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變局中開新局:中國網絡媒體的責任和使命」為主題的2020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今天在滬開幕。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網信辦主任、國家網信辦主任莊榮文,新華社總編輯、黨組副書記何平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
李強指出,媒體歷來領風氣之先,隨時代發展而發展、技術變革而變革。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網絡媒體各顯所能、積極發聲,發揮了穩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的重要作用。當前,媒體融合正向新的深度和廣度拓展,上海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導向為魂、移動為先、內容為王、創新為要,充分發揮資訊、人才、技術、平臺等資源集聚優勢,以深化改革推進媒體深度融合,以網際網路思維擴大優質內容供給,以更大力度推動媒體與政務服務緊密結合,以開放理念建設媒體融合發展高地,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是網絡媒體的行業盛會,期待大家分享經驗、貢獻智慧,持續關註上海、支持上海,為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更好服務國家改革發展大局鼓勁助力。
莊榮文指出,網絡媒體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政治意識把牢方向,以問題導向破解難題,以創新思維探索新路,以實幹精神推動落實,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職責使命。要做引領網絡輿論導向的排頭兵、構築網上網下同心圓的磁力場、守牢網絡意識形態主陣地的生力軍、推動媒體融合創新發展的弄潮兒,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網上宣傳闡釋不斷往深裡走、往實裡走、往心裡走,在網上講好中國故事,塑造好、展示好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貢獻。
何平指出,無論傳媒格局、輿論生態如何變化,中國網絡媒體的根本屬性不能變,「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不能變。要在唱響主流中把準「定盤星」,在融合發展中練就「真本事」,在破立並舉中築牢「壓艙石」,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潮中勇做弄潮兒,使網際網路這個最大變量成為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論壇開幕式上,莊榮文、何平和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慧琳共同啟動「潮湧長三角 共建進行時」網絡主題活動。這項活動將透過網絡媒體視角,講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鮮活故事。
中央網信辦副主任、國家網信辦副主任楊小偉主持論壇開幕式,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劉烈宏、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會長任賢良、上海市領導諸葛宇傑出席。
主題演講環節,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議成員孫玉勝,騰訊公司營運長任宇昕,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編輯部總編輯王慧敏,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及行政總裁劉長樂,新華社副社長劉思揚,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先後分享了對中國網絡媒體責任和使命的思考。
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是目前我國網絡媒體界層次最高、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年度盛會。本次論壇由中央網信辦、上海市委網信委、新華社聯合主辦,旨在深入探討「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背景下網絡媒體的責任和使命,推動網絡媒體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更好適應新變化、實現新發展。本次論壇還設置了內容、技術、責任和產業四個分論壇。
出席本次論壇的還有中央國家機關、中央新聞單位、全國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網信辦、中央和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全國主要商業網站、新媒體機構、網際網路企業的負責人,以及業界專家學者、網絡社會組織代表等。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談算法「投餵」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宏在發言中說,從早期千人一面的門戶,到用戶主動發起的搜索,再到現在沉浸式的信息流投喂,算法對於人類獲取信息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投餵式的信息流造就了產品的黏性,但也考驗著網絡媒體的價值觀。
「當算法成為網絡媒體平臺打開信息世界『任意門』的鑰匙,用戶到底是看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還是一個更小的世界?」李彥宏以齊桓公的故事舉例說,齊桓公理智時喜歡管仲,但大多數時間,齊桓公愛的是總會取悅他的佞臣,算法更應該去主動了解用戶的高級目標,而不是追隨用戶本能的喜好。
「如何知曉齊桓公需要鮑叔牙還是管仲,如何給齊桓公推薦管仲式的賢臣,而不是桓公同樣喜歡的佞臣,是算法的責任,網絡媒體的發展方向需要與用戶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李彥宏說。
在談到技術變革和網絡媒體的關係時,李彥宏說,媒體和技術不是一個簡單的利用和被利用的關係,尤其是網絡媒體,它對於新技術的催生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工智慧技術不僅重塑了新聞生產的整個業務流程,而且改變了傳媒產業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催生出新的媒體業態。
「疫情期間,中國的網際網路媒體行業也打了一場硬仗。」李彥宏說,依託新技術的支撐、責任意識的驅動,頭部網際網路媒體有效協助政府科學、精準抗擊疫情,我們實時更新全網關於疫情的相關動態,幾乎每天都在迭代和增加新的抗擊疫情產品,實現權威信息對公眾的全面覆蓋。
鍾南山為全國防疫敲響警鐘,背後發生了什麼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議成員孫玉勝在發言中說,習近平總書記向鍾南山院士頒授「共和國勳章」時,自己就在現場做直播,頒獎詞的第一句評語就是「敢醫敢言」,這一評價毫無疑問是指鍾南山院士第一個向社會公布了新冠病毒「存在人傳人現象」。
「當時,鍾南山還說,也是一個重要的提醒:『有發燒就要警惕、近期不要去武漢……』 這個發布,是國內疫情防控的重大轉折點。但誰知道鍾南山的這些話是在哪裡說的呢?」孫玉勝說,這是1月20日,鍾南山在央視新聞頻道的《新聞1+1》現場直播連線時對白巖松說的。關鍵時刻,權威的聲音,為全國防疫及時敲響了警鐘,這是抗擊疫情過程中重要的標誌性報導。
孫玉勝透露,這次直播,是新媒體記者通過行動裝置,將視頻信號接入電視演播室,才實現了連線訪談,這是一種新探索。《新聞1+1》還第一次實現了電視與新聞新媒體同步直播,當晚播放量達四千萬次。
孫玉勝說,對總臺而言,重要責任之一就是當重大事件發生時,盡最大可能以視頻方式向受眾及時提供準確的新聞信息,從而滿足受眾對焦點熱點問題的關切。從大年初一開始,總臺陸續向武漢派出216名編輯記者和主持人。其中,除了電視記者,還派出大量新媒體記者和英語記者,這是過去沒有過的。
從1月27日開始,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長達73天的全天候不間斷視頻直播節目《共同戰「疫」》,成為全網最長時間、最多視角、最高關注度的疫情防控大直播,在微博引發多個熱搜話題。兩個多月後,微博話題「共同戰『疫』」閱讀量超過100億。與此同時,大量新聞新媒體素材反哺大屏,實現了媒體的深度融合。
孫玉勝說,抗疫過程中,大規模的持續報導使新聞頻道創造了頻道開播17年來的最高收視紀錄。這個數據說明,在各種視頻平臺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電視新聞依然是強勢媒體,尤其是在遇有重大事件的時候,受眾會重新回歸電視,而深度融合會使電視更強大。
沒到現場的馬化騰發來了一條語音
「騰訊CEO馬化騰先生很遺憾今天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像往常一樣趕到現場,他特別囑咐我把一份語音的問候帶給大家。」騰訊公司營運長任宇昕在論壇現場說。
馬化騰在語音中說,中國媒體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從行業來看,5G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普及,將進一步重塑受眾、媒介和信息之間的關係。整個媒體行業,面臨著數位化升級的內在需要,正經歷著由表及裡的融合與變革。
馬化騰說,從行業環境來看,數字時代的信息爆炸和「萬物皆媒」,重塑著信息內容生態,並帶來新的治理需求,那就是:將網民的心聲、政府的關切、平臺的責任、社會的參與,整合成同頻共振的有機生態,形成良性的傳播互動,發展向善的網絡文化,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作為生態共建者,我們需要與時俱進,面對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擔當起自己的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
任宇昕介紹,截至4月中旬,騰訊新聞抗疫相關話題下的互動近5億次,閱讀量超過百億次。與此同時,騰訊內容開放平臺查處了4萬多條網絡謠言,騰訊「較真」抗肺炎特別版則主動出擊,提供了超過7億次的闢謠服務,有效地起到了正本清源的效果。今年2月,騰訊微視與央視共同發起「同心戰『疫』」短視頻互動活動,播放量突破10億,點讚量超過2000萬,成功創造了一項新的金氏世界紀錄——全球最大的線上加油支持視頻集。
鄭永年:美國社會內部高度分裂對立
「美國社會內部今天高度分化、分裂和對立已經導致了治理危機。」在今天舉行的「2020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說,網絡是當今世界認同政治的最有效工具,其特點就是人們把自身道德化,把別人、把對方妖魔化,並把兩者的對立極端化,這種對立不僅表現在一個社會內部的不同社會階層之間,也表現在各個國家之間,美國就是一個例子。
「網絡時代是真正的大眾媒體,因為人人都可以參與,都可以提供內容和傳播,這是一個大眾文化+大眾傳播的時代,這也造成了低層文化民粹主義的崛起。」鄭永年說,文化民粹主義在世界各國都有,歷史上一直是存在著的,但現在找到了真正表達的方式,在西方尤其是美國表現得尤其明顯。因為受「一人一票」的驅動,政治人物不僅接受還主動煽動文化民粹主義,造成了社會價值的大分裂,使得美國缺失能夠整合的能力,所以美國治理成本快速提高。
「這些年我在觀察一個現象,我發現網絡時代造就了傳播工具的革命性變化,但世界各國的『軟力量』不僅沒有在增加,反而在很快下降。」鄭永年認為,所謂的「軟力量」至少具有三個指標,首先是理解文明、文化和價值等,其次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接受這些文明、文化和價值產生認同感,最後,也是更重要的,不僅認同和接受文明文化價值觀,而且主動傳播它所認同和接受的文明、文化和價值。
中國如何在網絡時代塑造自己的軟實力?鄭永年說,網絡內容要回歸基本事實,回歸科學,回歸理性,如果唯利是圖,只追求流量,而忘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那麼不僅平臺本身走不了多遠,而且更會導致政治和社會力量的反彈。此外,網絡背後仍然需要一個龐大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的支撐,這來自於歷史的積累,需要人們去挖掘。
歐洲國家終於理解了中國的網絡治理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作《從「中國心勝」到「美國心亂」看我們的網絡治理》主題分享。
在張維為看來,中國的網絡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世界範圍內都有借鑑意義。他說,不少歐洲國家過去不理解中國的網絡治理方案,現在看著自己的大數據落在一家家美國公司手裡,他們才明白中國治理的意義。
張維為說,這是一個變化的時代,當下中國的年輕人很自信,對網絡需求也很大,如何在打好網絡治理戰的同時,滿足年輕人的需求,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在他看來,現在90後年輕人,很擅長在網上發出中國聲音,但對世界的影響力還不夠。如何讓中國的年輕人影響世界,這需要有關部門在管理上進行適當的改變。
張維為說,網絡傳播治理可以更加精細,對於一些人民群眾關注的公共話題,可以不用「一刀切」地屏蔽,而是通過「加法」「減法」「乘法」進行區別管理。張維為說,有很多自媒體、學者都可以把「中國故事」講好,對於這些聲音應該通過「加法」或者「乘法」大力扶持,讓他們的聲音更加響亮。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談燕、顧傑
微信編輯:胡雨松
校對:佳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