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第二次大戰期間,12名挪威破壞小分隊潛入了德國在挪威境內的駐紮港,實施代號為「紅色馬丁」的破壞計劃,11人被捕,第12人得以逃脫,並將秘密文件帶回英國……1940年4月9日,納粹德國佔領了挪威,希特勒在挪威建立了堡壘,並將飛機、軍艦、潛艇駐紮在北部地區。1943年3月24日,「紅色馬丁行動」啟動,英國訓練了12名挪威士兵,並把他們送到挪威執行一項破壞德國的機場和設施的任務,只有1個人活著回來了。
這個故事裡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歷史上確有其事。《第十二個人》就是根據此事改編。電影開門見山,一開頭就是12人的破壞小分隊被德軍襲擊的片段,其中11人被捕,只有揚·巴斯路德僥倖逃脫。整部電影都是講述德軍追殺揚、揚奮力逃跑的故事,他先後遊過一個水溫低於零度的海峽,坐船穿越峽灣,滑雪遭遇雪崩,乘雪橇翻過一座山,來到挪威和瑞典的交界處,最終被一隻馴鹿送到瑞典。他憑藉頑強的毅力,再加上挪威人民的幫助,成功從德軍的追擊下逃脫,並將秘密文件帶回了英國。
德國在2戰中每年需要消耗大約1500萬噸鐵礦砂,其中1100萬噸都來自瑞典,而這1100萬噸鐵礦砂,又都是在挪威的納爾維克的港口裝船,再送往德國,而這一路都在挪威的水域中發生.......此外,在那個時代,挪威的諾爾斯克電氣化工廠,是全世界唯一可以提供重水提煉的工廠,而重水則是研究原子彈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1940年德國進行了核分裂的實驗之後,每年向這家挪威工廠訂購的重水從300磅增加到1萬磅。(後來英國為了阻止納粹擁有核武器,還組織了一支突擊隊特別去破壞重水工廠。
因為挪威的地位如此重要,起初希特勒希望讓挪威保持中立,這樣可以不影響大量的原料供應。事實上,2戰中2個歐洲中立國,瑞典和瑞士,多多少少都偏向了德國,各自都能滿足德國迫切的需求。比如瑞典供給德國鐵礦砂,瑞士則幫納粹德國洗了不少錢。 如果佔領這些國家,先不談這2個國家軍事也不弱,而且山地國家對裝甲部隊來說本來就不好打,即使打下來也要花很多軍隊佔領; 此外,即使佔領了,他們就也無法用中立地位幫德國做一些只有中立身份才可以做的事情。所以,佔領不比佔領更有意義,當然希特勒不是傻瓜,不會非要去佔領他們。
改編自歷史上的真人真事,立意非常好,挪威人為拯救挪威的正義戰爭貢獻力量。然而,過於類型化的處理,讓這部電影成為不了經典。整部電影的推動力都是外在衝突,納粹軍官咬著不放,讓主人公和幫助他的人們不斷的陷入陷阱。這樣的故事的確有很強的戲路張力,代價是折損了電影的寬度、深度。寬度是指在挪威人和戰爭的關係上沒有能更多地體現出來,使得挪威人拯救挪威只成為故事的一個背景。深度是指對人物的塑造不夠,電影塑造了一位勇於犧牲的戰爭英雄,但沒有塑造一個為了國家勇於犧牲的普通人。
戰爭中誰也承諾不了誰,愛慕也只能藏在心中,希望你明天還能活著嗎,不知道你日後還能回來嗎,不知道你還願意回來嗎。面對恐怖生命的脆弱一覽無遺,卻有那很想攥緊又觸及不到的情感,顯得彌足珍貴又動人心弦。也許正是為了這點東西才緊抓著希望不放,哪怕北極光被佔領,哪怕鐵蹄踏過,哪怕不知吉兇……這才是奇蹟的原動力。最後的怒吼。
告訴你什麼是奇蹟,而所有冒死幫助楊的那些挪威人,甚至包括楊那些被最終酷刑折磨致死的戰友,堅持不說楊的可能去處,他們拼命都要把楊救出去,因為他們覺得,如果這樣成功的從蓋世太保手上救出這樣一位挪威軍人,這就是一場奇蹟。而挪威人民,需要這樣的奇蹟,來鼓舞所有人的勇氣和抗爭的精神。電影中最精彩的一段是最後楊混在一群馴鹿中衝過挪威瑞典邊境。 意外的雪橇失去控制,馴鹿在關鍵時刻又回到身邊,楊自己依靠自己突出重圍,一波三折的過程絕對讓人過目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