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蘇寧奪得了2020賽季中超冠軍的時候,人們驚呼或許一個新時代將要來了。但沒想到的是,僅僅三個月時間,如今江蘇蘇寧要停止運營了,一方面原因是蘇寧收縮戰線,對於非主流營業範疇的資產開始進行剝離,另一方面也說明中超球隊的開支巨大,並沒有給企業帶來正相關的價值所在。
江蘇蘇寧的「轟然倒下」是有多方面的因素交織在其中,從蘇寧本體運行再到足球行業的格局演變,甚至中國足協的一些政策的變化,都是催化條件,目前也無法斷定究竟是哪一個成為壓倒江蘇蘇寧的最後一棵稻草?
對於任何投資足球的企業來說,都希望通過投資足球行業,為自己的主營業務帶來一定的輔助效益,無論是廣告還是地方政策支持,以足球為名片,撬動另一個龐大的市場,這才能達到多贏的局面。畢竟,互利共贏才有合作的機會和前景。
不過,近年來,金元足球帶來的「副作用」卻在不斷地彰顯。更主要的是,國家隊並沒有因為中超的火爆就帶來質的改變。在世界盃亞洲區40強賽的時候,我們的國家隊踢得磕磕絆絆的,讓人看得提心弔膽。據說過億年薪的主教練裡皮都不忍心再賺中國足球的錢了,掛印而去。
倉促上陣的李鐵能否帶領中國足球走出泥淖,目前來看,並沒有多少把握。中國足協甚至不惜歸化了多名外籍球員,以壯聲威,但是歸化之後的球員和本土球員之間的捏合併不樂觀,中國足球隊的整體依舊讓人看得忽忽悠悠,即使將來能夠從40強賽中突圍而出,誰有把握在12強賽中搶到一席之地?包括李鐵和中國足協都不敢打這個保票。
對於俱樂部而言,由於足協政策的不斷演變,在足球本身上的投入又難以繼續維持,有的企業不得不選擇退出,在這片泥淖中還能維持的都是對未來長遠謀劃的一種期望,能得到多大的回報,誰也說不清了。
中超冠軍都難以維繫了,中國足球還能給企業多大的希望?給球迷多大的期盼?誠然,江蘇蘇寧的撤退是諸多因素交織之後的一種無奈,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足球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已經成為雞肋,不得不拋棄。貴為頂著中超冠軍的頭銜,如今都無人問津,蘇寧想把足球的業務盤出去,但苦於無人接盤。
2月28日下午5點,江蘇隊宣布停止運營俱樂部,基本等於宣告俱樂部解散。據悉,江蘇隊面臨比較嚴重的欠薪問題,甚至傳出球員上賽季因為欠薪罷訓的消息。俱樂部新賽季的備戰工作也一直處於停滯狀態,隊內多名球員沒有續約。
之前,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發表團拜講話時表態,「蘇寧集團2021年的工作將主要聚焦在零售主戰場,對於不在零售主賽道的,要主動做減法,收縮戰線,該關的關,該砍的砍。」有消息稱,蘇寧入主中國職業聯賽至今,5年時間至少投入了50個億,此番停止運營俱樂部也是因為母公司財政危機。
在中國足球歷史上,蘇寧成為第一支奪冠後次年解散的中超球隊,也是繼大連實德之後消失的第2支中超冠軍球隊。曾經的江蘇蘇寧也是出手闊綽,花費5000萬歐元引進特謝拉、2800萬歐元引進拉米雷斯……
面對江蘇蘇寧的「解散」,我們看到人民日報的評論一針見血。「高投入的金元足球如果不加約束和有效規範,最終只會成為投資人的『包袱』」。
對於江蘇球迷來說,這個消息過於沉痛,因為,對一個球隊的感情是經曆日日夜夜慢慢積累起來的,有人說,「那些留存的票根,那些曾經揮舞過的旗幟,那些小心珍藏的球衣,都即將成為過往……」
「江蘇足球不能沒有江蘇隊」也已經成為廣大球迷的一聲無奈的吶喊。母公司要重新起航,需要面對的諸多資金問題,切割掉一些無用的資產成為當務之急,但是這個燙手的山芋卻無人接盤。足協新政帶來的「副作用」在短時間內無法被迴避,而金元足球帶來的副作用影響也是長遠的。沒有好的持續的舉措約束以及提煉本土球員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的球員對不起自己的薪酬,但是足協卻無可奈何。
如今,中國足球必將會回歸本來的軌跡。如今的中超聯賽,只節流,不開源,這顯然不能是一個長久的理財之道,如果足球始終不能被當作一個獨立的產業來有針對性地對待,未來就很難實現。沒有土壤之後,我們的國家隊也會成為無本之木,當然,國家隊的成績一直很穩定,已經成為球迷內心中永遠扶不起的阿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