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連發兩篇光子AI晶片論文!光子計算時代已至?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編譯 | 心緣

編輯 | 漠影

芯東西1月7日消息,人工智慧(AI)正改變臨床診斷、自動駕駛、語音翻譯等更多領域,而計算速度和功耗日益成為AI的主要瓶頸。傳統電子計算方法逐漸走向性能極限後,近幾年,關於用光學晶片加速AI的研究逐漸興起。

這不,2021年剛開年,頂級科學期刊《Nature》上就在一天之內連發兩篇利用光學特性加速AI處理的光子晶片論文。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063-0

其中一篇論文題目為《用於光學神經網絡的11 TOPS光子卷積加速器(11 TOPS photonic convolutional accelerator for optical neural networks)》,論文主要作者有Xingyuan Xu、Mengxi Tan等人,來自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蒙納士大學、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

該論文展示了一種通用光學向量卷積加速器,其計算速度可超過10 TOPS(每秒10萬億次運算),能生成足以進行人臉識別的25萬個像素的圖像卷積。研究人員使用相同硬體運行一個有10個輸出神經元的光學卷積神經網絡,識別手寫數字圖像的準確率達88%。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070-1

另一篇論文名為《利用積分光子張量核的並行卷積處理(Parallel convolutional processing using an integrated photonic tensor core)》,論文主要作者有J. Feldmann等人,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德國明斯特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大學、瑞士洛桑EPFL及蘇黎世IBM研究實驗室等科研院所。

該論文介紹了一個基於張量核心的計算專用集成光子硬體加速器,通過將相變材料與光子結構結合,運算速度可達每秒數萬億次乘累加運算(每秒1012次MAC運算或每秒tera-MAC運算)。

一、光學頻率梳為光子計算帶來新機遇

因性能出色,人工神經網絡被廣泛用於AI處理任務,這些網絡使用多層相互連接的人工神經元執行複雜的數學運算,使用大多數計算資源的基本運算稱為矩陣矢量乘法。

為了加速人工神經網絡計算任務,人們已經進行了各種努力來設計和實現特定的電子計算系統,尤其在專用集成電路、類腦計算和存內計算定製晶片方面已取得相當大的成功。

電子是電子計算中信息的載體,而光子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替代選擇。

光譜涵蓋了廣泛的波長範圍,因此許多不同波長的光子可以同時進行多路復用(並行傳輸)和調製(以使其可以攜帶信息的方式進行更改),而不會相互幹擾光信號。信息以光速傳播則可以帶來最小的時間延遲。

此外,無源傳輸(不需要輸入功率)有助於超低功耗,且相位調製(從而改變了光波的量子力學相位)使得光在頻率大於40 GHz時易於調製和檢測。

過去幾十年,光學通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使用光子進行計算仍具有挑戰性,尤其是在與最先進的電子處理器相當的規模和性能水平上。

這種困難來自於缺乏合適的並行計算機制、材料來允許人工神經元進行高速非線性(複雜)響應,以及將可擴展光子器件集成到計算硬體中。

幸運的是,過去幾年中稱為光學頻率梳設備的發展為集成光子處理器帶來了新的機遇。

光學頻率梳是一組具有發射光譜的光源,由成千上萬條頻率均勻且緊密間隔的清晰光譜線組成。這些設備在光譜學、光學時鐘計量學和電信等各個領域都取得巨大的成功,並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光學頻率梳可被集成到計算機晶片,並作為用於光子計算的高功率效率的能源。該系統非常適合於通過波長復用進行數據並行處理。

二、單個光子處理器內核算力超10 TOPS

在論文《用於光學神經網絡的11 TOPS光子卷積加速器》中,Xu及其同事使用這樣的設置來生產通用集成光子處理器。該設備執行一種矩陣-向量乘法,用於圖像處理應用的矩陣卷積。

作者採用了一種巧妙的方法來進行卷積。他們首先使用色散(傳輸光的速度取決於其波長)來為波長復用的光信號產生不同的時間延遲。然後,他們沿著與光的波長相關的維度組合這些信號。

▲光學CNN結構

通過充分利用大範圍的光子波長,Xu等人實現了針對不同卷積運算的並行計算。使用單個處理內核,光子計算速度超過10 TOPS,能在超過14千兆赫的帶寬下工作,且僅受數據吞吐量的限制。

這項工作另一個受歡迎的特點是,作者在實際應用中確定了其光子卷積處理器的入口點。特別是,他們建議處理器可以用於混合光電子框架,例如在光纖通信中進行原位計算。

三、將相變材料存儲單元與光學頻率梳結合

在論文《利用積分光子張量核的並行卷積處理》中,Feldmann和他的同事獨立地製造了一個集成光子處理器,通過使用集成張量核心可進行並行卷積處理。

該設備在基於相變材料(可以在非晶相和結晶相之間切換的材料)的存內計算架構中使用光學頻率梳。作者通過波長復用對輸入數據進行充分的並行處理,並利用相變材料集成單元陣列進行了類似的矩陣-向量乘法運算。

這種高度並行化的框架可以在單個步驟中高速處理整個圖像。此外,原則上,在不久的將來,該系統可以使用商業製造程序進行大規模擴展,並將有助於現場機器學習。

▲用於在光照下運行矩陣乘法的處理器示意圖(圖源:牛津大學)

由於卷積過程涉及無源傳輸,理論上光子處理核心的計算能以光速和低功耗執行。這種方法具有可擴展性和可訓練性,對於能源密集型應用非常有價值,如雲計算、自動駕駛汽車、實時視頻識別等要求較高的應用。

該研究主要作者之一明斯特大學研究生Johannes Feldmann說:「利用光進行信號傳輸,使處理器能夠通過波長多路復用執行並行數據處理,這帶來更高的計算密度,並且僅需一個時間步長,就能進行許多矩陣乘法。相比通常在低GHz工作的傳統電子設備,光調製速度可以達到50至100GHz範圍。」

結語:光子晶片或成未來計算架構可行路徑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集成光子技術在需要大量數據的人工智慧應用(如自動駕駛、實時視頻處理和下一代雲計算服務)中具有並行、快速和高效計算硬體的潛力。

鑑於傳統電子計算方法面臨的挑戰,集成光子技術的出現令人興奮,它正成為實現未來計算架構前所未有性能的一個潛在接班人。

不過,構建實用的光學計算機需要材料科學、光子學、電子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之間的廣泛跨學科努力和合作。

儘管報導的光子處理器具有較高的單位面積計算能力和潛在的可伸縮性,但是全光學計算規模(光學人工神經元的數量)仍然很小。另外,因為存在固有地吸收光的計算元件,且電信號和光信號經常需要轉換,能量效率會受到限制。

另一個研究途徑是發展先進的非線性集成光子計算體系結構,而非一維或二維的線性卷積。通過將電子電路和數千或數百萬個光子處理器集成到合適的體系結構中,同時利用光子和電子處理器的混合光電框架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帶給AI硬體革命性的變化。這些硬體將在通信、數據中心操作和雲計算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

相關焦點

  • 2020中國光子產業高峰論壇聚焦「光子晶片」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光子晶片是5G和物聯網的基礎設施,是人工智慧時代真正的基礎設施,未來將是消費光子的時代。」在近日舉行的2020中國光子產業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研究員、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給出這一觀點。
  • 光子AI協處理晶片,為傳統加速計算卡裝上「渦輪增壓」
    光子算數CEO白冰 一、光學晶片工程化進展,已至測試階段 與常規數字晶片不同,白冰所創立的光子算數,採取了另外一條技術路線——光子晶片。
  • 光子處理器達到前所未有的計算密度
    一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解決該問題的方法,使用光子(基於光的)處理器將處理和數據存儲結合在單個晶片上。這些可以通過並行且更快地處理信息來超越常規電子晶片。明斯特大學的Wolfram Pernice教授說:「用於加速機器學習領域任務的輕型處理器使複雜的數學任務能夠以較高的速度和吞吐量進行處理。」 「這比依靠電子數據傳輸的傳統晶片(如圖形卡或專用硬體(如TPU))要快得多。」
  • 首發| 光子AI晶片企業曦智科技完成數千萬美元A+輪融資
    投資界(微信ID:pedaily2012)7月6日消息,光子AI晶片企業曦智科技完成A+輪融資,和利資本投資。2019年4月,曦智科技發布了全球首款光子晶片原型板卡,並且用光子晶片運行了Google TensorFlow自帶的卷積神經網絡模型來處理MNIST數據集,整個模型超過95%的運算是在光子晶片上完成。光子晶片處理的準確率已經接近電子晶片(97%以上),另外光子晶片完成矩陣乘法所用的時間是最先進的電子晶片的1%以內。
  • 背靠中科院,仕佳光子搶佔世界光通信晶片技術先機?
    預計未來5年內(2020—2024)我國有望建設581.4萬個5G基站,密度是4G基站數的1.36倍,到2025年中國5G用戶的滲透率將提升到至50%。光器件在性能提升、成本控制等方面,又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光晶片,尤其在中高端器件中,光晶片成本佔比已超過50%。深耕於光晶片技術研發的仕佳光子,在5G技術帶來的光通信行業新機遇下,有望在出貨量、銷售額上實現大幅增長。中科院持股「以芯為本」光晶片位於光通信產業鏈上遊核心地位,重要性日益凸顯。
  • 國內對光最「執著」的投資力量:靜待光子集成時代爆發
    他在多個公開場合表示,回顧過去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是機械化時代的革命,第二次是電氣化時代的革命,第三次是信息化時代的革命,而眼前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是 「光子集成 + 人工智慧 + 生命科學」 的革命。「光學革命的時代已經開始」,他曾如此說道。現在,中科創星投資該領域項目已經超過 80 家,正蓄勢以待光子集成時代的到來。
  • Nature:將光計算與AI推理整合,實現高速高帶寬低功耗AI計算
    光計算系統也許能夠滿足這些領域特定的需求,但即便已經歷半個世紀的研究,通用型光計算系統仍還未發展成一項成熟的實用技術。但是,人工智慧推理(尤其是用於視覺計算應用的推理)也許能為基於光學和光子學系統的推理提供機會。本文將回顧用於人工智慧的光學計算的近期研究成果並探討其潛力和挑戰。計算系統的能力正與它們試圖理解的飛速增長的視覺數據進行軍備競賽。
  • 2020世界光子大會暨第九屆國際應用光學與光子學技術交流大會(AOPC...
    在此時代背景下,光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和技術事業進步更加使命光榮、責無旁貸,更需要我們瞄準世界前沿、服務國家戰略、共擔創新使命。",申報單位天津津航技術物理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劉舒揚等;第六屆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科技創新頒獎典禮結束後,孫宏波教授主持了第五屆全國光學工程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的頒獎典禮。
  • 「人造原子」工藝攻克難關超大規模光子學晶片誕生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製造和整合「人造原子」的工藝,這種工藝由鑽石的微觀薄片中的原子級缺陷產生,並帶有光電集成技術電路,從而生產出同類最大的量子晶片。該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混合光子電路中人工原子的大規模集成」,發表在今天的《自然》雜誌上。
  • 鈮酸鋰單晶薄膜(LNOI)開啟高速光子時代
    傳統微電子電路在器件尺寸進入5nm甚至3nm以後將不可避免的接近其物理極限,摩爾定律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並且傳統晶片中以電子作為輸運載體、以金屬作為連線的電互聯技術由於信號的衰減、反射、帶寬有限、延遲大和功耗大等問題使得信息處理速度難以有大的突破。光互聯技術以及光子集成晶片可以利用光子代替電子作為信息載體,能夠實現超大容量、超高速率的信息傳輸,因此被認為是進一步提高晶片運行速度的有效方法。
  • 荷蘭媒體:晶片禁令對華為效果有限,中國光子晶片助華為脫離險境
    你們知道為什麼美國要針對華為使用晶片禁令嗎?難道真的是因為華為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成為了世界第一,所以美國嫉妒所以就要打壓華為?這或許是原因之一,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美國針對華為的晶片禁令很可能是敲山震虎,為的是將我國的半導體行業一網打盡。
  • 國外用世界首個矽雷射器打造光子晶片,可將光通信速度提高千倍
    幾十年來,「矽發光」一直是微電子行業的聖杯,解決這個難題將徹底改變計算,因為受益於此,晶片將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  近日,埃因霍溫理工大學(TU/e)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開發出一種矽合金,這種矽合金可以發光,實現光子傳輸。該團隊現在將在此基礎上開發一種矽雷射器,集成到當前晶片中。
  • 再見,電晶片!Hello,光子晶片!
    上世紀中葉,高錕發表名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他創造性的提出,使用基於石英的玻璃纖維作為光傳輸介質,可以進行長距離的信息傳輸。由此,光纖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和電纜相比,光纖在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很多方面都有極大的提升,這也使得光纖成為了現代文明主要的通信介質之一,並引發了一系列通信行業的根本性變革。在半導體領域,當前晶片間的主要互聯方式還是基於電氣連接。
  • 光子晶片原型板卡研發商「曦智科技」完成數千萬美元A+輪融資
    【獵雲網北京】7月6日報導獵雲網近日獲悉,光子晶片原型板卡研發商「曦智科技」宣布完成數千萬美元A+輪融資,投資方為和利資本投資。光計算具有的技術優勢可以讓開發者用更容易的開發方式,更低的生產成本,更低的運營費用去滿足算力需求和功耗需求。我們對曦智的投資實際上是對先進光技術的投資,非常看好項目的前景。」
  • AI大事件丨Paige.ai斥資將機器學習帶入癌症病理學
    研究者們發布了哪些值得一讀的論文?又有哪些開源的代碼和資料庫可以使用了?文摘菌帶你盤點過去一周AI大事件!Lightmatter目標通過光子計算和1100萬美元的資金重新發明人工智慧晶片來源:TECHCRUNCH.COM連結:https://techcrunch.com/2018/02/05/lightmatter-aims-to-reinvent-ai-specific-chips-with-photonic-computing-and
  • 光子如雪也能崩塌
    雪崩納米材料首現身 有望帶來革命性應用
  • 可編程光子學:集成光路產業的新機遇
    圖源:Veer借鑑於電子工業開發模式和經驗,可編程光子鏈路應運而生。可編程PICs是一種光子晶片,可以在軟體中配置為不同的應用程式執行各種功能,從而在更大程度上部署光子學。可編程PICs包括可調諧耦合器和一系列的波導網絡,可以在軟體中重新配置,以定義不同的功能和輸入和輸出埠之間的任意連結。
  • 第3篇Nature論文!33歲中科大林毅恆教授實現量子糾纏新突破!
    5月7日,24歲的曹原繼2年前一天連發2篇Nature後再次Nature兩連發;5月1日,27歲的王武翟關於邊緣超電流的文章發表於Science;5月14日,22歲的季珠潤關於光的軌道角動量的文章發表於Science;5月14日,「90後」劉駿秋、何吉駿參與的雷射雷達工作成為Nature封面,兩項後續工作也相繼被Nature接收……
  • 光子颶風|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光學時空渦旋
    概述近日,上海理工大學莊松林院士和顧敏院士領導下的未來光學國際實驗室納米光子學重點團隊在光子軌道角動量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從理論到實驗展示了具有時空螺旋相位並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新型光場,展示了一個全新的光子軌道角動量自由度,在光通訊、光信息處理、量子光學、粒子操控
  • 晶片 | 賽勒科技完成新一輪數千萬元融資 矽光子助力全球光通信變革
    賽勒科技成立於2018年3月,是一家矽光晶片及產品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重點開發基於矽光子技術的高速率、小型化、低成本、低功耗的高速光通信晶片,旨在為數據中心、無線5G網絡、傳輸網等領域客戶提供高性價比的光通信晶片解決方案,核心技術來自創始人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中科院的研究,及團隊成員在該方向多年的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