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來自網絡」
當代文學史上,留下過一個精彩的故事:年輕的姑娘維羅妮卡,聰明漂亮,生活輕鬆,收入穩定,父母疼愛,男朋友珍惜。同齡人羨慕她的美滿,父母堅信她會有快樂的一生。維羅妮卡服藥,被救。醒來陷入新的狀況:既不想死,又厭惡生活。此時醫生告訴她,她只剩下七天可活。可是生活中,人人都有過這樣一些念頭:生活太無聊,太不美滿,太多困苦。有些人說:我沒有生活,我只是活著而已。年輕人常常會問:生活的意義在哪裡?故事裡的維羅尼卡,是現實中「不滿的你我」——誇張版。她想知道,怎樣才能從無聊、無奈的生活中解脫。在美國,人們覺得16歲是擁有駕照的最佳年齡,29歲之前一定要從父母家搬出去,否則會被質疑「不健康」。
在日本,20歲之前沒參加過社團的孩子可能被視為異類。在印度,絕大多數人要遵從父母安排,28歲前結婚。作為一個社會人,人們跟隨大眾的腳步,過一份「普通人」都在過的生活,是融入社會的表現。這讓我們感到安全、平靜。「按部就班」是個好詞,不跟著時鐘走的社會人,經常會感到焦慮。如果本人不焦慮,父母會替TA焦慮維洛妮卡也懼怕焦慮。所以她順著母親的引導,循規蹈矩地生活,養成了謹慎膽小的性格。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她越來越厭惡規矩的人生。天性已經泯滅,她不知從何改變,只好自殺。被救醒後,她忽然明白,她的崩潰源於一個她藏在內心的渴望——做一個鋼琴家,做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夢想之火煎熬了她的靈魂,她天生不適合活在框子裡。規範的生活於她而言,如同凌遲。某韓劇中出現過一首詩,當中有一句話: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樣。維羅妮卡最終獲得了拯救,因為她明白了「末日生活」的價值。像末日一樣生活,給人兩種力量:發現美的力量,勇敢的力量。當自殺獲救的女孩發現,自己將會在瘋人院度過生命的最後七天,她發現她再也沒什麼好怕的了。不需要犧牲自己的夢想,做不喜歡的工作,不用再擔心未來的坎坷。不會因為別人的眼光而怯懦,因為怯懦而從眾,比起七天後的死亡,眼光、議論、語言的攻擊都沒什麼可怕。所以她盡情地彈鋼琴,和英俊的病友無所顧忌地聊天。她不再假裝淑女,偽裝溫柔懂事,不再隱瞞自己的欲望。她認真地看一朵花,她在花中看到了生命的美好。她前所未有地希望自己不要死去。故事的結尾,醫生說,維羅妮卡的身體健康,「七天後死亡」只是一種精神治療方法。她重燃了生活的熱情,這比救回她的身體更有價值。故事結束了,可作者實際是在提問:你是否也覺得生活得很無聊?常常沒有幹勁和目標?你是否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渴望,選擇了「大眾的生活」?在合適的年紀做合適的事,並沒有問題。只是有些人適合,有些人不適合而已。作家畢淑敏寫過一篇散文,《首選守林員》。畢淑敏為一個律師朋友做職業選擇測試,結果是「首選守林員」。她以為結果錯了,沒想到律師哭了。律師說,那就是她心中的真愛,可是她將這心願謀殺了。為了功名與利益。年少時,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真愛的生活」,或許是做守林員,或許是畫一輩子房子。可是因為種種的條件限制,或是自己的膽怯,人們謀殺了自己的熱情和渴望,選擇了大眾鼓勵的功名利祿、安穩平淡。怎樣選擇都沒有錯,只是,如果因為自己的選擇而陷入困頓無聊的生活,那就太不值得。我們的確是活在社會中,卻不必活在每個社會人的眼裡。散文的結尾,律師說,眼下太忙,再也回不去森林了,唯願死後,將骨灰撒在白樺樹下。真心希望,世界上不要有那麼多人,以這種方式祭奠自己的靈魂。願我們都能勇敢地盡情生活,就像是末日一樣。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誰最中國』微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