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情懷,就是:我成了當年的你,你看見了當年的自己。
前天晚上,《中國新說唱》第六期上線。開場是製作人公演。
當了三年製作人的潘瑋柏,這次,選了那首14年前收錄在專輯《高手》裡的《誰是MVP》。這,是他的第一支原創單曲。
彈幕裡有人問,那時候你們多大?我想說,那年,我們尚年輕。
14年前,潘瑋柏25歲,他讓《誰是MVP》成為了一代90後關於說唱的記憶。
14年後,39歲的潘瑋柏,在《新說唱》的舞臺上,又讓這首歌成為00後說唱的狂歡。
我想,說唱一定是屬於這個時代年輕人的音樂,就好像是80後的搖滾、90後的流行一樣。在一個年代,承載著一代人回憶。
那個公認集體「喧囂」、將搖滾奉為信仰的年代,不覺間早已倏然遠遁。
在那代人的記憶中,搖滾人用「奇裝異服」和不可一世,實現了他們與這個世界「對話」的渴望。作為那個時代年輕人最嚮往、也最具爭議的藝術形式。「搖滾」的「衝撞」與「釋放」似乎早已脫離了音樂本體,成為了專屬於一代人的記憶底色。
80年代,以黑豹,唐朝等如今早已被歸入神壇的樂隊最賦盛名。魔巖三傑在紅磡的那場激流絕唱,造就了一個時代萬人空巷的奇絕之景。
竇唯、崔健、鄭鈞、許巍、張楚、何勇這些如今早已「成仙」或是「瘋」了的「年輕人」。當年在鐘鼓樓的餘暉裡抬頭注視著北京城的黃昏,順道兒照見自己躁動的年輕世界。不遠處的工體淪陷在搖滾樂的人聲鼎沸中、雙卡錄音機裡播放著帶有聲音雜質的磁帶......一切的一切,拼湊了一張專屬於80年代的記憶畫冊。
就是這樣一個「沒有規矩」、不夠「規範」、甚至一切物質停留在從粗鄙向精緻過度的時代,這些人,用搖滾「光輝了一代人的歲月」。
那時候,說唱在海外。
每一個具有時代標誌的文化,滲透的是一代人,而不是一個單一年齡的族群。
所以當流行音樂出現,那些生於90年代以及80年代末的人,都成為流行音樂盛極一時的「功臣」。
就在今天,那個能被稱為「一個時代」的周杰倫,登上了熱搜。#周杰倫超話第一#的全民打榜,更像是一場粉絲對兒時偶像懷念的紀念禮。周杰倫,哪裡還需要什麼所謂的熱度。
周杰倫出道,正是2000年。王力宏、林俊傑,潘瑋柏、孫燕姿、蔡依林、張韶涵......數都數不清的港臺流行音樂歌手在隨後的若干年中,接踵而至。對了,還有一個叫SHE的女子組合。
那時,周杰倫自成一派,林俊傑聲音卓越,潘瑋柏靠hip-hop另闢蹊徑,孫燕姿的灑脫、蔡依林的拼命、以及張韶涵的鬼馬精靈......在一個音樂工業興盛的年代,沒有被復刻成流水線上的「產品」,每一個人都能保持鮮明的個性與靈魂,慶幸。
這些人的集體崛起,打破了上世紀華語樂壇苦情歌曲與依賴購買日本作曲版權的尷尬格局。
流行音樂終於成為那一代人不可磨滅的記憶。誰沒上課的時候偷偷抄過歌詞?誰又躲過了鋪天蓋地的海報?誰又能忍住不看每周的音樂風雲榜?
如果說,搖滾音樂生在一個只能通過錄音機作為傳播載體的年代,那麼相比之下,港臺土壤培育起來的流行音樂要幸運的多。磁帶、CD相比搖滾時代的音質不知道好聽多少倍。MV比現在的微電影又不知好看多少倍。
恍然間,周杰倫出道已經是近20年前的事了。
那時候,說唱在萌芽。
大約從2008年開始,唱片業出現頹勢,港臺歌手仿佛在瞬間失去了唾手可得的關注。於是近乎七、八年間,華語樂壇失去了方向。直到,2017年,說唱崛起。人們無不感慨一個所謂小眾音樂出圈與成功的不易。
吳亦凡、熱狗、鄧紫棋,還有搖滾的「後起之秀」張震嶽以及,在流行樂鼎盛時期靠說唱紅極一時的潘瑋柏,依舊在《中國新說唱》第二季裡,當著製作人。他們嚴苛又感性。
今年4月份,近千名rapper,以洶湧之勢在上海的梅奔集結。有人說,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多rapper聚在一起。他們為一個十分之一的機會,隨時「戰鬥」。
福克斯、楊和蘇、大傻、功夫胖等一眾實力選手毫無意外拿到下一賽程的通關卡,西奧、L4WUDU兩為大神級別的選手,在最後僅剩的三條鏈子中,抓住了晉級的稻草。
後來採訪中,西奧說:「我人生中,只出現過三次失誤,這是一次」。說完,他豁達地笑了出來。
《新說唱》從來都是故事的「富礦」。今年同樣充滿了戲劇衝突。
95年的楊和蘇淘汰了OG功夫胖,至此活死人與CBLOCK好戲開場,國內頂級freestyle大神爆音二輪敗北,贏他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組合。
黃旭孫旭「冤家路窄」難捨難分,90年的黃旭先勝一籌。
Capper與VOB兩個00後展開了一場18歲英雄出少年的「經典」對決;
95後福克斯憑《慶功酒》在圈外一戰成名,有著少年老成的氣度;
小丑和守衛年輕氣盛,以freestyle定勝負造就了「驚天大反轉」;
只玩了一年多說唱、20歲的無名之輩劉炫廷斬落了早已聲名遠播的於意,還有那個身高將近一米九,唱著rainbowbaby,以new wave感染眾人的可愛大男孩DOOOBOI......
於是,越來越多的90後,甚至00後喜歡這些年輕rapper。
他們是這個時代,年輕人的縮影。他們勇敢對抗,他們大聲表達,他們追求公平,他們拒絕憐憫,他們放肆歡樂。他們拋棄世俗的偏見和惡趣味。他們保持著年輕一代的真我。他們擁有著,年輕人最羨慕的樣子。
無形中,說唱滲入了年輕人的世界,而不是流於音樂的表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接觸說唱。他們慣用battle、diss、homie這些說唱圈的用詞,他們追隨節目更新歌單,他們喜歡歌詞的直接與放肆,甚至,很多知名rapper的演唱會,早已經到了一票難求的地步......
所有的種種,有一天都會成為我們關於說唱的回憶。那時,你會記得「20年前」,是這樣一群年輕人,熱愛著說唱,興盛著說唱,也感染著我們。
這些年輕的rapper,將會在往後的時光裡,繼續「頑固」生長,在排資論輩的「江湖規矩」中,仍能被尊重,被接受。
但我們必須承認,與90年代盛行的搖滾,十年前風靡的流行相比,說唱仍在「襁褓」。它不比搖滾的厚重,流行的綿延,更不談「情懷」。
其實,這並不難理解。「情懷」從來都不是正在燃燒的燦若焰火,它一定是經過歲月的洗禮,時間的沉澱,留在心底裡那只有自己可以察覺的零星「餘溫」。
說唱音樂剛剛在華語樂壇真正開疆擴土,它需要更泛化的普及和滲透。需要時間的打磨和催熟。
我相信,此時正在經歷「說唱」的我們,在10年、20年,甚至更久遠時間以後,撈取關於說唱的記憶與溫情,或許還會看見當年那個渴望與追求公平的自己,看見那個掙扎卻通達的自我。
如果你非要問我,說唱的情懷是什麼。我只能回答你:記住當下,20年後請看。
時間證明,搖滾與流行音樂已經在人們的心中安營紮寨,「情懷」是人們懷念一個時代的最高禮遇。年長者總是願意將過往經歷詩意化。而,我們也會老去。
所謂情懷,不過是我將回憶沉澱,在往後的若干年中,不慎遺失,或者不得已遠離,多年後,在某處看見、在某時想起。我竟然看見了當年的自己。
聽說小可愛們都加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