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27日,伊朗核物理學家穆赫辛·法克裡扎德在首都德黑蘭附近遭遇暗殺身亡。生於1958年的法克裡扎德是德黑蘭伊瑪目海珊大學物理學教授,生前兼任伊朗國防部副部長。作為伊朗頂級核物理學家,法克裡扎德一直被西方認為是伊朗核計劃中的關鍵人物。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事件發生後,伊朗高層紛紛作出回應,直指此次暗殺行動的幕後黑手就是以色列,並警告「將對以色列或美國採取的任何魯莽舉動進行報復」。頃刻間,本就緊張的中東局勢變得更加敏感。
在11月30日下午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方對伊朗科學家遇襲身亡感到震驚,對這一暴力犯罪行徑表示譴責,希望該事件得到徹查。中方反對任何加劇地區局勢緊張,破壞地區和平穩定的行徑。當前地區局勢高度複雜敏感,各方應該共同致力於緩解地區緊張局勢,維護地區的和平穩定。
伊朗核科學家遭遠程自動機槍射擊身亡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29日晚,伊朗法爾斯通訊社在其報導中,披露伊朗核科學家法克裡扎德遭暗殺的細節內容。
報導稱,事發當天,法克裡扎德與他的妻子在三臺保鏢車的護送下,從伊朗北部馬贊達蘭省出發,途徑德黑蘭省的阿伯薩德地區。此時,一臺保鏢車輛離開車隊,去檢查目的地的安全性。正在這時,法克裡扎德乘坐的車輛被子彈擊中,他以為該聲音是車輛出現故障或受到其他物體撞擊所致,於是從防彈車中走出。與此同時,一架自動遙控的機槍從一輛停在150米之外的尼桑汽車裡開始射擊,三發子彈當場擊中法克裡扎德。被子彈擊中後,法克裡扎德身邊的保鏢試圖通過肉盾的方式保護他,一些子彈同樣擊中了保鏢。片刻之後,該尼桑車發生爆炸。隨後法克裡扎德被送至德黑蘭的一所醫院,但因搶救無效死亡。
根據法爾斯通訊社報導,整個暗殺行動持續三分鐘,並且暗殺現場沒有人為因素,槍擊全部由遠程控制的自動武器完成。除保鏢外,無其他人員傷亡。目前伊朗政府已經查明該尼桑車車主身份,但該人早在10月29日就已經離開伊朗。
伊朗公布4名嫌犯照片
據海外網援引《以色列時報》報導,一名身在倫敦的伊朗記者29日晚表示,就伊朗核科學家穆赫辛·法克裡扎德被殺一事,伊朗方面已發布涉嫌此案的4名嫌疑人照片。
圖片來源:《以色列時報》
據悉,伊朗情報人員在全國各地的酒店散發這些嫌疑人的照片,並要求酒店老闆如果看到他們立即上報。這名記者還表示,伊朗軍隊已在與伊拉克邊境附近加強了部署巡邏,因為他們預計嫌疑人會利用這條路線逃離伊朗。
當地時間28日,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發推強烈譴責殺害伊朗核科學家穆赫辛·法克裡扎德的行為,呼籲對那些殺害法克裡扎德的幕後黑手予以「明確的懲罰」。哈梅內伊還承諾會展開報復,並稱法克裡扎德進行的相關核工作將會繼續進行。
美國急調航母防不測
據央視新聞,法克裡扎德之死也引發了伊朗民眾的憤怒。事發當天,德黑蘭爆發抗議示威活動,抗議民眾高喊「與美國作戰」的口號,並焚燒美國和以色列國旗。
美國《紐約時報》援引美方官員和情報人員的話報導稱,以色列是襲擊伊朗科學家的幕後黑手。而由於美國是以色列最親密的盟友,長期以來一直分享有關伊朗的情報,所以美國對於此次暗殺事件很可能知情。
截至目前,美國和以色列均未就此事作出官方回應。但有媒體報導,目前以色列駐各國大使館已處於「高度戒備狀態」。與此同時,美國在伊朗方面誓言復仇後,已緊急將美海軍「尼米茲」號航母調回波斯灣。
圖片來源:美國福克斯新聞報導截圖
美伊關係恐陷新危機
實際上,法克裡扎德並不是唯一一位死於非命的伊朗科學家。伊朗媒體指出,在2010—2012年的兩年間曾有4名伊朗科學家遭暗殺身亡,而這背後都有以色列和美國的影子:
2010年1月12日,德黑蘭大學核物理學家馬蘇德·阿里·穆罕默迪在一次摩託車炸彈爆炸中喪生。隨後被捕的兇手供認曾獲得以色列特工的資助。
同年11月29日,伊朗原子能組織核物理學家馬吉德·沙裡亞裡死於汽車炸彈爆炸。
2011年7月23日,伊朗核物理學家達裡奧謝·雷扎伊·內賈德在家門外遭槍擊身亡。伊朗指責美國和以色列策劃了這起暗殺。
2012年1月11日,為納坦茲核設施工作的伊朗化學專家穆斯塔法·艾哈邁迪·羅尚在首都德黑蘭的一起汽車爆炸事件中喪生。伊朗譴責以色列和美國的情報部門聯手策劃了這起暗殺。
而今年以來的一系列事態發展,也對美伊緊張關係起到了助推作用。《紐約時報》發文指出,伊朗自今年年初以來,已經三次成為「破壞性攻擊的目標」,除此次法克裡扎德遭暗殺事件外,還有今年1月伊朗將領蘇萊馬尼在伊拉克遭美軍暗殺,以及7月初伊朗納坦茲離心機研發中心的神秘爆炸事件。
文章認為,以色列採取此次暗殺活動是一次冒險的賭博,其真正目的可能是要「阻撓美國當選總統恢復與伊朗修復關係的外交努力」。而「即使伊朗暫緩採取重大報復行動,以色列暗殺伊朗核項目負責人的大膽行動也會取得成效」。
伊朗政治分析人士穆加達姆也認為,此次暗殺行動不但會使地區局勢陷入動蕩,對於未來的美伊關係更是不利,因為「暗殺的目的就是阻止下屆美國政府與伊朗改善關係」。
編輯|李淨翰 杜恆峰
校對|盧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