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高一,實際上是14門課全開,具體上包括了語文、數學、英語(有的學校可以選擇其他小語種,例如俄語或日語等等)、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信息技術、勞動技術、音樂、體育、美術等,並且都是考查課,其中的文化課是排在前面的9門課程,也是期中和期末考試主要統計成績分數的課程,因而受到學生及家長的高度重視。那麼,這9門課程考到多少分算優秀呢?一般來說,語數外每門滿分150,理化生政史地每門滿分100,合計總滿分1050,語數外按70%、其他各科按60%來計算,學生9門課能夠考到675分,就算得上是優秀了!
隨著我國高考改革的如火如荼展開,當前已經確定無疑的兩種新模式是:3+1+2(江蘇、廣東等八省份)模式和3+3(全國其他地區)模式。兩種新高考模式的共性,都是將高考劃分為了三種具體形式,即合格性考試、選擇性考試、和統一性考試。其中,合格性考試是高考的「敲門磚」,也是最基礎性的高考報名合格要求,否則就沒有資格參加高考;選擇性考試就是第二個「3」或者「1+2」選科,通常都是採取的高考賦分制形式,分數多少不重要,關鍵看全省成績排名,排名越是靠前,賦分越高,優勢越是明顯;統一性考試也就是指語數外三門課程,按卷面原始分數計入高考總分,當然是高考的重中之重了!
根據「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的基本原則,高一學生必須與時俱進,改變學習主要策略,9門文化課考試成績是相當重要,應當予以高度重視。高一年級是為高考「打基礎」的學習階段,事關高考合格性考試和高考的「敲門磚」,對於基礎性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要求並不高,只要達到合格就可以了,所以要求高一學生務必要各科均衡發展,不能有「瘸腿科」,尤其是語數外統考科目,力爭每門都要達到優秀及以上,也就是努力在考試中達到70%,即105分以上;對於其他6門課程,同樣必須保證考試成績要超過60%,即60分以上;於此同時,還要確保勞動技術、信息技術、音樂、體育、和美術的考核成績,務必要達到合格標準以上水平,為將來高考奠定堅實基礎!
「人力有事窮」,高一火力全開的14門課程,並不要求學生全部都要達到「優秀」程度,在確保各科「合格」標準的同時,學生應該也「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每個學生的基本素質肯定是有所差距的,要求門門功課都達到優秀等第,對於很多學生來說,那確實就是強人所難了!為了順應未來高考的要求,學生其實是可以適當作出選擇的,例如高度重視統考科目語數外的學習成績,盡己所能的讓它們更加優秀;理化生政史地6門科目,可以有目的的選擇自己比較喜歡和感興趣的幾門科目,使其學習考試成績更加優秀,為將來選科做好充分準備和餘地;至於另外的那5門課程,只要能夠確保達到「合格」標準就可以了,不必在它們身上浪費太多時間和精力!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關於「高一9門課程考到多少分算優秀?你怎麼看」的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學生要學會統籌兼顧的問題,只有認識清楚明白了,才能夠有條不紊、遊刃有餘地加以正確應對。事關高考大局,希望筆者的觀點,可以給高一的莘莘學子及家長們一些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