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合作高峰論壇舉行,聚焦 「打破壁壘,共商全球化影視合作新策略」,電影業界權威人士積極探索變化的國際環境中有效的溝通機制與合作模式,這將對全球電影業界在新形勢下的合作提供積極的思路和依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電影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全球化國際合作在一定程度受到阻礙,但同時也面臨新機遇與新挑戰。「在我的理解中,舉辦這次論壇,一方面是推動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則是加強全球電影文化的交流,推動電影文化的多元發展。」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也是此次論壇的主持人尹鴻在開始時介紹。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從第一屆走到第三屆,一直秉承著「開放交流、合作共贏、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的理念。歷經三年的發展,海南電影產業也不再停留於「天然攝影棚」階段,正全面推進電影的產業改革,市場逐步擴大,影響力在不斷增強。
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一級巡視員、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副秘書長孫蘇表示,發展與奮鬥中的海南電影產業正全面推進產業化改革,近幾年海南相繼出臺了優惠的電影政策、增加了電影相關設施、設立了人才培養的高校等,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電影公司和精英電影人才進駐。在修煉內功的同時,海南將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為實現更多的國際合作提供有力保障。
時間回到2018年8月10日,由中美合拍的好萊塢《巨齒鯊》在全球同步上映,據悉該影片獲得了5億美元的票房佳績,是第一部成功的中外合拍片。影片裡出現的三亞濱海風光、天涯海角礁石、漁排村落等場景讓海南影迷倍感熟悉親切。
在華納中國區總裁趙方看來:「中外合拍電影項目想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要讓國際化的故事更接中國的地氣,能夠考慮到中國觀眾的需求,才能夠在中國、全球市場中受歡迎。」
趙方也是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老朋友,去年在她的帶領下,25名新的導演和製片人來到海南進行專業的培訓和交流。「這次的培訓交流活動很成功,學員們覺得收穫非常大,這樣的培養更接地氣,未來還希望和海南能夠在電影人才培養方面有更深入的合作。」趙方說。
後疫情時期,電影產業如何克服困難,迎接挑戰,把握機遇發展,與會嘉賓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在我看來,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舉辦,是後疫情時期電影業恢復發展的一個標誌。這個電影節舉辦了3屆,是中國電影節當中進步比較快、成長比較快的國際電影節。」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任仲倫坦言,如今電影的內容和質量更受觀眾的關注,電影播出的平臺更加多元,技術的進步幫助了電影製作水平和傳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知名電影製片人苗曉天認為,後疫情時代是中國電影和國際電影展開合作的好時機,過去歐洲國家之間合作、合拍的電影很多,如今因為疫情影響,彼此之間不方便走動,而國內疫情防控局勢穩中向好,加上擁有得天獨厚的拍攝場地條件,國外電影人更向往來中國拍攝電影。
論壇現場,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影智庫秘書長侯光明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要以系統觀念打開海南電影國際化發展新局面。「海南電影國際化發展之路必須從系統觀念出發,根據組織管理理論的環境結構功能維度,明晰海南島發展優勢,根據發展優勢提出發展目標,在內部環境變化和發展趨勢,以及自身組織架構的基礎上提出實現國際化的觀點基礎。」候光明說,為此才能在後植髮展優勢,破解發展難題,凝聚發展合力,增強發展動力,服務更高水平的開放方面打開海南島國際化發展的局面。
來源:海南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