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正林
作者為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原文載《史學月刊》2014年第9期,注釋從略。
▶專題研究◀
論抗戰時期甘肅的農業改良與推廣
黃正林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為了把西北建設成為堅持持久抗戰的基地,開始重視和加強西北地區的經濟建設,發放農貸,推動甘肅農田水利、農業生產和農村副業的發展。尤其是1941年國民政府農貸以原來「救濟農村」為中心轉變為以「國民經濟建設」為中心後,增加糧食生產是復興農村經濟的主要方面內容,而農業改良與推廣是增加農業生產的途徑之一。從1941年開始,在中央政府和國家銀行的幫助下,甘肅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農業改良與推廣工作。
自清末新政後,農業技術改良一直是歷屆政府所主張和推廣的,其績效如何?學術界對不同時期的技術改良和推廣有不同的評價,如對晚清時期與北洋政府時期的農業技術改良普遍評價不高,認為其在推動中國農業近代化和維護農民利益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關於抗戰時期的農業改良問題,學術界的研究有了許多肯定,如莊維民對近代山東農業科技的推廣給予了中肯的評價,農業改良和推廣使得傳統農業具備了某些近代化的色彩,但卻未能使傳統農業實現近代化。但對其績效評價並不高,如徐凱希認為儘管戰時國民政府在湖北進行的農業技術改良,並沒有改變農村經濟的困境,認為是「農村封建剝削關係依然存在,以及戰事不斷,天災頻仍,農民生活異常的痛苦」阻礙了國統區農業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大後方是抗戰時期農業改良的重點,有學者研究認為,一方面大後方的農業改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使農業經濟獲得了重要的發展,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另一方面農業改良和農業發展並未給農民帶來多少利益。但目前尚無研究抗戰時期甘肅農業改良與推廣的專文。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抗戰時期甘肅農業技術改良與推廣的資料進行挖掘與梳理,對抗戰時期甘肅農業改良問題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請學界朋友批評指正。
一 農業改良與推廣機關及其經費來源
抗戰時期,甘肅省政府在農業改良與推廣系統建立方面,整合了原來的機構,增設了新的機構,尤其是中央機關在甘肅設立了相關部門,使農業改良與推廣系統更加完整。
1938年秋,甘肅省政府將原經濟部西北種畜場、甘肅省第一農事試驗場和蘭州小西湖苗圃等機構合併改組,成立了甘肅省農業改進所(簡稱農改所),由建設廳廳長陳體誠兼任所長,楊著誠任副所長,該所內部組織分為5股,即農業股、植物病蟲害股、森林股、畜牧獸醫股、農政股,「專從事有關農業之研究」。1940年,該所在隴南、隴東、天水、河西成立了4個農林試驗場,試驗內容包括區域試驗、栽培管理試驗、純系育種試驗、國內外園藝作物引種、作物病蟲害試驗等。同年11月,甘肅省農業推廣處成立,中心工作是推廣小麥及雜糧良種,防治穀類黑穗病,改良薯窖,利用休閒地,開墾荒地,種植麥類、豆類,減少非必要作物,改種食糧,推廣肥料等。1942年4月,甘肅農業推廣所建立了雁灘農業推廣實驗區,「以此為根據地,一切農林良種良法的推廣,和農村社會農民生活的改進」,都是先從雁灘試驗區做起。該實驗區在農業改良和基層社會改進中具有示範意義。
1942年,甘肅省政府對基層農業改良與推廣機構進行了調整,將榆中推廣試驗縣辦事處(由省農改所與中央農業推進委員會合辦)改為普通推廣所,試驗縣改為天水縣;天水、臨洮兩推廣所改為中心推廣所;張掖、平涼為本省農業重點地區,各增設中心推廣所1處;敦縣、靖遠為本省植棉重要地區,各增設普通推廣所1處。中心推廣所的職責是:「(1)健全本身組織,努力充實業務;(2)派員辦理附近縣份推廣工作;(3)巡迴輔導轄區各縣推廣所;(4)繁殖優良種苗,供轄區各縣推廣材料。」在人事配備上,中心推廣所設主任、技佐、技術員、練習生各1人,助理技術員3人;普通推廣所設主任、技術員、練習生各1人,助理技術員2人。縣農業推廣所的職責是:糧食作物及園藝作物的增產,優良種子、樹苗、種畜、魚苗、農具、肥料的繁殖或改良示範與推廣,植物蟲害及獸疫防治的推進,水土保持、旱災防治及其他農業改進方法的推進,造林保林及公共造產的推進,農村金融及農業副業的指導,農會組織和農村合作社的倡導,農業倉庫及農產運銷、調劑的提倡,農場經營小型農田水利、作物與耕畜保險的提倡等。
為了加強農業推廣力度,甘肅省還確立了督導制度,將全省劃分為3個督導區,8個視導區。1942年春季,甘肅省派督導人員赴隴南建立縣農業推廣和輔導植棉,派員赴洮岷區督導增糧;8月,派員赴隴東、隴南及洮岷等區「巡迴督導各增糧縣份及推廣所」。督導制度的建立,有利於農業改良與推廣工作的進行。
為了加強農業改良與推廣,國民政府農林部在各省設立推廣繁殖站,目的在於「集中農林部駐省各附屬機關之人力、財力,協助省農業改進機關由分區供應推廣材料入手,藉以普遍策動增產事業」。在此背景下,1942年5月,農林部甘肅推廣繁殖站在蘭州成立,中心工作是「小麥育種與良種繁殖,馬鈴薯育種與栽培試驗及良種繁殖,果苗良種繁殖與推廣,甜菜良種繁殖及作物重要害蟲之研究與防治示範等」。據1944年統計,該站有技術人員16人,事務人員9人;場地5000畝,其中自有3000畝,租用2000畝;經費102萬元。農林部甘肅繁殖站成為指導和參與本省農業改良與推廣的重要機關。
1940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林墾組改組為林墾設計委員會,對黃河上遊區域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甘肅、陝西進行了考察,計劃將黃河上遊劃分為6個水土保持試驗區,其中甘肅有5個區,包括蘭山區,以蘭州為中心,範圍是蘭州附近黃河支流域,進行園藝及水利改進試驗;隴南區,以天水為中心,範圍是甘肅境內渭河幹支流域,進行水水土保持、改善河道及農場管理的改進試驗;隴東區,以平涼為中心,範圍是涇河幹支流域,進行土壤衝刷的防治與水利改進試驗;洮西區,以岷縣為中心,範圍是洮河及大夏河流域,進行天然林的合法管理與畜牧事業改進試驗;可西區,以永登為中心,範圍是莊浪河及大通河流域,進行水利改善與森林的保護管理試驗。在上述區域「分期成立水土保持試驗區,除由黃河水利委員會之林墾與工程人員負責技術工作外,更聯合各當地之行政、建設、教育、金融及人民團體等,本建教合一原則,在保持水土之共同目標下合作推動之」。為此,1942年8月,國民政府中央農林試驗所與甘肅農業改進所洽商,設立天水水土保持試驗區,面積約3328畝,主要進行水土保持試驗。試驗區還向天水縣政府租借河北苗圃,用作牧草試驗與苗木繁殖;向甘肅農業推進所借河南岸旱地30畝,專司牧草繁殖。1943年進行的工作主要是保持水土、採集植物種子及苗木,選購應用農具,定購試驗材料,舉辦水土保持訓練班,組織附近3個村莊的農民,成立保土會。1944年的工作「舉凡逕流小區試驗,梯田溝洫,溝衝控制,柳籬掛淤,河灘造林,氣象觀測,地形測繪,以及保土植物之育種與繁殖」。1945年,「工作範圍逐漸擴大,復承各農林機關予以經費補助,或技術合作,三年以來稍具成果」。在農業推廣方面,該試驗區做出了較大的貢獻,1944年至1945年,試驗區搜集各農事試驗場的優良品種,「冀求得適於天水山田之優良品種,以便普遍推廣,增加產量」。1944年,試驗區設立了蘭山工作站,主要進行三項試驗工作:(1)保土試驗與繁殖;(2)農田水利;(3)農作保土試驗。到1945年,試驗區己經初具規模。
農業改良與推廣最基層的組織是農會與合作社。農會是國民政府從事鄉村建設的基本單位,即「一切發展農村經濟,推行農業建設的計劃,都可以通過農會來切實施行」。如靈臺縣農會「辦農事試驗場,兼派場長,以資提倡」。張掖農會「以圖農業改良為宗旨」。1942年4月,天水劃為農業推廣試驗縣後,農推員與縣農會接洽「合作辦理鄉農會事業的辦法」,農推所與縣農會籤訂了《合作推行鄉農會事業暫行辦法》,內容是「由縣黨部、縣農會授權推廣人員執行訓練農會之任務」。合作社是銀行和政府建立的以農貸為職志的基層組織。甘肅省合作社始建於1935年,到1938年己經普及到全省。合作社不僅是鄉村的農貸機關,也是農業改良與推廣的基層組織。如張掖在舉辦農業推廣時,「由合作主管機關及有關機關,力行調整,使所有合作社逐漸健全起來,以做推廣之基層機構」。皋蘭等縣砂田改良,以農民組織的信用合作社為對象,共有土地合作社288所,參加社員9820人。合作社在進行砂田改良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農業改良與推廣經費主要來源於農貸與政府的補助款。1941年後,農貸是國民政府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政策。四聯總處規定農貸包括農業生產貸款、農業供銷貸款、農產儲押貸款、農田水利貸款、農村運輸工具貸款、佃農購置耕地貸款、農村副業貸款、農業推廣貸款8種。從農貸政策來看,農業改良與推廣是農貸需要支持的的主要對象之一。據統計,1941年,甘肅省政府聯合中、中、交、農與省銀行「組成增糧貸款團,共同投資於農村增糧事業」,共計3000萬元(法幣,下同),主要用於農業改良。1942年,金融機關向甘肅省發放農貸4600萬元,其中農業推廣100萬元。1943年,四聯總處給甘肅的農貸定額為8468萬元,其中農業推廣貸款700萬元。1942年冬季,農民銀行開始舉辦土地改良鋪砂放款,歷年發放的數量是:1942年114750元,1943年10317468元,1944年39426834元,1945年76913551元。除農貸外,國民政府農產促進委員會(簡稱農促會)也給予一定數量的補助。1942年,在中央農產促進會的協助下,核定了甘肅省級、縣級農業推廣機關、植棉、小麥棉花病蟲害防治、縣農業推廣試驗等經費78000元;此外請準留用上年結餘1.5萬元,成縣棉業試驗場及手紡訓練經費1.5萬元。甘肅省通過農促會獲得補助費居全國第四位。可見,在甘肅農業推廣系統建立過程中,國民政府給予了較多的關注。天水水土保持協會的經費來源由3部分構成:一是中央機關協款,二是省政府協款,三是銀行貸款——以所興辦工程獲得的公有土地、公共財產及公營事業的收入為抵押,向金融機構貸款。在各種經費來源中,銀行農貸是農業技術改良資金的主要來源。
二 農業改良與推廣
1.小麥優良品種的試驗與推廣
小麥是甘肅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栽培面積及產量在全省農作物中佔首位,因此成為了抗戰時期農業試驗和推廣的主要作物。為了檢定小麥優良品種,甘肅省增糧督導團制定了《甘肅省檢定麥作地方品種綱要》,作為選育優良品種的基本操作規則。根據《綱要》,1941年甘肅省在岷縣等8縣進行小麥品種檢定,共選出地方優良品種28個。1942年,甘肅省糧食增產督導團制定了《三十一年度推廣檢定小麥品種暫行辦法》,一方面在張掖、靖遠兩縣繼續進行小麥優良品種檢定,另一方面對1941年檢定的28個小麥品種進行複查,檢查其分布面積、品種特性、畝產量、成熟期、病害種類及抗旱能力。在劃定的縣份,檢定人員按照檢定辦法,做了比較細緻的工作。如涇川縣農業推廣選出老筋麥和白麥為本地適宜推廣的品種。張掖選出白大麥子、白小麥子、火穗子3個品種,並進行採穗購種和推廣工作。
為了增加糧食產量,甘肅糧產增進委員會成立後,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推廣鑑定優良小麥品種。根據該會《推廣檢定優良小麥品種工作專門報告》,各縣檢定優良品種,均採取換種方式,由檢定員與農家約定存留時期自行換種,並由糧產增進委員會通知農業改進所所屬各區農場及各縣農業推廣所進行比較試驗,並在特約農家繁殖。如岷縣的藍麥在1941年冬季推廣種植5575畝,春麥可推廣2500畝。在糧產增進會指導員的指導下,農家自行混留種共計49943畝,其中洮沙縣約12040畝,臨洮3420畝,岷縣約26408畝。表1是1941年,甘肅糧產增進委員會指導皋蘭等9縣農家採集健全麥種情況統計。
在甘肅糧產增進委員會的指導下,1941年,皋蘭等9縣共有45萬餘戶農家,選留健全小麥種子41.7萬擔,約定播種小麥51.3萬餘畝。通過對本省小麥品種的鑑定,對各地選出的產量高、抗病害強、抗倒伏較好的小麥進行育種和推廣。如1942年,張掖特約3戶農家繁殖大穗子小麥品種,共計18畝;平涼推廣長穗小麥12畝,紅筋麥10畝;徽縣推廣老旱麥種10545石,紅麥27石;岷縣指導農民自動調換優良麥種藍麥及洋麥;涇川引進「陝農廿七號(螞蚱麥)」40斤,分發特約農戶種植,同時引種老筋麥等210畝;榆中推廣白麥147畝。1941〜1942年甘肅農業推廣所與平涼農場檢定,比較優良的小麥品種是紅筋麥、白金麥,其優點是「不脫粒,不倒伏、產量較高、品質較優」。從1943年開始到1945年,隴東農林試驗場先後在平涼等9縣進行小麥優良品種檢定,檢定出一長條、紅筋麥兩個品種,並於1944年開始推廣,截至1946年,共示範推廣16905畝,種植農戶611戶,種植良種1690石。以每畝產量超過當地其他品種40斤計算,可增加產量67.62萬斤;以每鬥15斤計算,合計508石,可增加農民收益9016萬元。足見,在本地小麥優良品種檢定和推廣中,甘肅各地農林場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1943年後,甘肅省小麥選育與試驗以引種省外優良品種為主。通過3年試驗,1945年選出適宜本地生長的小麥品種18個。特別是引進品種中的武功27、金大(即金陵大學)涇陽129、藍芒麥涇陽302、涇陽60、陝農7號等6個品種「較當地品種確有產量高,品質佳,成熟早,脫粒易」的優越性,但除涇陽302外,其他小麥與當地紅筋麥比較,產量較低而且抗寒力差。1944年後,甘肅的小麥試驗與推廣的重點是涇陽302麥。
涇陽302小麥是1923年由「金陵大學西北農事試驗場在陝西渭南農田中選擇之單穗」進行試驗,截至1936年達13年之久。涇陽302麥的優點是:「1.莖幹堅硬,不易倒伏;2.成熟期早,產力均強;3.抗寒力、抗霜力均強;4.抗病蟲害力大;5.籽粒大面色白;6.出粉率高;7.受市場歡迎。」該小麥適合在乾旱、高寒地區種植。1942年,農林部中央農林試驗所與各省合作辦理優良麥種及當地小麥比較示範試驗中,涇陽302小麥脫穎而出。甘肅農業改進所河西、洮岷、隴東、隴南農林試驗場的區域進行各種小麥品種比較試驗,「以涇陽302小麥在天水隴南區農林試驗場試驗之成效最顯著,較當地品種不但年產高、品質佳,而且具有成熟早、病蟲少、莖稈不倒伏及籽粒大等逐項優點。農民極為歡迎,在適應區域上言,隴南除天水區場舉行試驗外,並分別於秦安、清水、徽縣、西河等縣舉行風土適應試驗」。在各種對比試驗中,涇陽302麥顯示出優良品質。如1945年天水特約繁殖及示範結果,平均每畝產量為1.68石,同時調查3個鄉鎮18戶農家平坦肥沃的土地,種植其他小麥平均每畝產量1.42石,低於302麥0.26石;1944年,隴東冬季氣候寒冷,「外來麥種均受凍害,惟涇陽302麥未受凍害」。清水農業推廣所試驗的小麥品種有15個,產量以「涇陽302麥居首位,每畝合321.9斤,超出本地青熟麥、螞蚱麥、火麥」;秦安試驗302小麥「亦較當地品種生長為優」;徽縣試驗的結果「涇陽302麥除次於當地老旱麥外,較其他品種均優」。這些均說明涇陽302麥具有產量高、抗病蟲害和抗凍性能強的特點。涇陽302麥在甘肅各地試驗產量比較統計。
從表2來看,涇陽302小麥產量高於各地原來小麥畝產量的10%〜38%不等,極具推廣價值。為了推廣涇陽302小麥,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品種,甘肅農業推廣所採取兩種繁殖品種辦法。一是由農林試驗場自己繁殖。1944〜1945年由隴南區農林試驗場種植90.96畝,用種量9.2石,選種量126石。二是特約農戶繁殖。為擴大種植面積以便大量推廣起見,1944年秋季開始物色良種示範農家及特約農家舉行示範栽培與繁殖,農業推廣所與隴南農林試驗場擬定推廣繁殖辦法,規定「一切須受農場及農業推廣所之指導,農家所收穫之麥,除自留種者外,隴南輔導區與中國農民銀行得按市價加一成收買,作為推廣材料」。
特約繁殖農家與示範農家涉及隴南14個鄉鎮,共種植涇陽302麥麵積354.7畝,收穫量為604.9石。在兩種繁殖辦法中,特約農家是涇陽302麥的主要繁殖者。按照事先約定,除了自行留種外,79.8%的品種或供給附近農家種植,或被農行收購,或用作推廣。
涇陽302麥推廣方法也有兩種。一種是貸種。此種辦法通過中國農民銀行辦理,即以實物貸款的形式把涇陽302麥種貸放給農民,次年麥收後加1成或加2成歸還。1944年,在7個鄉鎮96家農戶,貸放籽種35.47石,播種面積354.7畝,收回籽種39.02石。麥種由農民銀行隴南分站及陝西涇陽購置,次年按加1成收回種息。1945年,在10個鄉鎮107戶農家,貸放籽種68.84石,播種面積688.4畝,收回籽種86.05石。籽種由農行向隴南農林場和隴南分站購買,次年按二成收回種息。二是換種。由農業推廣所負責倡導農民向特約農家或示範農家換種,以普通小麥1石1鬥換涇陽302麥種1石,同時「指導農民仿照辦理三十四至三十五年(1945〜1946年)度約定特種農家以二分之一面積作為特約繁殖種子田,加工管理以備收穫後供給農家換種,以達農業推廣之目的」。據統計,1945年隴南有4個鄉鎮換種21.76石,播種面積217.6畝,估計收穫量為326石。1944〜1945年,隴南區場推廣10個鄉鎮,834戶,播種面積4501.9畝,以每畝平均收穫1.5石計算,可收穫小麥6752.72石。自1943年涇陽302在甘肅試驗推廣以來,至1946年共推廣1037戶,5763畝。「按四年試驗結果,平均涇陽302麥較當地農家良種,青熟麥每畝多收42市鬥。茲僅以多收4市鬥計算,則四年來本品種在天水一帶之實際增產,係為2400餘市石,若於隴南各縣大規模舉行區域試驗及擴大推廣區域,則可達增產之目的,並實惠農民,借達促進農村經濟繁榮之鵠的」。可見,在甘肅小麥優良品種試驗與推廣中,涇陽302麥具有廣闊的前景,對推動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有很大的意義。
2.推廣植棉
抗戰爆發後,除河南西部、陝西關中外,我國其他主要棉區大部分被日本軍隊所佔領,原棉供應急劇減少。就甘肅而言,棉花、棉布長期依賴於河南、陝西輸入,此時頗感緊張,棉價飛漲,民衣維艱。據1941年全省戶口統計,甘肅全省人口為615.6萬人,以平均每人每年需要棉花7.8斤(英國人了Todd估計數量),全省年需要棉花量為53.58萬餘擔,但當時全省棉花產量不足3萬擔,相差50餘萬擔。因此,抗戰時期,甘肅省政府在適宜棉花種植的地區引進和試驗棉花品種,進行大面積推廣。
1938年,甘肅省農產改進所先後在天水、成縣、徽縣發放棉籽1.7萬斤,種植1300餘畝,每畝產棉可達55斤以上。次年,又於甘谷、武山等10縣發放棉籽4000餘斤,「令其試種,成績尚佳」。該年隴南區有上好棉田1500餘畝,總產量9萬餘斤。1939年甘肅省農業改進所在皋蘭區、隴南區、隴東區進行植棉試驗,取得了成績,如在皋蘭試驗的脫字棉、斯字棉、德字棉等3種,「試驗結果,以成熟較早之脫字棉生長最佳,每畝產量約皮棉三十五斤」;在天水等13縣發放棉籽17000斤,「成績較佳之棉田,天水約600畝,徽縣約500畝,成縣約200畝,平均每畝產棉可達55斤以上」。1940年,甘肅省在農業促進委員會、中國銀行和合作委員會的努力下,在隴東、隴南推廣棉種8.3萬餘斤,植棉0.97萬餘畝。這次推廣植棉面積地域雖廣,但有的地方效果並不顯著,如武山「試種結果,未獲成棉一斤,故鄉人十分疑惑,大部乃改種他物,棉田頓減」。1941年3月,全國經濟委員會與甘肅省政府建設廳會商,由雙方共同投資,成立甘肅省棉業推廣委員會,並邀請省農業改進所、合作事業管理局、四聯辦事處蘭州分處等機關參加甘肅棉業推廣事宜,全省分為河西、隴南、隴東三大推廣區域,需要經費44萬元,由經委會承擔半數,在天水等12縣區設立推廣植棉辦事處,共植棉6.5萬畝。1942年,甘肅植棉推廣辦法是在規定的各重要棉區,「分別設置特約示範棉田,依規定條件,選約適當棉農,從事栽培美棉示範及繁殖良種」。植棉推廣以「集中人力、集中區域」為原則,選定天水、徽縣、成縣、武都、涇川、靖遠為推廣區域,直接發放棉種推廣4119畝,指導棉農自留種推廣18984畝,共計23103畝。
甘肅推廣的棉花品種有亞洲棉、美棉與非洲棉。如「皋蘭、榆中等沿黃河各縣,多植脫字棉,系由前甘肅省植棉推廣指導所推廣者。天水、秦安、隴南產棉各縣,多脫字棉或退化洋棉。高臺、臨澤等縣,為一矮形之亞洲棉。至敦煌縣種植之洋棉,系新疆吐魯番輸入,康縣之洋棉系陝西輸入」河西以亞洲棉最佔優勢,東至民勤,西至敦煌,都有種植;非洲棉在金塔縣有純種植區,在安西、鼎新、敦煌等縣與中棉混種;美洲棉是抗戰時期引進,在金塔、安西郊區有種植。
通過推廣和種植,甘肅形成了河西、隴南、靖遠等棉花主要產地。河西棉花主要產於敦煌、高臺、張掖等縣,據調查,敦煌「棉花產於黑河中遊,敦煌縣城附近,此流域約佔河西棉田之半數」,全縣棉區共有5400畝,年產棉花52.1萬斤。高臺年產50萬斤,張掖年產12萬斤,臨澤年產14.4萬斤,金塔年產19.5萬斤。隴南棉花主要產於武都、成縣、天水、兩當等地,如武都「棉花生產,不但在甘南首屈一指,即在全省亦有相當地位,棉田約21000市畝,每年可產棉800000斤,纖維細長,光澤潔白,多脫字和斯字棉,品質不亞於陝棉」;成縣在抗戰時期棉花種植普及全縣,1942年統計棉田9600畝,年產棉花28.8萬斤;另外,天水年產49萬斤,徽縣年產18.8萬斤,兩當年產10萬斤,文縣年產5萬斤,西和年產3萬斤,康縣年產1.5萬斤。隴東也有棉花出產,但數量比較少,如崇信棉田約120畝,產額2400斤;靈臺植棉700畝,產額1.4萬斤。又據民國《靖遠縣誌》記載年種植棉花1.6萬畝,產棉50萬斤。又據甘肅省貿易公司、甘肅省農業改進所對全省28縣植棉調查,植棉面積17.7萬畝,年產棉花422.3萬斤,「棉田數目,以敦煌為最大,武都、高臺、天水、靖遠、金塔、臨澤、成縣、徽縣、涇川等縣亦屬可觀」。抗戰時期甘肅棉花產量有所增加,1943年是6.5萬擔,1944年為5.3萬擔,1945年為6.7萬擔。儘管所產棉花距離需求尚遠,但甘肅棉花引進、試驗和推廣所取得的成績應當得到肯定。
3.改良砂田
砂田是甘肅中部乾旱地區使用的一種農業技術。從學理上看,砂田對農業耕作的意義是:「(一)凡土層上面鋪有砂粒之田,雖受烈風酷日之吹曬,而土壤水分永可保存;蓋地面砂有疏鬆碎砂一層,破壞黃壤之毛細管,阻止土壤水分之蒸發,作物賴以滋養,繁殖蓬勃。故壓砂可以抗旱,以濟雨量之不足,並可調劑其不勻。(二)壓砂之田吸熱極易,能接收日光之溫度,介入土中,增高地底之溫度,有改良氣候之功效,故寒冷之地一經鋪砂,諸物可植矣。(三)甘肅土壤帶有鹼性,危害作物……壓砂制止鹼鹽之上升,在同一地帶(皋蘭古城川),土壤裡層之可溶性鹽類砂田與水田相差二十餘倍(砂田土壤之可溶性鹽類總量為0.095%,計氯化鈉0.042%,碳酸鈉0.013%,硫酸鈉0.040%;水田土壤可溶性鹽類總量為0.220%,氯化鈉0.098%,硫酸鈉0.122%),故砂田有解消土壤鹼性之力。(四)壓砂之田,土層溼潤,不因霪雨而地錶板滯,雖甘省秋雨連綿,無補農時,但因地面壓有砂石,雨滴注入土內,固為封存,以備不時之需,故一經播種,發育早而且速。(五)農田能保持肥分不至流失,且能穩固作物根莖,加強抵抗風災力。(六)壓砂之田,少生雜草。」即土地鋪砂有保墒、保熱、保肥、抗鹼、抗風等作用。據言「砂田蓄水力特強,得一次足雨來年即可豐收,如明春能再得雨一二次,則麥產每畝可得二市石之多」。甘肅農民對如何選擇砂粒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他們看了附近的山勢和河流的情形,可以判斷以往的山溝和河道的流向,和所挾帶砂礫應衝擊在什麼地方,以及品質的好壞,一經挖取出來都不大錯」。取砂的地方可分為3種,一是山砂,是從山根內挖取的砂粒;二是河砂,是從河邊灘地挖取的砂礫;三是井砂,是從平地向下挖取的砂粒。砂田是黃河上遊區域乾旱區比較成熟的一種農業技術,但砂田有一定的使用年限,「水砂田的壽命不到六年,旱砂田不到二十年」,故砂田地區有「苦死爺爺,富死兒子,窮死孫子」的農諺。也就是說祖父一輩辛辛苦苦鋪砂,兒子坐享其成,到孫子時代砂田己經老化。
1935年,中國農民銀行蘭州分行成立後,農行組織相關人員對砂田進行調查,主要分布在皋蘭、景泰、永登、永靖、榆中、靖遠等縣,共約80餘萬畝,其中皋蘭最多,達24.6萬餘畝,約佔1/3。在另一調查中,甘肅砂田分布在蘭州、皋蘭、榆中、靖遠、景泰、永登、永靖、臨夏、會寧、海源、固原、湟惠渠特種鄉等地,有的縣份砂田佔農田比例較高,如皋蘭佔22.5%,永登佔14.4%,景泰佔26.1%,靖遠佔4.1%。按照砂田的使用壽命,光緒初年改良的砂田,到20世紀20〜30年代己有五六十年,砂田己經老化,如1934年調查,甘肅「原有砂田荒廢半數」,省城附近中山村合作社「社員數百人,全賴砂田為生,而砂田衰老之程度」佔75%以上。砂田的老化程度己經十分嚴重。究其原因:一是自北洋政府以來,尤其國民軍入甘後,苛捐雜稅繁重,導致農村經濟破產;二是社會動蕩不安,農民不能安居樂業;三是砂田改良成本高,「更換新砂需成本浩大,農民本身無能力」。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了投資改良砂田的辦法,但沒有落實。
1942年冬季,中國農民銀行開始舉辦土地改良鋪砂放款,對甘肅老化砂田進行改良。據記載,農行協助「皋蘭一帶農民鋪換新砂四千餘畝,貸數二百萬元,甚為農民所歡迎,於三十二年(1943年——引者注)度更擴大之蘭州、靖遠、洮沙等縣市,貸數總額達一千餘萬元,迨本年度(1944年——引者注)開始更增加為三千三百萬元,區域亦擴大至蘭州、皋蘭、榆中、永登、靖遠、景泰、臨洮、洮沙、永靖等九縣市,計截至七月底止己貸出二千餘萬元,鋪成新砂地二萬餘畝」。甘肅鋪砂貸款工作進行了4年(截至1945年6月)。舉辦的具體情形如下:(一)放款區域。主要集中在甘肅中部乾旱少雨,有砂田傳統的皋蘭、靖遠、榆中、永登、臨洮、洮沙、景泰、蘭州(市)及湟惠渠特種鄉公所等地。(二)放款對象。以農民組織的信用合作社為對象,申請貸款的農民為參加合作社的社員。(三)貸款辦法。凡申請貸款的社員,「須以改良之土地,交由合作社為向農行申請貸款之抵押擔保」,銀行向社員發放貸款的條件是:「1.借款社員須為忠實勤懇並無不良嗜好之自耕農民。2.為顧及農民之資金及勞力供應起見,每社員每次最多得申請改良土地五市畝。經調查屬實,始行貸放,並派員監察各社分別貸給各社員。」放款期限為2〜3年,以分年平均等額的辦法歸還貸款,不同年份利息分別是:1942年月息8釐,1943年月息1分,1944年月息2分5釐。(四)放款數量。抗戰時期通貨膨脹,法幣貶值,不同年份每畝放款數量不同,1942年每畝400元;1943年上半年800元,下半年1200元;1944年上半年1600元,下半年2000元;1945年上半年2500〜3000元。各年貸款總額為:1942年114750元,1943年10317468元,1944年39426834元,1945年76913551元。從1942年冬季至1945年6月,砂田改良共舉辦4年,改良土地46782.04畝。
從表4看,1945年中國農民銀行在甘肅10個行政區組建了288個土地改良信用合作社,參加社員9820人,貸款7691.3萬元,共計改良土地4.7萬畝。根據當時調查,有83個社2489名社員將第一次借款償清後,續貸第二次借款;有6個社227名社員還清兩次借款,已借第三次貸款。合計放款次數累計377個社,社員14579人次。以此計算,每畝平均放款1744.08元,每社每次貸放204014.73元,每社員平均貸放5275.63元,每社員平均鋪砂畝數3.208市畝。
4.病蟲害防治
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是抗戰時期農業改良和增加糧食生產的主要內容。甘肅常見的農作物病蟲害主要有:小麥、高粱、糜子、大麥、燕麥、玉米等的黑穗病,小麥黃銹病、麥稈蠅,小麥、豌豆、水稻的麥象蟲等,棉花角斑病、炭疽病、枯萎病、棉蚜蟲等,馬鈴薯疫病,園藝作物病蟲害有黃筋菜蟲、猿葉蟲、鵝絨金龜子、瓜守、豆金龜子、梨蟲、慄色金龜子、跋蟲、螻蛄、蘋果巢蟲、卷葉蟲等等。這些病蟲害對農作物威脅很大,一旦發生,最直接的後果是導致農作物減產。如小麥一旦患有杆黑穗病,輕則葉發黃,重則全部枯死,受害麥株90%以上不抽穗,即便有穗也呈畸形。黑穗病是甘肅主要病害,一旦發生必然導致農業減產。據省糧食委員會估計,麥類的黑穗病使每年的麥產量損失平均在22%以上。據當時臨洮農校調查,黑穗病導致該縣小麥平均年損失達20%。1941年全省14縣發生黑穗病,平均損失17%,折合法幣1億5千萬元抗戰期間,天水、徽縣、成縣、平涼、涇川等地發生豆象蟲害,導致豌豆減產50%左右;甘谷麥蛾蟲導致小麥減產70%;漳縣麥稈蠅侵害麥苗,受災重者損失在60%以上。
1939年,甘肅省農業推廣所投資經費12萬元,在隴南進行了蚜蟲的防治,取得較好的效果。因小麥黑穗病危害最大,故1941年甘肅把防治黑穗病當作糧食增產的中心工作,選擇14個縣作為重點,自6月1日開始到7月1日結束,根據工作報告,取得的成效如表5。
1941年,甘肅防治黑穗病268.6萬餘畝,以平均減少麥產損失5%、本省常年平均產量1擔計算,被防治的14縣共可減少糧食損失137800擔。但時人認為:「這次拔出黑穗病實未達到增產的目的,最大的效果是使農民知道了黑穗病的名詞,或是他們對黑穗病之為害多一層認識。」儘管通過防治病蟲害未必能達到目的,但增進了農民對病害的認識。
1942年以防治黑穗病為主要工作,以蘭州、皋蘭、岷縣、天水、臨洮、張掖、平涼、徽縣、涇川、榆中、靖遠等11縣市為重點防治區域。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防治的辦法有兩種:一是教農民「實施溫湯浸種與碳酸銅拌種」,一是技術人員到田間動員農民「拔穗選種,拔穗防治散黑穗,選種防治腥黑穗」。平涼秋季作物高梁、燕麥、大麥的主要病害為黑穗病,其次是高梁絮黑穗病,預防黑穗病20萬畝,「以拔穗、選種為主要防治方法」。為防治小麥黑穗病,張掖增糧指導團選擇54戶農家作為示範戶,158畝示範田,通過「碳酸銅拌種」的方法防治黑穗病,試驗的結果是小麥發病率降低到8.9%,比1941年減少近20%。1942年涇川縣防治病蟲害取得了如下成效:(1)拔除大麥堅黑穗。4月,農業推廣人員在涇川一個廟會上拿著大麥堅黑穗讓趕廟會的農民看,使農民知道什麼是大麥堅黑穗及其危害。經過宣傳「農民均能自動去拔除,共焚燒了三千餘穗」。(2)防止小麥旱杆蠅。5月中旬,該縣阮陵鄉發生了旱杆蠅,農業推廣人員前去宣傳,動員拔除500畝,焚毀5萬株,使其災害程度降低到1%〜2.5%。(3)防止豌豆象蟲。(4)拔除高粱黑穗。本年雨水不調,涇川高粱黑穗病達6.6%〜30%不等,最嚴重的每畝要拔除200餘株,從6月下旬到7月,技術人員集中全部精力指導農民防治該病害。臨洮縣玉井等鄉鎮98戶農家的2000餘畝麥田,經防治後,每畝比往年平均增收小麥0.15〜0.2鬥。另有55戶農家的110.5畝大麥防治豎黑穗,每畝平均增收0.17鬥。據統計,1942年全省防治麥病200萬畝,防治高梁、小米、糜子等黑穗病84萬畝。農技人員在防治病蟲害方面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被農民親切地稱呼為「麥病先生」。農民讚揚他們說:「麥病先生到咱家,不吸菸來不喝茶,下田尋著麥灰穗,口口聲聲喊著拔。」
《甘肅農推通訊》發表一些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知識、經驗和方法的文章,普及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知識。該刊1942年8月出版的第1卷第2期發表了《作物害蟲之普通防治方法》,介紹了11種方法:(1)保護並利用天敵侵殺害蟲;(2)勤于田間耕鋤、除草、清潔、冬耕等,使害蟲減少潛伏的機會;(3)灌水泡田以溺死土中和作物根部的害蟲;(4)應用遮避法以隔絕害蟲的聚集,如紙套、籠束果實,以膠質物塗在樹幹下部阻止害蟲爬攀等;(5)徒手或利用器械扑打害蟲;(6)尋找害蟲群集的地方用火燒殺;(7)在樹幹周圍用草束誘殺越冬的害蟲,或刮除果樹粗裂外皮,減少害蟲越冬潛伏機會;(8)利用害蟲的習性,分別施以光、色、食物、作物、氣味或聲音引誘害蟲,以撲殺害蟲;9)採用藥劑噴撒以室息或毒殺害蟲;(10)利用日光曝曬收穫物(如儲糧),使其充分曬乾,以防蟲侵入或生蟲;(11)修建合理倉庫,進行科學管理,以防潮、防熱、放害蟲和防雀、防鼠等。有的以信箱的形式問答,如第1卷第2期的《答覆洋芋疫病防治法》、《答覆豆象防治法》第1卷第5期的《小麥黃銹病防治法——答臨洮孫威君》、《慄春橡之防治方法——答靖遠增糧指導團》等。這些都有利於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知識的普及。
5.推廣肥料
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大部分取之於土壤,土壤裡的養分,作物栽培一次就會消耗一部分,地力也隨之減退。因此,如何恢復地力,是進行農業再生產的主要問題。傳統農業經營者,恢復地力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採取休閒辦法以恢復地力,一是給土地補充肥料以增強土地生產能力。土地利用程度,除了受環境因素影響外,肥料的應用成為主要因素之一。
甘肅傳統的肥料主要包括土糞、廄肥、人糞餅、油渣、毛渣、野灰(草木灰)等。每年栽培農作物面積3937.9萬畝,保證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肥料三要素需要量是:氮肥26697.9萬斤,磷肥23539.1萬斤,鉀肥26170.7萬斤,本省肥料來源主要來自於糞便和植物如油菜粕、亞麻粕、棉籽粕等,每年可出產之肥料三要素量,及所含有三要素的成分推算估計:約為氮素(N)18820萬斤,磷(P205)5540餘萬斤,加裡(K20)13180萬斤。肥料實際產量與農業生產的需要量相比,肥料缺口較大,每年缺氮肥為7880萬斤,佔需要量的29%;磷肥17990餘萬斤,佔需要量的76.4%;鉀肥12990餘萬斤,佔需要量的49.6%。有關研究表明,甘肅農田每畝作物僅有肥料37.1斤,購進肥料每畝僅有0.02元,僅及中國北部省份平均數的1/5。說明肥料的缺口十分巨大,投入也不足。
造成肥料缺乏的原因主要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燃料缺乏,大量可以做肥料的原料用作燃料,導致肥料減少。如甘肅「除森林地區外,普遍缺乏薪炭,燃料不足,又加冬季寒冷的時間較長,燃料的需要加多,因此凡可以做燃料的,均用作燃料,雜草、落葉、田禾蒿杆,以及馬、騾、驢等之畜糞,都做煮飯、煨炕之用,而奪取優良有機肥料的來源」。養羊的地方,有大量的羊糞,羊牧放時可供選擇吃的飼草很多,其糞含有肥料的各種元素很多,是質量較高的農家肥。但「在燃料甚感缺乏之農村,則用作燃料,以便煮飯或煨烙[炕]取暖,使用純粹之羊糞于田間者,通常甚少」。燃料缺乏,使農家將大量可做肥料的原料用作燃料,導致肥料減少。二是農業耕作的粗放經營,使農家少有注意肥料收集和儲藏的習慣。如河西農家不講求廄肥的貯藏,堆肥的利用由於農家不知如何利用、使用和儲藏肥料,嚴重地影響了土地利用和土地生產力,正如時人所言:甘肅「可墾而未墾之荒地,迄未開墾利用,其緣故不只一端,但肥料問題,恐佔大部成分。農家己耕之地,常以肥料不足,地力衰退,施行輪流休閒,甚或放棄,對於土地面積之不能充分利用而增加生產,使地盡其利,實因肥料缺乏之所致」。
抗戰時期,為了增加糧食生產,政府開始倡導和製造肥料,進行肥料的推廣和使用。甘肅省頒布的《甘肅省各縣推廣冬耕實施辦法草案》中規定:「凡地力瘠薄,肥料缺乏,須一律督飭種植綠肥,代替空白休閒。」根據以上規定,各縣農業推廣所「指導農家,自製堆肥,種植綠肥,購用枯餅、骨粉,增施肥料,以增加食糧生產」。1942年平涼農業推廣所曾試製骨粉,以便在農家推廣;徽縣農業推廣所「指導利用稻田休閒地,種植苜蓿、黑豌豆,備作來年綠肥」;榆中推廣所指導農民在「冬耕之際,將八月份種植之苜蓿耕翻土內,以增地力」;張掖推廣所「於各鄉設置綠肥特約農戶十戶,經常指導,以資提倡」。1947年,皋蘭等5個推廣所指導農家利用雜草、禾幹製造堆肥4765擔,約可施2500畝耕地;並劃定天水、張掖、徽縣為綠肥示範推廣區,3縣參加示範的農戶有39戶,種植綠肥作物103畝。
農林部在天水進行的水土保持試驗中,也進行了綠肥的試驗,其方法是:「種植綠肥在夏季多雨季節,可做地面覆被物以減少風雨之侵蝕而免水土流失,翻壓後可使土壤多孔松,並易使雨水滲透入土。西北一帶肥料缺乏,如能廣種綠肥作物,肥料問題亦得解決。本項試驗,冀求得適宜於天水之綠肥作物,以作推廣之用」。這項試驗既有利於水土保持,又可以增加肥料。從上述資料來看,黃河上遊各地農事試驗場、農業推廣所等積極倡導試製各種傳統肥料,尚無化學肥料的引進和製造。即使傳統肥料,大部分尚處於提倡和推廣階段,並沒有完全被農家所接受。因此,抗戰時期甘肅省的肥料推廣,只是一個開端。
三 農業改良的績效問題
農業改良與推廣的最終目的是要增加糧食生產。因此,農業改良與推廣的績效如何,最終還是要落實在農業生產的發展與否問題上。抗戰時期甘肅糧食生產水平如何?與抗戰前相比是增加還是減少?這是思考農業改良績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先看表6。通過表6指數1看出,1930〜1940年代,甘肅糧食生產總量超過了民國初期1916年的水平。指數2說明,1932年至1945年甘肅的糧食產量有增有減,但總趨勢呈上升狀態,1938年與1944年超過了抗戰前的總產量。1941年至1945年是北方發生災害比較頻繁的時期,如1941年受災47縣,1942年和1943年受災均為57縣1945年甘肅再次發生大面積旱災,「春雨少風多,地幹氣躁,五六月間需雨之時,久旱不雨,以致大部分農田或苗而不秀,或秀而不實,夏禾枯槁,秋禾失種,全年荒旱,赤地千裡」。全省受災範圍達63縣。1944年是甘肅風調雨順的一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889.4萬石,成為近代糧食總產量最高的年份。而其他年份都受到旱災影響,尤其是1945年,糧食有比較大的減產,但還是超過20世紀30年代早期的產量。就人均糧食產量而言,1916年,全省糧食總產量909.2萬石,馬鈴薯283.4萬擔,共計1192.6萬擔,折合共計133315.3萬斤。以1912年甘肅499萬人口計算,人均糧食產量為267.2斤。在1938年的調查中,人均糧食生產量為761.2斤;在1943年至1944年調查的糧食總量中,以1944年甘肅655.4萬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糧食597.4斤。也就是說,1930年代至抗戰時期,甘肅糧食總產量和人均糧食產量己遠遠超過民國初年的水平。抗戰時期,甘肅糧食產量增加的因素比較多,但至少應當承認,農業改良與推廣是其原因之一。
黃河谷地的土地含鹼較大,砂田改良後,使一些不毛之地變成糧食生產的肥沃土地。其效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土地鋪砂後,土地收益有所增加。據言「砂田蓄水力特強,得一次足雨來年即可豐收」。表7是甘肅各縣市鋪砂作物面積統計表。
根據1942年7月調查,上述地區小麥常年畝產量是:皋蘭是1.02擔,靖遠是1.59擔,洮沙是1.03擔,臨洮是0.97擔,永登是1.22擔,榆中是0.7擔,景泰是0.93擔,永靖是0.86擔。經過改良後的砂田,畝產量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高,如表5統計各縣砂田小麥畝產量平均達2擔。說明鋪砂後的砂田取得了很好的績效。
第二,地價增加。砂田改良前,一些老砂田「幾無生產可言,遇雨水較多年份,僅能產糜谷四鬥,且無地價,因此自田賦改徵實物後,賦稅負擔已重,復有各種攤派,以率多以土地為標準,旱地或老砂地所有人收入不抵支出,致使農民望之生畏,甚且任其荒蕪或拋棄其所有權,以避服役」。經過改良後,情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民將其土地鋪砂後,多不願出賣」,地價也隨之增長,「估計在蘭州附近者,每畝可值三萬元至四萬元,其他各區亦值萬元以上,如以平均二萬五千元計,貸款鋪砂土地之總價值,當在百億元以上」。砂田改良後,地價大增,農民由原來「任其荒蕪或拋棄其所有權」到地價很高也「不願意出賣」。可見,砂田經過改良後成為比較好的耕地,不僅地價有所上升,糧食畝產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抗戰時期,甘肅各種農業改良與推廣僅僅是一個起步,沒有完全展開,影響了改良的績效。如引進適合甘肅種植的涇陽302小麥,在抗戰時期和抗戰後,只是隴南和隴東地區小面積種植,涉及農戶只有1000餘家,推廣面積只有5000餘市畝;棉花推廣中,最高年份年產棉花6.7萬擔,僅能滿足全省需要量的12%;甘肅砂田面積80餘萬畝,抗戰時期改良面積不足10萬畝,僅佔12.5%;肥料推廣和病蟲害防治也處於起步階段。因此,抗戰時期甘肅農業改良與推廣存在績效不足的問題。
是什麼原因造成抗戰時期甘肅農業技術改良與推廣績效不足?概括起來包括四個方面:(1)農業改良時間短。儘管從晚清以來,甘肅農業改良工作己經開始,但一直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直到抗戰時期進入相持階段後,1941年,中央政府為了把西北建成堅持長期抗戰的後防基地,各種農業改良才提上日程,到抗戰結束,短短四年時間,一些技術尚在試驗階段,無法全面推開。(2)農業改良經費投入不足。抗戰時期農業改良資金主要來源於國家銀行的農貸和政府的補貼,因投入不足,難以形成大規模的經濟效益。如砂田技術改良,以1945年貨幣值計算,改良1畝砂田需要1744元(法幣),將剩餘的70萬畝砂田全部改良,需要122080萬元,當年銀行投資僅有7691萬元,僅佔需要量的6.3%。投資不足,影響了農業改良的效益。(3)農民農業技術知識不足。農業改良針對農民進行,而「農民的知識水準低,腦筋簡單而固執,尤其對於農業□地是幾千年來的傳統習慣方法,如果有人對他經營的農業種子、技術、農具有所改變,他一定會驚起懷疑的目光,好奇的心理和藐視的態度」。農民的農業知識薄弱,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農業改良與推廣的進行。(4)部分地方存在農業推廣與農貸兩個系統配合不默契。1942年10月,皋蘭糧食增產指導團與王家臺等5家合作社商議收購小麥種1245石,擬貸款47139元,可播種小麥853畝。但農行以合作社「保證責任貸款,超出保證金額」為由,不予放貸,導致收購麥種擱淺,影響了來年小麥推廣事業。
總之,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在「建設抗日後方基地」和「西北開發」的口號下,甘肅省設立了農事試驗場和農業推廣所(中心),農林部在本省建立了推廣繁殖站,中央農林試驗所在天水設立土保持試驗區,形成了以省農業改進所為中心,農林部和中央農產促進委員會督導,省農業推廣委員會領導和縣農業推廣所(中心)具體負責,中國農民銀行等提供了資金支持,由農會和合作社與農家相聯繫,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農業改良與推廣系統。銀行資本參與其中,為農業改良提供了資金支持。抗戰時期甘肅的農業改良,主要是為了解決居民吃穿的問題,重點在增加糧食產量和種植棉花,為此在小麥優良品種培養、砂田、肥料和棉花推廣方面著力最多,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抗戰爆發後,中國大部分地區遭到了日寇的蹂躪,「農產衰退,惟在大後方和解放區,頗有發展」,而抗戰時期甘肅農業發展為此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證。通過農業技術改良和推廣,促進了糧食產量的提高,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甘肅農業破敗和農村凋敝的現象,正如魏宏運先生所言:「甘肅農業經濟在戰時的發展,是引人注目的,它走出了舊有的軌道。」儘管農業改良與推廣存在績效不足的問題,但畢竟使甘肅農業「走出了舊有的軌道」,開始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這是值得肯定的。就中國經濟整體而言,抗戰時期中國農業經濟比較發達的長江中下遊、華北與黃淮平原地區農業發展完全處於停滯狀態,中國經濟舉步維艱,但在國民政府各種農業政策影響下,甘肅農業和農村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說明國民政府部分實現了大後方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完)
文中所列圖表略
關於《史學月刊》網站的公開聲明據反映和編輯部發現:近期網際網路上有假冒的《史學月刊》網站,並以本刊編輯部名義組約稿件、收取費用等。對此非法破壞我刊網站、涉嫌詐騙的犯罪行為,我刊已向公安機關報警立案。
《史學月刊》官方網站(http://sxyk.henu.edu.cn)由於遭到黑客攻擊,目前暫時無法使用,修復啟用時,將登刊告知。作者來稿,請採用列印稿和電子文本同時寄送的辦法。列印稿請寄至「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明倫校區《史學月刊》編輯部」,郵編:475001。聯繫電話:0371-22869623。來稿請勿寄至個人,以免誤時。
在此鄭重聲明:本刊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政策法規進行出版,發表文章不收取任何費用,凡以我刊名義收費者,均系毀壞我刊聲譽之假冒詐騙行為,我刊有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再次提醒作者,謹防上當受騙。
敬請廣大讀者和作者相互轉告周知,感謝您的支持和厚愛。
《史學月刊》編輯部
2015年9月
史學月刊 ∣一個有深度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