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河南孟津人。他生逢亂世,一生過得很不順,早年他的兩個幼女先後夭折,不久結髮妻子馬氏病逝,兩個兒子也先後逝世。這種「活不如死」的打擊還正趕上李自成攻進京城,崇禎皇帝自縊煤山……。他真希望死去的是自己,一了百了。現實社會的殘酷,迫使他苟且的活著,先後明清兩朝為官。曾被人譏諷為軟骨頭的「二臣。這位「二臣」二上二下。作為大明之臣降清之後,不滿清人統治,不久又「乞骸骨」了,回到了故鄉雙魂裡。這個時候,他的仕途已到了終點。也正因為兩度回歸,處於極度孤獨的他,在他所鍾情的書法世界裡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屬,充實快樂地活著。如此壓抑和矛盾的身世,反而造就了他藝術上獨特個性,這在他的草書裡表現的淋漓盡致。


其實,我們從他傳世的隸書作品中也能感覺到如同其草書般的風格。《擬山園帖》卷四刻隸書詩卷為崇禎十七年(1644)書於豐沛舟中。隸書《五律詩冊》。隸書《三潭詩》墨跡長卷,現藏於遼寧博物館。一般認為這三冊是他隸書的經典作品。從《三潭詩》卷後自書:「予素未書隸,寓蘇門始學漢體,恨年異壯,學之晚,雖然羲之高適五十可也。」可知,他學隸書年齡已是四十至五十歲之間。也從中可以得知,他不擅長隸書,隸書下的功夫並不深。有人認為王鐸的隸書習過唐隸,後取法在《魯峻》《衡方》之間,應該臨過這兩個碑。王鐸是否臨過這「兩碑」已無從考證。其實,他隸書整體上與其草書風氣有異曲同工之處,屬雄渾恣肆之態。用筆上肆意誇張,張揚、輕率。點畫線條沒入漢味。字結構上雖顯張力,也是故意為之痕跡較濃,章法上也並沒有創新。


從他的隸書中表現出不逾矩不的倔勁,便可知他在書法藝術上的一貫的叛逆做派,這也證明了他行「中庸之道」,卻追求「怪力亂神」的藝術思想,與他的心境和藝術取向密切相關。雖然王鐸的隸書稍覺率意不夠成熟,但卻開了清隸書的創新之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