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鐵讀詩會:2016年度中國最佳詩歌100首
常年為「磨鐵讀詩會」微信公眾帳號上的「五人行」欄目選詩,再加上「磨鐵讀詩會」本身也是詩人伊沙所主編的《新世紀詩典》的出版者。在這個基礎上,年底推出「磨鐵讀詩會」版的「年度最佳詩歌100首」,就變得順理成章。
磨鐵讀詩會每周推出兩次「五人行」詩歌PK欄目,所選詩歌均源自我和詩人裡所每天在各種詩歌微信群、詩歌自媒體和詩人們自己的微信上讀到的好詩。是最貼近現場,也是最即時的詩歌資料,其中很多詩歌都寫作於2016年。已出版的《新世紀詩典》第5季的後半部分和尚未出版,還在微博和微信現場每天發布的第6季,所選詩歌也大部分寫作於2016年,這兩者是我們此次評選「2016年度中國最佳詩歌100首」的基礎。此外,在評選過程中,我們還特地參考了一些2016年出版的重要詩人的詩歌選集和很多詩人自己在年底對自己2016年的詩歌寫作所做的精選。力爭將我們視野範圍內所能找到的年度詩歌傑作都找出來。
所選詩歌,絕大部分寫作於2016年當年。也有一部分寫作於2015年後幾個月,但發表於2016年。還有少量詩歌,雖然寫作時間更早,但此前幾乎沒有發表,在2016年詩人們自己的詩集出版時才正式推出。
說是「年度最佳詩歌100首」,其實一共入選的詩歌有118首,最後實在是刪無可刪。中國當代詩歌正處在最好的時代,佳作紛呈,特點各異,璀璨奪目,我們在編選時也欣喜不已。漢語現代詩歌正走向全面成熟,當代先鋒詩歌的成果瓜熟蒂落。我們初選了180多首佳作,後來忍痛刪到了150首,再忍痛刪到了118首,本來還想再刪18首,但一想,何必拘泥於準確的100首?忍痛刪詩,既痛苦且欣喜;刪無可刪,就是最後的真相。
我本人所確定的「磨鐵讀詩會」的評選標準,自然偏於先鋒和現代。但也儘量試圖增加傳統的抒情詩歌、偏重意象和修辭學詩歌的入選比重。對于越來越成熟的當代口語詩歌,我反而傾向於以最嚴苛的標準進行遴選,同樣的題材範圍,或口語內部同樣的美學向度範圍的,只選最好的那一首。技法嫻熟,但個人辨識度低的,不選;缺乏內在更豐富所指的,少選。相反,對於口語化程度不那麼高的抒情詩歌、意象密集的詩歌,倒反而是相對放寬了要求,我還是希望我們的評選能體現出更多的美學向度和詩寫可能。有好幾位詩人都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要在其兩首中選擇一首,其中一首是技術嫻熟的口語詩,從純詩的向度來說,明顯寫得更高級,但與其他詩人同樣特點的口語詩歌相比,略遜一籌,而另一首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口語上,帶有明顯的傳統抒情特點,不夠高級,但個人辨識度更高,我都選擇了後者。我以為,對於口語詩人來說,強化個人辨識度,應成為對自身的基本要求。我也發現,近年來,很多並不那麼口語的優秀詩人正在強行轉型為純口語詩人,但大都並不成功,反而進入了某種範式寫作,抹殺了自己的個性。
很多我很欣賞的著名詩人在這次評選中落選,這當然是因為他在2016年沒有寫出,或者說我們沒有讀到其更出色的詩歌。我以為,對於已經成名的詩人,需以更嚴苛的標準對待之,他還能否寫出更有新意的作品?還有沒有繼續創新的能力?與自己以往的詩歌相比還更否更進一步?若沒有或不能,那就不如讓位給更年輕或更沉默的,同時也往往更有新意的詩人。
一共有89位詩人的傑作入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兩位出生於30年代的詩人:任洪淵和園旗;而80後90後年輕詩人有29人,更有4位在校大學生,其中3位還只在讀本科。
每位詩人最多入選3首詩。春樹、東嶽、唐欣、葦歡、吳雨倫、旋覆、伊沙和沈浩波等8位詩人均有3首滿額入選。我自己入選三首,當然可以被理解為自戀,自己讀自己的詩,總會高看幾分。但其他6位詩人,確實都是2016年度最經得起遴選的詩人。
我希望選出更有新意的詩歌,更有個性,更有個人辨識度的詩歌。我希望讀到,帶有更強烈個性和心靈敏感度的口語先鋒詩歌傑作;也希望讀到,如潘洗塵般基於傳統抒情詩歌的真人和生命硬漢式的真摯詩歌;如任洪淵先生般,拷問時代,拷問自我的真正的知識分子寫作式的詩歌。好的詩歌,不管是什麼美學向度的,都只有真人才能寫得出。
(沈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