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豬吃虎」,從詞語的來源來看,應該屬於粵方言,原句為「扮豬吃老虎」。什麼叫做「扮豬吃虎」呢?即是獵人要捉老虎,在無法力擒的時候,就裝扮成一隻豬,學豬叫,把老虎引出來,待走近時,然後出其不意,猝然向它襲擊。這突擊結果,虎縱不死也會帶傷。以此策略施於強勁的對頭,在其面前,儘量把自己的鋒芒斂蔽,表面上百依百順,臉上展開微笑,裝出一副為奴為婢的卑躬樣子,使他對自己不起疑心,一旦到了時機成熟、有隙可乘之時,才一下子以閃電手段,把他結果了,這就是「扮豬吃虎」的妙用。所謂「扮豬」,即孫子所說的「藏於九地之下」,「吃虎」是「動於九天之上」。
植物界也有「扮豬吃虎」計,那就是高腳棕櫚樹的示弱計策。高腳棕櫚樹屬常綠喬木,高約7米,幹直立,不分枝,為葉鞘形成的棕衣所包;葉子大,集生於頂,掌狀深裂,葉柄有細刺;夏初開花,常用於庭院、路邊及花壇之中,適於四季觀賞。
高腳棕櫚樹的莖長在支持根上並被舉出地面。當周圍植物妨礙它採光和吸收養料時,它會採取非常明顯的「示弱」行為ー向有陽光的一側長出新的支持根。陰影中的根系則漸漸調菱,整株植物就移到了陽光充足的地帶,開始了另一輪生長。恰恰相反,自然界還有一種「示強」取勝的植物,它叫活血丹。
活血丹是一種匍匐草本植物,科學家研究了它的「覓食」行為。如果紮根在肥沃土地中,它們就生出更多的枝、芽和葉,也會更快地形成團狀的根以充分吸收養分。然面,如果紮根在貧土壤中,它們伸展得更快、更廣,就好像正在逃離此地一樣。同時,根狀莖變細,分枝形成變少。這意味著新芽距離母體植株更遠,正在積極尋找新的肥沃土壤。實驗還表明,活血丹的的同系植物可以感覺到競爭者根系的存在,即使周圍還有充足的養料,它們也會轉向其他地區發展。
植物學家發現植物根的這種「示弱」「示強」行為是植物「智慧」的一種顯示。當植物一且「發現」附近生長著其他植物,就會馬上形成一種新的「折中」的生長模式,來對付相互衝突的各種問題。有植物學家認為這種現象只是由遺傳密碼決定的機械反應,也有科學家認為,很多植物表現出的行為適應性遠遠超出了反射或受遺傳密碼控制的程度。植物的根可以根據土壤中礦物質和水分的梯度分布而生長,但它們並不總是採取這種簡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