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是百姓經常食用的中藥材之一,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民間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意思是說經常用黃芪泡水喝,具有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然而,我們對黃芪的了解卻並不是很多。
◆ ◆ ◆
黃芪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古代寫作黃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其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黃芪是一味常用的補氣藥,補而不燥,在中醫界有「十藥九芪」的說法,可見黃芪的用處之多,範圍之廣。
黃芪的養生保健功效主要有益氣、固本,斂汗、生肌、利水、消水腫等。
用於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託瘡。
高血壓病:治療老年人高血壓伴有下肢浮腫者,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有較好的消除水腫以及降壓作用。缺血性心臟病:黃芪每日50克,水煎分3次服。治療92例缺血性心臟病,並分別與心痛定和丹參片作對照,結果表明,黃芪組有較好的療效。不僅心絞痛等症狀明顯緩解,而且能改善心電圖、心阻抗圖等臨床多種客觀指標。急性腎小球腎炎:急性腎炎水腫,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者。黃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壓、保護心臟、雙向調節血糖、抗自由基損傷、抗衰老、抗缺氧、抗腫瘤、增強機體免疫力作用。糖尿病:對糖尿病伴有浮腫、面色黃者,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等。骨質疏鬆、腰椎病、頸椎病、貧血等,可見關節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生用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的功效,適用於自汗.盜汗、血痺、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症。黃芪還能擴張血管,改善皮膚血液循環和營養狀況,故對慢性潰瘍久不癒合者有效。其還能消除腎炎患者的蛋白尿,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原減少。用於氣虛衰弱,倦怠乏力,黃芪是補氣的,比如說話沒勁,走路沒勁,臉色比較白等都是脾肺氣虛的表現。蜜炙黃芪有補氣、養血、益中功效,適用於內傷勞倦、脾虛洩瀉、氣虛、血虛、氣衰等症。脾胃氣虛者
黃芪入肺、脾二經,可補益脾氣,促使脾胃恢復期健運的功能,適宜於平日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以及由於脾虛不運化水溼導致的水腫尿少、脾氣虛固攝血液無力導致的便血崩漏的人群服用。
表虛自汗者
中醫認為表虛自汗多為氣的固攝功能降低所致,黃芪可以益衛固表自汗,適用於各個年齡段的表虛不固、氣虛自汗的人群。
氣血兩虛者
黃芪可以養血、補氣同時又能行血,適用於血虛面色萎黃的患者,及血虛不能濡養筋脈引起的痺症、中風後遺症、肌膚麻木、半身不遂等症狀的人群。
瘡瘍難潰、久潰不斂者
黃芪可以託毒排膿,生肌斂瘡,適宜於瘡瘍中期,正虛毒甚,不能潰破及體虛久潰不能收斂的患者。
體質虛弱、容易感到疲勞人群
黃芪有較好的補益作用,特別適宜於體質虛弱,經常感冒的人群用來提高機體免疫,增強體抗力、消除疲勞等。
臟器下垂者
黃芪能補益脾氣,善於昇陽舉陷,適用於中氣下陷引起脫肛、子宮下垂及內臟下垂的人群。
從體質上來說,黃芪最適合氣虛脾溼型的人,這種人往往身體虛胖,肌肉鬆軟,尤其是腹部肌肉鬆軟。而身體十分乾瘦結實的人則不宜。陰虛、溼熱、熱毒熾盛者用黃芪一般會出現毒副作用,應禁用。如果必須服用黃芪,一定要配伍運用。陰虛患者必須配伍養陰藥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參、麥冬、天冬、玉竹等;溼熱患者必須配伍清利溼熱藥,如黃連、茵陳、黃芩等;熱毒熾盛患者必須配伍清熱解毒藥,如黃連、梔子、大黃、敗醬草等。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現「上火」症狀,如面紅、心煩、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壓升高或頭暈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轉病勢。因此,使用黃芪進補,一般要由少逐漸增加,同時觀察有無上火的表現或身上原有疾病有無加重或是否出現悶、痛的感覺,一旦有則應停用或配藥才能服用。用藥需謹慎,請遵醫囑!(源於網絡)
漢草良藥,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