向遲未有所表態、聲明,其目的就是要讓蔡當局七上八下、捉摸不定。臺灣目前對大陸出口貿易依存度達到41.2%,大陸若決定切斷ECFA對臺讓利,甚至進一步限縮臺灣貨品銷陸,勢必重創臺灣外貿經濟。他分析,除非蔡當局主動談判,否則大陸不會有所表態。
大陸若不表態,ECFA演變趨勢可能有二,楊坤鋒表示,其一是大陸會開始針對早收清單貨品技術性卡關,或是低度履行,讓臺灣企業與農民受到外銷阻撓、損失,進而將民怨壓力轉移至蔡當局身上。
其二,假如蔡當局仍不願主動談判,大陸可能會等到11月美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後,宣布ECFA動向,楊坤鋒說,因為大陸還是得表態對ECFA的立場,最佳的時間點就落在美國總統大選之後,大陸可以視政治情勢來決定ECFA何去何從,但原協議續約的可能性低,無論下任美國總統是誰當選,ECFA只有可能中止,或是修正協議內容,即便續約,臺灣也很可能失去優惠區位。
楊坤鋒建議,蔡當局仍要認清政治現實,臺灣經濟發展依靠對外貿易,而大陸現階段仍是臺灣最大貿易市場,在沒有足以替代的外銷管道前,維持好兩岸關係仍有其必要,ECFA實施迄今,每年平均節省220億新臺幣關稅,ECFA倘若失去,對臺經濟只有害而無利,建議蔡當局顧及經濟發展,遞出橄欖枝,促進兩岸經貿交流,才是正道。
以上臺灣人物的若干推演,你更贊成哪一個呢?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