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譏諷為「二臣」的王鐸隸書並不「二」

2021-01-09 如石書藝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河南孟津人。他生逢亂世,一生過得很不順,早年他的兩個幼女先後夭折,不久結髮妻子馬氏病逝,兩個兒子也先後逝世。這種「活不如死」的打擊還正趕上李自成攻進京城,崇禎皇帝自縊煤山……。他真希望死去的是自己,一了百了。現實社會的殘酷,迫使他苟且的活著,先後明清兩朝為官。曾被人譏諷為軟骨頭的「二臣。這位「二臣」二上二下。作為大明之臣降清之後,不滿清人統治,不久又「乞骸骨」了,回到了故鄉雙魂裡。這個時候,他的仕途已到了終點。也正因為兩度回歸,處於極度孤獨的他,在他所鍾情的書法世界裡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屬,充實快樂地活著。如此壓抑和矛盾的身世,反而造就了他藝術上獨特個性,這在他的草書裡表現的淋漓盡致。

王鐸隸書 《三潭詩卷選》一

王鐸隸書 《三潭詩卷選》二

其實,我們從他傳世的隸書作品中也能感覺到如同其草書般的風格。《擬山園帖》卷四刻隸書詩卷為崇禎十七年(1644)書於豐沛舟中。隸書《五律詩冊》。隸書《三潭詩》墨跡長卷,現藏於遼寧博物館。一般認為這三冊是他隸書的經典作品。從《三潭詩》卷後自書:「予素未書隸,寓蘇門始學漢體,恨年異壯,學之晚,雖然羲之高適五十可也。」可知,他學隸書年齡已是四十至五十歲之間。也從中可以得知,他不擅長隸書,隸書下的功夫並不深。有人認為王鐸的隸書習過唐隸,後取法在《魯峻》《衡方》之間,應該臨過這兩個碑。王鐸是否臨過這「兩碑」已無從考證。其實,他隸書整體上與其草書風氣有異曲同工之處,屬雄渾恣肆之態。用筆上肆意誇張,張揚、輕率。點畫線條沒入漢味。字結構上雖顯張力,也是故意為之痕跡較濃,章法上也並沒有創新。

王鐸隸書《五律詩冊》選一

王鐸隸書《五律詩冊》選二

從他的隸書中表現出不逾矩不的倔勁,便可知他在書法藝術上的一貫的叛逆做派,這也證明了他行「中庸之道」,卻追求「怪力亂神」的藝術思想,與他的心境和藝術取向密切相關。雖然王鐸的隸書稍覺率意不夠成熟,但卻開了清隸書的創新之先聲。

相關焦點

  • 王鐸肆意寫隸書,遒勁靈逸!
    王鐸,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得學於鍾繇、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筆力雄健,長於布局。有北宋大家之風。當時書壇流行董其昌書風,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於時風中另樹一幟。那麼,擅長行草的書法大家王鐸先生,寫隸書作品是什麼樣的體驗?
  • 薛龍春談王鐸其人其書
    晚明文化中產生了無數言不由衷的人,王鐸確實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在1644年六月就任弘光朝大學士之後,他很快發現馬士英專權,而弘光帝也沒有恢復中原的願望,於是三次上疏要求放還山林,語詞甚為激切:「壞我國家者,……皆十七年之所以諂事欺矇刑名雕刻為能事、賣官剝削為勳勞。……臣受此任,居於綸扉,亦仍舊之洩沓,隱默木偶歟?……甘為盧杞、李林甫一流人,辱名籍於史傳,播臭聲於千載耶?」
  • 重溫經典 王鐸書法欣賞
    王鐸 《臨閣帖軸》 1631年 草書 綾本 277.5×45.8cm 南京博物院藏釋文:既生何如民平安數絕問為慰足下當停數日半百餘裡瞻望不得一見何可言足下在晴便大熱恆中至得過夏不甚憂公還示問告我長平未王鐸《行書憶過中條山語軸》 立軸 己卯1639年作釋文:予年十八歲過中條至河東書院憶登高遠望堯封多蔥鬱之氣今齒漸臻知非覯吾鄉太峰眉宇帶中條煙霞之意勉而書此豈非非之為歟己卯洪洞王鐸
  • 獨標氣骨,王鐸書法變革的意義
    董其昌長王鐸37歲, 其書風蕭散流暢, 清麗典雅, 表現出的是孫過庭所謂的「思慮通審, 志氣和平, 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是一種和諧之美, 中和之美, 是士夫文人審美的理想境界。如果說董的特點是「淡雅」二字, 王鐸則是「雄強」二字, 這種審美傾向是與文人崇高的衝和之美有距離的。
  • 【博聞強識】王鐸,是如何終生學《蘭亭》《聖教》的?
    一方面,在王鐸看來,《蘭亭》與篆隸的關係,正如米芾與董源以上山水畫的關係,1649年冬,在為傅叔甘所作《夏景山水圖》的跋文中,王鐸說:「董源根矩荊關,米家加以散逸,變北宋嚴密繁重之法,篆隸衍為《蘭亭》,亦猶是也。」《蘭亭》與篆籀的關係,有如二米與荊關董巨的關係,一散逸一嚴密。
  • 繼承與出新,王鐸書法的承襲淵源
    要進一步了解王鐸書法風格, 還得談談其執筆合古法。梁巘在《評書帖》中稱其:「地執筆法, 蒼老勁健」。執筆大、中、食三指宜死, 肘宜活, 也就是說執筆應指實掌虛、肘活。這是巨幅大字布局的需要, 二王作品中的這幾個大字分量並不重, 這是王鐸在寫如此巨作中的總結性誇張運用。可以說是用王鐸法臨二王作品, 這是書家創作成熟時的活臨。他把原作品中小字布局空靈飄逸的結體變為緊湊, 使此巨作呼應感強烈。因為大字鬆散會影響章法的行氣, 使氣斷難連。除此外他還大量臨摹了晉人名帖, 從而獲得了眾多的晉人章法, 使字形古樸流暢。他提出了「書不宗晉, 終入野道」的口號。
  • 王鐸行草書法第十四期:書不宗晉,終入野道,遍臨各朝代名賢書跡
    其書法功底極為深厚,楷書、隸書、行書、草書,皆善,數十年來,遍臨魏、晉、唐、宋名賢之書跡。| 一 |弘文館學士,兼太子率更令銀青光祿大夫,渤海縣開國男歐陽,字信長,度尚帖。元度冬蕭間,外舍贊曰,渤海兒怪字,復險絕,真到內史行自為法莊,若對越俊如跳擲,後學莫窺遂趨尪劣。嗇庵老道丈,辛巳王鐸。
  • 王鐸書法大全集,快收藏!
    號十樵,號嵩樵,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時家境十分貧寒,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累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多變,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禎帝自縊於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待為東閣大學士。滿清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於順治九年病逝故裡。福王南京稱制等待為東閣大學士。
  • 王鐸書法立軸十幅
    [明]王鐸 自作詩二首軸224.5cm×49.1cm  順治七年(1650)日本謙慎書道會藏釋文:丹果無稠疊,藍藤有羨餘。破軒樵語至,冷雨澗聲虛。歸裡多煤土,牽人是佩琚。谷陵自古變,且任動春鋤。山房為土人損壞,徒爾惘然,作二首。庚寅王鐸。鈐印:王鐸之印(白)痴仙道人(白)
  • 立冬了,王鐸神筆禦寒!
    丙子二月,王鐸。」王鐸雖然書法造詣很高,可在歷史上,他卻因降清而被列入《 貳臣傳》,被後人所垢病。受此牽連,他的書法也遭遇冷落,曾一度無聞塵世間。即今譏評何足道,後五百年言自公。經過一代又一代後人們的研習,王鐸的書法拂塵生輝,越來越得到大家的推崇。
  • 王鐸行書《琅華館卷--絕糧帖》
    王鐸行書《琅華館卷--絕糧帖》綾本,縱25.3釐米,橫144.2釐米,四川省博物院藏。這是王鐸寫給其「親家」的一封信函。
  • 賞析王鐸書《答李翊書》,看王鐸在楷書章法上的開風氣之先
    王鐸作為晚明書壇的執牛耳者,把米元章的跳宕倚側作了別出心裁的獨特演繹,在行草方面的造詣獨絕,是催生大幅立軸作品誕生的重要推手。雖然王鐸以晚明閣臣之身降清,大節有虧,汙名難洗。但在書法藝術上所放射光芒依然穿透了歷史的塵埃。
  • 一代書家王鐸生平行跡,盡在《年譜長編》
    王鐸,字覺斯、覺四、覺之,號嵩樵,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書壇巨匠,名滿天下,與董其昌並稱「南董北王」,更有「後王勝前王(王羲之)」之譽;然身為明臣降清,負疚終身,終於死後名列《貳臣傳》中,毀譽參半,「說仙說鬼皆由己,銘鼎銘鍾已讓人」正為一生論定。
  • 想要知道王鐸《龜龍館帖》是否真假?讓我們這樣來辨別
    來讓我們從歷史文獻資料出發,來考證《龜龍館帖》所收錄作品的內容及王鐸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認為該帖所收作品大致為王鐸書於明崇禎十二年至十四年的一段時間,且應為王鐸自刻於明亡前的一部刻帖。考證之一:《龜龍館帖》收錄的13種書法作品均為王鐸書於明崇禎十二年至十四年期間的作品。如前所述,《龜龍館帖》中收錄的王鐸詩作、臨閣帖作品均有書於「己卯」年的明確紀年。
  • 「力能扛鼎」——王鐸書法欣賞
    王鐸,字覺斯,一字覺之,明末清初書畫家。號十樵,號嵩樵, 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 【博聞強識】王鐸「神筆」,憑什麼標領中國書法300年?
    他融古通今,博採眾長,以晉人為基礎,上追秦漢,下攬唐宋,雖然他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行草書,但楷書、隸書也有獨造。他以廣博的學識、敏銳的藝術感受力、強烈的創造意識以及充滿豪放、博大、深刻的藝術精神標領中國書壇300餘年。
  • 溯源參悟 風貌卓然——解讀郭思源隸書、草書體式構建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開封市書法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作品入選現代國際臨書大展,首屆國際青年書法展,中韓書法交流展,中日書法交流展,海峽兩岸名家邀請展,全國著名書法百家精品展,當代著名書法家邀請展,全國第五、第七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四、第五屆中青年書法展等數十次國內外大展,作品60餘次獲國內外大獎,近百次應邀參加國內外大型展覽併入選作品集。
  • 林散之:誰說王鐸書法不可學!
    此類問題困擾著當時的書家們,於是很多人選擇繞開這一問題來「取法乎上」,但是同樣失去了進行風格創新的大好機會。對此,林散之選擇迎難而上,他對王鐸的取法就說明了這一點。王鐸具有非凡的藝術創造力。他和董其昌同在禮部為官,既是下屬又是晚輩的王鐸在書法面貌上絲毫沒有受後者影響,而跳出董氏的樊籠,從一個較客觀的角度去審視時代書風。這一方面展現了王鐸對書法的自信和藝術抱負,另一方面也展現了他超絕的創作實力。
  • 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區別
    指出寫時要筆勢平正,不要像今草從偏邪取勢,在飛動中求平衡,筆法中有隸書淵源,內涵樸厚意境。  今草。今草的來源相傳是漢朝的張芝從章草加以變化而成的,當時的書家對張芝非常推崇,稱他為「草聖」。  前人因今草是由章草演變而來,章草是今草之「源」,所以主張學習今草,必須先從學章草入手,先學草法,掌握其中規律。現在看來學草書並不須非要學章草,才能掌握草書的規律。
  • 淺談:王鐸書法藝術特徵及審美思想
    (二)飛鴻舞鶴的書法結構王鐸作品中通過單字字型的大小和整字的濃淡來調整節奏變化,在整幅作品中就產生了粗細、大小、輕重的強烈對比。單字中線條粗細的變化主要是通過首筆與末筆的輕重銜接關係規律,造成節奏上的變化和對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