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人到中年為不惑,那麼,這個不惑是何意呢?
我認為是閱歷豐富,活得透徹,人情世故瞭然於心,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
尤其是人到中年,浮躁已褪,暮氣未至,渾身上下盡顯成熟穩重的大氣。
人到中年,是人生的黃金時期,精力充沛,思維縝密,有責任有擔當,是家庭的頂梁柱、社會的中堅力量。
人到中年,正是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容不得半點的懈怠和推卻。
這裡所說的「三覺不睡」,即是對人到中年的一種告誡與提醒,值得我們思考與自省。
具體來說,我認為「三覺」是指自我放縱的睡「懶覺」,不切實際的做「夢覺」,暗氣悶憋的發「怒覺」。
首先,咱們談談睡「懶覺」的危害何在?
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聞雞起舞,古來由之。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對工作生活的益處多多。
可是,就是有些人懶散慣了,常常是日上三竿了,才會睜開惺忪的睡眼,極不情願地從床上爬起來。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末微小節,不值得小題大作。其實,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殊不知千裡大堤,潰於蟻穴,小節不守,何談大義能持?
歷史上,被世人譽為「千古完人」的曾國藩,一生注重修身養德,對日常起居等細節猶為嚴謹,並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
即使在戎馬倥傯的徵戰中,他也從不曾有半點的改變和敷衍。
比如說,他堅持每天早上部屬慕僚必須同吃早餐,邊吃邊聊,既密切了彼此間的感情,也可對軍情兵勢進行分析討論。
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早餐會,其積極意義自然不言而喻。
然而,對於曾國藩這個雷打不動的規定,當年新入湘軍幕府的李鴻章卻很不適應,心裡說不出有多鬱悶了。
每天,剛麻麻亮兒,喜歡睡懶覺的李鴻章,就得從暖暖的被窩裡爬起來,這真比「殺」了他還難受,以至好幾次藉故裝病賴床不到。
曾國藩發覺後,不動聲色,並沒有當面訓斥李鴻章,而是在次日的早餐會上,聲稱若一人不到,全體人員則不用餐。
自此以後,李鴻章再也不敢賴床了,徹底改掉了懶散的壞毛病,這為日後他成為湘淮系的領袖人物,無疑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正處於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必須要有嚴格的自律能力,切不可隨性而為,那樣很難撐起家庭的責任。
接著,再說說不能睡「夢覺」是啥意思?
我以為是那種誇誇其談,對未來缺乏切實規劃,只是幻想著天上掉餡餅的「白日夢」。
人到中年,性情應不再狂妄張揚,做人做事,內斂沉穩,遵循的是道法自然,條理分明。若是停留在不切實際的胡思亂想中,那是十分危險的。
我們村西頭的福貴,今年已經四十出頭了,可是卻混得妻離子散,窮困潦倒,家庭事業一塌糊塗。
在外人看來,其境遇是非常的悽慘,著實令人心生同情。
然而,當你了解了他的故事後,不由得想起「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用在他身上再恰當不過了。
可以說,他的潦草人生是咎由自取,自己釀的苦酒自己喝,真的怨不得別人。
福貴只想著掙大錢,好高騖遠,小買賣看不上,大生意做不來,家裡的一畝三分地,全扔給了帶孩子的媳婦。
他整日裡在外邊瞎折騰,十天半月見不到人影是常事,有時甚至一年半載玩失蹤,腦子裡儘是一夜暴富的神話,沉浸在自己編織的美夢中不可自拔。
眼見著孩子小學都快畢業了,福貴的白日夢還是沒有醒過來,日子過得愈發窘迫寒酸。
媳婦兒再也忍耐不住他的瞎胡鬧,鋪蓋捲兒一紮,悄沒聲地帶著孩子回了娘家。
最後,聊聊到底什麼是睡「怒覺」?
人到中年,家庭事業壓力山大,有太多的無奈和心酸。這裡所說的睡「怒覺」,我認為是指把自己的不愉快帶回家裡,即使睡覺都在散發出怒氣。
人到中年,須有一定的城府,喜怒不形於色,快樂可以與家人分享,苦澀應自己咽下,要有一種打落牙齒和血吞的氣勢。
因此,將工作與生活分隔開來,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以前,我也有這種壞習慣,只要心情不好,就會非常明顯的表現出來,有好幾次睡夢中都在與別人爭執,驚醒了身邊的妻子,惹得她惴惴不安,後半夜再也合不上眼了。
綜上所述,「人到中年,三覺不睡」這句俗語,我認為是有一定道理的,自律、務實、堅忍這三樣做到了,福氣不請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