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吳越之地鑄劍術天下第一,據史書記載,「夫吳越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斷盤匜」。當時著名的鑄劍大師有歐冶子、風鬍子、幹將、莫邪等,名劍則有:幹將、莫邪、湛盧、巨闕、純鉤、龍淵、太阿、工布、魚腸等。雖然這些千古名劍早已失落,但近年來發掘出的越王勾踐劍及其它越王配劍,足以讓後人瞻仰先輩的優秀工藝:當時的青銅鑄劍工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劍身上已有青銅合金形成的花紋與光澤,是切金斷玉的花紋刃鼻祖!
劍是古人隨身佩帶的兵器,盛行於戰國及秦、漢。在出土的青銅劍中,尤以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國劍的數量可觀,僅知名王者之劍就有數十把之多,其中越王劍近40把,吳王劍近10把。據《漢書.地理志》載:「吳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劍,輕死易發。」至於吳越地區緣何盛產青銅劍,除東周時期佩劍之風盛行外,還與吳越之地水網密布適宜於步騎戰有關(中原地區盛行車馬戰),導致既輕便又鋒利適於近戰的劍這一兵器獲得了長足發展,其制劍技藝獨樹一幟。及至越滅吳,楚滅越後,楚國繼承了吳越的制劍技藝。尚武的楚人更是視劍如命,死後常以所佩之劍隨葬。但吳越王劍出現在楚墓中,不外乎通過戰爭、掠奪、贈予、婚嫁等途徑獲得,進而反證楚人視吳越青銅劍為珍寶。
越王者旨於睗劍
為銅質,通長52.4釐米,劍體寬闊,中脊起線,雙刃呈弧形於近鋒處收狹。圓盤形劍首,圓莖上有兩凸箍,箍飾變形獸面紋,莖繞絲質纏緱。劍格兩面鑄雙鉤鳥蟲書銘文,正面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為:者旨於睗。字口間鑲嵌著薄如蟬翼的綠松石,現有部分脫落,脫落處可見紅色粘接材料的痕跡。越王者旨於睗劍附有完整的劍鞘,系用兩塊薄木片粘合而成,外用絲線纏縛加固,再髹以黑漆。
越王者旨於睗劍為青銅質,亮澤如新,金光閃爍,有別於常見出土的的古代青銅劍,這劍保存良好,當屬「劍中之極品,稀世之珍寶」。劍成斜寬從厚格式,通常52.4釐米,劍寬身長,雙刃近縫處收窄呈弧形,中脊起線,兩從斜弧,厚格作到凹字形,圓莖為實心,近首處漸粗,呈喇叭形,莖上有兩道突起的箍,上飾細緻的變形夔紋,首部作圓盤狀,飾同心圓環五道。劍格兩面鑄有雙鉤鳥書銘文,共八字:「(越)王者旨於睗」。字間皆鑲嵌有綠松石,但有部分脫落。
越王州勾劍
今荊州博物館藏有越王鹿郢劍、兀北古(盲姑)劍、州勾劍、不光劍四代越王劍,是全國藏有越王劍最多的博物館。
越王鹿郢劍
1988年在荊州市紀南城北垣外楚墓中出土。劍全長65釐米,寬5.3釐米,格寬1.2釐米。劍的形制與越王勾踐劍相似,劍首7個同心圓,劍格鑲嵌有綠松石,並有鳥篆銘文:「戉(越)王戉(越)王,者旨於賜」。據考證「者旨於」為越王勾踐之子,又名鹿郢,公元前454-459年在位。
越王盲姑劍
1976年在荊州張家山墓中出土,通長65.2釐米,格寬5釐米,為「複合劍」,即劍脊和劍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銅合金分別澆鑄的青銅劍,以收剛柔相濟之效。劍圓莖上有平行箍兩圈,上有錯金紋飾。劍格正、背皆有錯金鳥蟲書銘文,有銘文一行10字,左右兩邊各5字,對稱分布,為「戊(越)王亓北古(盲姑),自乍(作)元用之」;圓形劍首環列錯金鳥蟲書銘文12字「臺戊(越)王亓北自乍(作)元之用之僉(劍)」。盲姑劍是越王勾踐的孫子盲姑生前所用之劍。盲姑劍存世僅三柄,分別收藏於上海博物館、安慶博物館、荊州博物館。
越王州勾劍
1973年荊州市荊州區藤店一號墓出土。戰國早期,通長56.2釐米。此劍的劍身近格有兩行錯金銘文,每行四字,字體為鳥蟲書,釋文為「越王州勾自作用劍」。州勾即朱勾,為勾踐之重孫,不壽之子。在位三十七年(公元前448-412年)。
附:1987年荊門子陵水泥廠戰國墓地36號墓出土。劍長53.7釐米,劍身滿飾暗細線紋。兩面格分別鑄有鳥形文「戊(越)王州句(勾)」、「自乍(作)用僉(劍)」。藏荊門市博物館。
越王不光劍
1974年出土於荊州市荊州區張家山戰國墓。現藏荊州博物館。據《史記.越王句踐世家》云:「王不壽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竹書紀年》稱:「不壽立十年見殺,是為盲姑,次朱句立」;又「於粵(越)子朱句卒,子翳立」。系越王句踐的第四代孫,公元前412年至前376年在位,長達36年之久。
錯金銀越王劍
2000年在荊州市荊州區曹家山一號墓出土,年代為戰國中期。此劍菱形薄格喇叭筒莖首,銘文在劍格和劍首上;上有鳥蟲書古篆體錯金銘文十字(正反兩面各五字)。劍格正面銘文為「戉(越)王戉(越)王」,此劍中脊挺直,雙刃鋒利,通長六十二點五釐米,劍身寬五釐米,劍格僅寬零點五釐米。現藏荊州博物館。此外,中國歷史博物館也藏有一把菱紋格劍(亦稱錯金銀越王劍,1965年與越王勾踐劍同時出土)。
附:荊州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
越王勾踐劍
1965年在荊州市荊州區川店鎮望山村望山一號墓出土。劍通長55.6釐米,劍身長47.2釐米,劍莖長8.4釐米,劍身寬4.6釐米,劍格寬5釐米,重857.4克。劍的前鋒內斂,成兩度弧曲狀。兩側有血槽。劍身遍飾菱形暗紋,紋飾精美,鏤刻最細處僅0.1毫米。劍格兩面分別用綠松石與藍色琉璃鑲嵌出花紋。莖有雙箍,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11道間距極小的同心圓圈為飾。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劍柄為圓柱體,「緱」(纏繞於柄的絲繩)保存完好,柄上刻有三道戒箍。劍出鞘時,寒光襲人,毫無鏽蝕,鋒刃如新,猶能斷髮。該墓中出土了66件兵器。有劍、戈、矛、殳和鏃5種。其中兩件銅戈為明器外,其於都是實用兵器。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當年在 「越王劍及商周兵器精品」展展出的時候,是四把越王劍分別是越王勾踐劍(藏湖北博物館)、越王者旨於賜劍(藏浙江博物館)、越王不壽劍、越王州句複合劍等四代越王配劍。註:者旨於賜是勾踐之子,不壽是勾踐之孫,州句是勾踐曾孫。
附:
越王世系越國(前1888——前110) -5GRit1q?序列稱號 名字 在位時間 (備註) 都城 W$`p ,$.n
(一)夏朝時期: UgD&tD0fp
01 越侯 無餘 前1888—前 (建國) 前1888年定都:秦餘望南(紹興花街) G$E+qk nJL
02 越侯 丕誠
03 越侯 宗元 1{?5/F \ +
04 越侯 紹聖 [1]_e$T'
*q
05 越侯 毅正 `Zd\d:Wyv
06 越侯 子誠 p_qJI@u8
07 越侯 婁 '<Jqp7$dL
(二)商朝時期: >=d%t6 %(
08 越侯 俶 (衰落) 前1598年遷都:埤中(諸暨店口) ,os M|!,
09 越侯 枋 ‑!@9G9<NK
10 越侯 菪 Kq;s${ |G
11 越侯 潛 $m;DwlM
12 越侯 扃 V2IurDE
13 越侯 厲 xMHu:,ND
14 越侯 皓 ‑8Lr&-w8J
15 越侯 僮 Qb?e A
16 越侯 渾淳 @<C<rB8R
17 越侯 仲庚 l@`Do[
18 越侯 太辛 1[4 0\sM
19 越侯 鹹享 /7hC/!@
20 越侯 寀 +|zcjI'=O
21 越侯 浤 ><H*T{ Pg
22 越侯 天表 UzT"Rb:e
(三)西周時期: I6rB_~]h
23 越子 訶 前1046年遷都:大部(諸暨楓橋) (X~JTH:e/
24 越子 加祐 Ih^ziDcW
25 越子 子昇 @=dwvl' W
26 越子 綱 :4/37R(~l8
27 越子 汝稷 bL0>ul"
28 越子 洽 +AYB0`X)
29 越子 杞 k%%0"+y#a
30 越子 少連 n>W*y|UJ
(四)春秋時期: ZiaHLpk
31 越子 騮 前770年遷都:山南(東陽六石) %JPBD]&M
32 越子 逸 5aJd:36I
33 越子 鯉 >o )v
34 越子 必高 {8T/;K@
35 越侯 無壬 前621—前591(中興) 前621年遷都:嶕峴(義烏稠城) 0$=w8tP)
36 越侯 無譯 前591—前565 N;R I A
37 越侯 夫譚 前565—前538 'J_`CS
38 越王 允常 前538—前497(稱王) 前538年遷都:勾嵊(諸暨牌頭) v/x~L$[
39 越王 句踐 前497—前494.2(戰敗) 'g:.&4x_w
前491.3—前465.11(復國)前490年遷都:平陽(紹興平水) /Jf}~}JP
前489年遷都:會稽(紹興越城)85qD~o?O
(五)戰國時期: _*fOn@Vwo
(稱霸) 前468年遷都:琅邪(山東諸城) |syvtS{
40 越王 鹿郢 前465.11—前459 RX?y}BDo0
41 越王 不壽 前459—前449 s2‑"<<P[q'
42 越王 朱勾 前449—前412 ~_a$5Y
43 越王 翳 前412—前376.7(被殺) 前379年遷都:姑蘇(江蘇蘇州)
6h[1]?)x
44 越王 諸咎 前376.7—10 (被殺) N2 .Ym;^
45 越王 錯枝 前376.10—前375(被殺) Kp>fOe'KW
46 越王 之侯 前375—前363(平定)
szGGw
47 越王 無顓 前363—前355 Ogu";p(
48 越王 無彊 前355—前333(戰敗) z!aU85y
49 閩越王玉 前333—前 (南退閩江) ..Bf-)w
50 甌越王宰勳 前333—前 (南退甌江) WSbD."
p
<
51 閩越王尊 #Wq@j1?
52 甌越王偉 yb)‑ a
53 閩越王親 KJcuZ."wX
54 甌越王鴻業 ‑R5=M{
55 閩越王恆 Yc^,Cj{OM
56 甌越王海宇 [:‑8+ +#KD
57 閩越王朝 BHt9$$Z|
58 甌越王伯歷 xM?tdQ~VHY
59 閩越王睦 3;F up4!4}
60 甌越王安朱 (} wMU]!_
61 閩越王無諸 前232—前214(被廢) 前232年遷都:東冶(福建福州) %R P\,|
62 甌越王搖 前232—前214(被廢) 前232年遷都:大溪(浙江溫嶺) lX64IvG8+o
(六)西漢時期: O? 0`QMY
61 閩越王無諸 前202.2—前192.2(復國)前202年定都:東冶(福建福州) ('+
C $
63 南海王織 前195.3—前178.5(分封)前195年定都:南武(福建武平) !:Ob3Mq\
62 甌越王搖 前192.5—前185.9(復國)前192年定都:東甌(浙江溫州) >[S\NAE>
64 閩越王獏 前192.2—前176 前192年遷都:崇安(福建武夷山) byPqPSY
65 甌越王昭襄 前185.9—前176 f@0Km^aUc
66 閩越王 前176—前163(被殺) 7`tJ/xtMy;
67 甌越王建 前176—前163 U% OlYP$g
68 閩越王甲 前163—前155(被殺) h059DiH
69 甌越王貞復 前163—前138.7(陣亡) iN1_ T
70 閩越王郢 前155—前135.9(被殺) 前155年遷都:東冶(福建福州) vG[1]~JK[
71 甌越王望 前138.7—9(降漢) C0
W-}H
72 越繇王醜 前135.9—前120(分封)前135年定都:繇(福建將樂) ,Bl_6ZaL
73 東越武帝餘善前135.9—前110.初(稱帝/被殺) 前135年定兩都:崇安(武夷山)/東冶(福州) u5tUm
74 越繇王居股 前120—前110.初(降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