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網民的注意力都被「看起來那麼有錢,實際上寒酸到拼酒店,拼名包甚至拼絲襪的拼奢奢「名媛」們和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毛洪濤發絕筆朋友圈「以死明志」引發的成大高層「鬥爭」猜想兩個熱點所吸引,在筆者看來,前者是美女結交闊少渴望人生逆襲的努力,後者是書生從政意氣過重缺少鬥爭經驗的悲劇,乍看牛馬不相及,其實都是階層固化所致。
相較於此,歷史人物定性問題,則更應倍加關注,因其不僅與經濟政治緊密相關,更關係民族情感關乎民族凝聚力,本篇試著從宋金明清歷史背景出發,結合近代外族入侵史,通過剖析嶽飛和洪承疇兩位重要歷史人物面對國難身死時的個人抉擇、最終結局以及後世評價,儘可能較為全面有深度的詮釋民族英雄之要義,以期今人在正確認識和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學而效仿之,這也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要義。
不知從何時起,嶽飛是不是民族英雄這本該毫無疑義的問題成了頗具爭議的「懸案」。起初,筆者並不在意,只是簡單地認為不過網絡世界裡的妄語,或居心叵測擊垮英雄形象,或歷史小白標新立異的醜劇,可當學生教材或模稜兩可否認嶽飛民族英雄稱號,或斂聲息語版撤掉嶽飛版《滿江紅》時,才愈發感覺事情並非那麼簡單,教材變動,至少是官方教育也就是主流學者的態度,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和無法接受的。
歷史人物定性是一件極其嚴肅的事情,並非變更個人符號,而是否定民族精神,摧殘民族基石!
究其否定嶽飛民族英雄的原因,主要是在現階段,女真人和漢族人已經融合為統一的中華民族,宋金戰爭只能是兄弟間戰爭,鑑於此,嶽飛繼續稱作民族英雄,不利於中華民族和諧團結!
看似很有道理,畢竟強調科學無國界摒棄狹義民族觀的當下,執著於嶽飛是不是大漢民族的英雄實不應該,待到不久便至的世界大同日,漢民族也許都不值一提,更何況霍去病嶽飛文天祥史可法等漢民族英雄乎?
但現在不提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行嗎?當然不行,因為一切拋開時代背景評價當時人物的行為,都是耍流氓!同樣的道理,評價嶽飛等歷史人物,必須以當時的時代背景為前提,斷不可以民族融合為一為後置條件而否定當時抵抗外族侵略的英雄及其歷史意義,否則將來果真實現世界大同日,中華民族抵抗侵華戰爭以及抗美援朝豈不是成為阻礙世界大同的逆歷史潮流而動?簡直荒謬至極!
從更深層次講,定義嶽飛民族英雄與否涉及到距今約九百年前宋遼金戰爭的性質,是兄弟鬩於牆之爭還是敵我侵吞之爭,前者看似符合國家統一和匹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格局,實則是根據自我需要隨心調整歷史底色的唯心主義;後者看似有分化民族疆域挑撥民族矛盾之嫌,實則是按照歷史原樣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
之所以會有前後者「看似」誤判,在於如何用發展眼光來看待歷史,往往是主流學者刻意忽略或者企圖混淆時代基本事實,這是文化極不自信的表現,當然也不排除其他勢力渾水摸魚以達不可告人之目的,無論哪種情況都與當下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格格不入,也並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要義,我們必須要 旗幟鮮明的反對並予以駁斥!
我們不妨以宋金和明清兩個外族入侵時代為歷史背景板,比較彼時戰爭性質是「兄弟鬩於牆」還是「敵我侵吞之爭」,你會發現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物解讀,甚至會擊碎你的歷史價值觀;
當外族入侵戰爭是兄弟鬩於牆時:
首先是得否定「華夷之辯」的存在,顯然這是不符合歷史現實情況的,中國本是「中原之國」,自古視華夏為天下中心,歷代王朝均已正統自居,假設彼時有兄弟民族之認識,那「華夏之辯」壓根就不會存在,宋遼宋金以兄弟之國相稱,那也只是迫於軍事實力孱弱的無奈之舉;即便是匈奴、遼等遊牧民族尚能與漢民族沾點關係的話,那起於黑龍江流域女真人壓根跟中原王朝沒半點關係,彼時女真也不認為自己是華夏族後裔,無論是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還是努爾哈赤創建金國(史稱後金,清朝前身)均為女真人(滿族前身)政權,至少在當時不會也不可能有兄弟民族之共識!
其次,歷史人物形象必會「忠奸倒置」,《三國演義》開篇即言「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也符合自夏商周以來封建王朝更替歷史進程的,按此邏輯,當立國已久腐敗沒落的中原王朝宋和明,面對初創龍興的金朝和清朝軍事打擊時,除束手待斃自動滅國請降外採取的軍事抵抗均是反動逆勢而為,百姓均應「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而諸如嶽飛、文天祥、史可法等抵抗名將更是阻礙華夏一桶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反動將軍?反而像秦檜、賈似道、洪承疇等民族罪人則成為民族統一奔走呼號的歷史功臣?
如秦檜遊走於金國和南宋間,不惜莫須有罪名殺死「反動將軍」嶽飛,其功莫大焉;如賈似道假傳情報專打敗仗欺君誤國置南宋入萬劫不復之境地,猶如「汪總裁」曲線救國之妙,直接促進了蒙元統一,反而數十萬臣民隨趙皇跳海是「崖山之後無華夏」的罪魁禍首?;如洪承疇叛明降清獻策帶軍平定江南,為清朝平定中華建奇功立殊勳,位列清楚四大漢臣之首,理應封王入廟。若假以時日,世界實現大同,那抵抗侵華戰爭難道也是阻礙世界大同的發動之舉?這天下還有比這更大的笑話嗎?
事實上,無論是宋金、蒙宋還是明清,其結果均是戰敗後,文化遭空前浩劫,尤以蒙元直接造成中華文化斷層;百姓遭大肆屠殺,尤以清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比之南京大屠殺尤過之無不及,這還是「兄弟鬩於牆」嗎?
另外,筆者非常支持確立發展前進的歷史觀,也非常贊同陳寅恪文化重於民族(《北史》)觀點和楊義中華文明是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碰撞和融合發展而來(《重繪中國文明地圖》)的觀點,關鍵在於他們完成漢化的時間節點,如魏晉南北朝時之北魏,五代十國之遼國,兩宋交際之金朝,明清之際之清朝等等,鮮卑、契丹、女真和滿族均在歷史進程中被融合漢化,但他們的漢化均是在實現局部統一和全國統一後基於政權穩固的現實需求不得已而為之,絕非在立國之初策馬南侵中原時主動漢化,可以確定的是嶽飛抗金和洪承疇降清時,特別是金朝尚未開啟漢化,依然是「原汁原味」的奴隸漁獵文明,與漢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有意思的是,當清朝皇族徹底漢化後,乾隆皇帝反而推崇保明抗清誓死不降的史可法,將叛明降清建立不世功勳的洪承疇打入《貳臣傳》,要知道,洪承疇降清身居高位後回家建豪宅親屬鄉親無一登門祝賀,其母其弟羞於與他為伍發誓不踩清朝地在船上度過餘生,當初民心如何,諸君自鑑!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明末清初之際,當清軍在大肆侵吞明朝疆域時,農民起義軍摒棄前嫌主動加入明軍結成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抗清,這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何其相似,實際上毛主席是對歷代王朝更替尤其是明清之際的歷史研究是相當透徹的。
對於非同源同宗誕生的文明,我們不應也不能簡單機械的以結果倒推起源,即不能認為當今已完全融合漢化民族其起源時也是融合漢化的,這才是靜止特定極其錯誤的歷史觀!
況且,如果僅以文明延續及其相似度來辨別兄弟民族或者固定疆域,那麼承襲漢唐文化的日本,延續朱明文化的朝韓,與內蒙同宗的外蒙,以及華夏文明輻射的東亞,豈都是兄弟國或固有疆域?那抗日戰爭呢,難不成定性為內戰?這顯然是荒謬和不現實的!
很顯然,嶽飛是民族英雄在約九百年前就被歷史定格了,是鐫刻在歷史長河中的活化石,我們絕不該以今天現狀倒推和解讀歷史,這既非尊重歷史的態度,也絕非兼顧合理性和可持續性的政策,即便考慮純政治純功利性也是十分短視的。令人憂慮的是,近年來為秦檜之輩翻案風愈刮愈烈,如南京博物館裡秦檜坐像,一改以往跪姿足以說明一切!如此下去,真要是歷史形象本末倒置,民族基石必然會瞬間瓦解,民國漢奸帶路黨數量相較於明末多出豈止數以百倍還不足以說明問題的嚴重性嗎?
切記,中華文明可以兼容並蓄開放融合有容乃大,但中華歷史就應保持本來面目,絕不可憑利弊喜惡隨意更改其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