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李斯欲先滅韓,王翦欲先滅趙,嬴政如何選擇?

2020-12-23 情懷與歷史

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嫪毐的叛亂平息以後,嬴政也開始親政了。因為嫪毐、趙姬太后、呂不韋長期把持秦國朝政,導致嬴政一直無法執掌大權。在此基礎上,親政之後的嬴政,無疑是迫不及待的要一統六國了。所以,在《大秦賦》中,嬴政就將王翦、李斯、渭陽君、昌平君等秦國的文臣武將召集到自己身邊,以此商討消滅山東六國的具體計劃。

在戰國後期,秦國強大,若論單打獨鬥,其他六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但是,秦國不可忽視合眾的力量,畢竟六國之間的內憂外患關係微妙,唇亡則齒寒,這是六國都懂的道理,所以第一步怎麼走,顯得尤為重要。換而言之,面對山東六國,秦國不可能同時出兵進攻,必須要各個擊破。既然如此,第一個消滅哪一個諸侯國,就非常關鍵了。因為萬事開頭難,一旦開端出了問題,後面的進程都會受到影響。

對此,秦國名將王翦認為,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第一步應該先取趙國,因為趙國是六國中最強的一國,滅了趙國猶如斷其他五國之臂膀,而且,秦國與趙國有不共戴天之仇,秦國出兵就師出有名。但是,廷尉李斯則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應該先滅韓國,再進攻趙國等諸侯國。那麼,問題來了,《大秦賦》中,李斯欲先滅韓,王翦欲先滅趙,嬴政如何選擇?

首先,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王翦和李斯的爭論,本質上就是先滅強國,還是先滅弱國的問題。對於王翦來說,主張先強後弱,但是,李斯則認為在秦滅六國中,應該先弱後強。對此,在秦王嬴政看來,從穩妥起見,當屬先滅小國韓國更為妥當。當然了,一統六國不是兒戲,除了要考慮各個諸侯國強弱的問題,還要考慮其他綜合因素,比如地理位置上的遠近等,每一步都必須精心策劃,這樣才能最短的時間內一統天下。

在歷史上,秦滅六國之戰中,韓國可謂首當其衝,成為山東六國之中,第一個被秦消滅的諸侯國。眾所周知,在戰國七雄中,韓國的實力最為弱小。但是,韓國的地理位置卻非常關鍵。對於韓國來說。疆域主要在今河南省一帶,北邊是趙國和燕國,東邊是齊國和魏國,西邊是秦國,南邊則是楚國。因此,非常明顯的是,攻佔韓國之後,接下來攻打任何一個諸侯國,都是比較方便。反之,如果放任韓國不管,那麼,秦軍的後勤補給就存在被韓國破壞的風險。從這一角度來看,秦王嬴政採納李斯的建議,確實是比較全面的考慮。

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後期,韓國遭到了秦國的多次打擊。比如秦始皇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在位期間就猛攻韓國,迫使韓國逐漸對秦國俯首稱臣。因此,在秦滅六國之戰前,日益衰弱的韓國,已經表示願意成為秦國的藩屬了。當然,秦始皇嬴政還是要徹底消滅韓國,這樣才能安心攻打其他諸侯國。

秦始皇十七年,韓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為徹底滅韓,派內史騰率兵再度對韓進攻,韓無力抵抗,內史騰指揮秦軍攻克韓都,俘虜韓王安,把所得韓地改建為潁川郡。這樣,韓成為當時六國最先被滅亡之國。值得注意的是,在秦滅韓之戰中,王翦、王賁、李信、蒙恬等秦國名將,都沒有登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韓國實在太弱小了,根本不需要王翦這樣的名將出發。

當然,對於王翦來說,已經在著手消滅趙國。雖然秦王嬴政採納了李斯的方案,不過,趙國並沒有被放在最後,而是在韓國滅亡之後,就成為下一個進攻目標了。公元前229年,韓國滅亡的第二年,秦滅趙之戰正式開始。

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國大舉出兵進攻趙國,王翦率領上郡等地的士卒,攻下井陘。楊端和統率河內郡的士卒,羌瘣也率軍攻打趙國,楊端和圍攻邯鄲城。趙軍則在大將軍李牧、副將司馬尚指揮下,繼續對秦軍作戰。秦軍雖經苦戰,但勝負未分。不管是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還是在《史記》等正史中,李牧都是秦滅趙的最大阻礙。雖然王翦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但是,他和李牧之間可謂棋逢對手,誰也無法擊敗對方。

在這個關鍵時刻,秦王嬴政和李斯等人都深感秦兵聞李牧之名而奪氣,既然在正面戰場無法取勝,遂改用反間計。花費重金收買趙國內奸趙王遷寵臣郭開,從而在趙王遷面前誣衊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趙王遷竟不加分析即輕率罷免了李牧、司馬尚,改任趙蔥、顏聚為趙軍統帥,並錯誤地將名將李牧殺害。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趙王遷由於中了秦之反間計,為秦滅趙鋪平了道路。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趙蔥、顏聚奮戰數月,最終被秦將王翦擊敗。趙蔥被殺,顏聚收拾殘兵退回邯鄲勒兵固守。趙國丞相郭開被秦收買,甘心為秦效勞,多次勸投降。趙公子嘉則堅決反對,主張戰鬥到底,率領宗族、賓客參加了趙國都城邯鄲的保衛戰。但趙王遷喪失鬥志,任由丞相郭開擺布,竟下令開城向秦軍投降。從這一角度來看,郭開自然可以稱之為秦滅趙的功臣了。

最後,秦國攻下邯鄲後,趙國滅亡,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是為代王。公元前222年,王翦之一王賁攻代,公子嘉自殺(或說被遷西戎),這意味著趙國殘餘勢力也被消滅了。由此,對於趙國來說,可以說是公元前228年滅亡的,也可以說是公元前222年才被徹底消滅。

對此,在筆者看來,在秦滅六國之戰的順序上,雖然秦王嬴政最終選擇了李斯的方案,也即先滅韓國。但是,實際上,王翦的意見也沒有被秦王嬴政忽視,在韓國滅亡之後,秦國就立即開始秦滅趙之戰了。因此,對於秦王嬴政來說,還有非常善於博採眾長的,沒有因為信任李斯,就對李斯的建議完全聽從。

在韓國、趙國之後,秦始皇嬴政又出兵消滅了魏國、楚國、燕國、齊國這四個諸侯國。其中,秦國主要是在消滅楚國的時候遇到了較大的阻礙,比如李信率領20萬大軍鎩羽而歸,迫使王翦再一次出發,率領60萬大軍才將楚國消滅。在山東六國滅亡之後,王翦這位名將選擇了急流勇退,也即沒有在秦朝時期繼續領兵徵戰。與此相對應的是,廷尉李斯則在秦朝建立後晉升為百官之首的丞相。不過,相對於功成身退的王翦,李斯最終沒有善終的結局,也即在秦始皇嬴政病逝後,遭到趙高的誣陷,最終被秦二世胡亥腰斬。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大秦賦秦滅六國 先滅韓還是先滅趙 王翦對還是李斯對
    熱播電視劇《大秦賦》秦王嬴政終於要準備滅六國一統天下了,嬴政召開軍事會議與眾臣討論。秦國要東出就繞不開三晉韓魏趙,到底是先出兵攻打哪一個,眾臣各說一詞,其中李斯認為先弱後強,先出兵滅了最弱的韓國,然後再攻打魏趙,而王翦認為先滅了最強大的趙國,如此韓魏就能輕而易舉地攻下。
  • 大秦賦:先滅韓還是先滅趙?兩方諫言爭持不下,嬴政做出明智選擇
    《大秦賦》中,嫪毐的叛亂平息以後,嬴政也親政了,他早就迫不及待的想統一六國了,奈何之前趙姬和呂不韋把持著朝政,與他意見相左,耽誤了好多時間,嬴政親政後,就把這件事提上了日程。王翦認為,第一步應該先取趙國,因為趙國是六國中最強的一國,滅了趙國猶如斷其他五國之臂膀,而且,秦國與趙國有不共戴天之仇,秦國出兵就師出有名。李斯認為,第一步應該先滅弱小的韓國,滅六國猶如食其肉、啖其血、敲其骨、吸其髓,這個的思路就是由淺入深的,只有先食肉,才能更好的敲其骨,吸其髓。
  • 《大秦賦》之王翦:戰功不輸白起,最終是什麼結局?
    古裝歷史劇《大秦賦》改編自小說《大秦帝國》,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正在熱播中。該劇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的故事。
  • 《大秦賦》王翦能幫嬴政統一六國,白起和他相比,到底差在哪裡?
    王翦滅了趙國王翦在滅趙國的時候,他最大的對手就是李牧。本來趙國在被滅之前,李牧帶領著將領打敗過秦軍。到了王翦來滅趙的時候,他就選擇了不和李牧死磕。因為死磕對誰都不利。鹿死誰手也不好說。最終王翦也是選擇用的反間計,以最小的代價換取趙國的滅亡!這個反間計就是收買趙國的大臣,讓他們說李牧的壞話。最後,是一個叫郭開的臣子,說服了趙王。趙王秘密的把李牧給殺了。殺了李牧就等於是自毀長城,劉牧不在了,王翦的秦軍到了邯鄲,就把趙國給滅了。
  • 大秦賦:秦二度滅趙未果,卻因倡後這一戰術調整,致使趙國滅亡
    01.秦王一度滅趙,遇李牧敗電視劇《大秦賦》已播放至第59集。在最新劇集中,講到了秦王嬴政表面上與趙王偃達成秦趙聯盟之盟約,暗地裡,卻派桓齮、王翦攻打趙國邊境,致使趙國接連失地,邯鄲兵臨城下。而正在帶兵攻打燕國的趙將龐煖,在聽到秦軍已攻至邯鄲的消息後,本欲提振士氣,一舉拿下燕國,卻因倡後一句話,結果把自己的老命給送上了。原來,趙王偃正與倡後在行宮尋歡作樂,侍從報邯鄲告急的消息後,倡後直接叫侍從下旨,召龐煖撤軍回國救趙。沒想到,在半途,被預先埋伏的秦軍劫殺。
  • 《大秦賦》別小看這一晃而過的鏡頭,尤勇把王翦演得真好
    等了47集,觀眾終於等到主角嬴政出手了相信不少還在追《大秦賦》的觀眾最大的動力就是看嬴政怎麼收拾嫪毐吧,終於終於到47級了,嫪毐被車裂了。可觀眾卻好像沒有看的爽最大的問題在於嬴政出手實在算不上高明《大秦賦》的劇情經過了改編,嫪毐一步一步叛亂變成了嬴政和李斯的計謀。可明明是自己的計謀,到了嫪毐完全亂了套,完全是靠運氣取勝。
  • 《大秦賦》王翦的身世之謎
    在電視劇《大秦賦》裡有這樣一段場景,公元前224年,王翦即將帶著60萬秦軍出徵楚國,秦王嬴政親自送行。到了城門口,王翦敏銳地發現嬴政一個反常行為。以往出徵送行,秦王都是送到城門口即止,這一次卻一反常態,非要送到離城很遠的灞上。一路上嬴政的話不多,但說的每句話都讓王翦背後發涼。經過一番思索,王翦終於明白嬴政一系列反常背後的目的了。
  • 誅嫪毐、滅呂相……看看《大秦賦》嬴政的治國手段
    《大秦賦》在央視8套播出後,再一次掀起了歷史熱。2009年播出的《大秦帝國》系列講述了戰國時代的秦國經商鞅變法後重視農業,抑制商業,發展民生,改革兵制,最後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帝國,從而一統天下,以及鼎盛的秦朝如何逐步走向滅亡的過程。是一部以整個秦國為主要素材來展現故事情節的歷史劇。
  • 《大秦賦》:呂不韋想誅殺嫪毐,卻被嬴政阻止,原因並不簡單!
    在《大秦賦》中,嫪毐正式叛亂之前,呂不韋就想著誅殺這個控制因素了。呂不韋入宮向趙姬奏請誅殺嫪毐,趙姬說出自己與嫪毐生子之事,並以性命保護嫪毐。呂不韋又找嬴政商議誅殺嫪毐,嬴政不允。呂不韋讓樊於期率精甲將嫪毐押進相府,蒙毅看到後急匆匆向嬴政稟報,嬴政一面趕往相府,一面派人通知趙姬。
  • 《大秦賦》王翦歷史原型活了多少歲 秦朝王翦是怎麼死的
    秦國名將王翦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而且後世還尊王翦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從而肯定了王翦在歷史上的功績,《大秦賦》裡秦王能統一六國,王翦可謂是功不可沒,如果沒有他,秦國很難攻下趙國,只有王翦還能與趙國名將李牧一較高下,從劇情來看,王翦年紀很大,他的歷史原型活了多少歲?
  • 嬴政:天子之怒!邯鄲,我要你血流成河!
    一聲低沉的「走」,車攆緩緩行去,身後那莊重而殘破的城前,一個新填好的巨坑中,一隻手露出土面……  剛好《大秦賦》要播統一戰爭了,之前我們見識了帶路黨滅韓(詳細見置頂文章),今天就輪到這第二個被滅的趙國了。
  • 秦滅六國第一步,先滅韓先滅趙?李斯與韓非不同,秦王如何選?
    秦王們一代接著一代,全力以赴將秦國做大做強,直到嬴政繼位之時,統一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但是這統一之戰從先滅哪一國開始呢?事實上在嬴政之前,「東出」便是秦國歷代先王的絕對政治信仰。秦王又是如何選的呢?延尉李斯與韓國宗室韓非本是師兄弟此時的李斯已經官升延尉之職,延尉是負責司法的最高官員,有著實質的政治地位。李斯曾經給秦嬴政提過意見,批評秦王及秦王的下屬驅逐客卿的想法與做法。
  • 大秦賦:呂不韋自盡,使嬴政犯下大錯,衝動是魔鬼
    《大秦賦》中嬴政和呂不韋的感情,是一段非常真摯的君臣之情,呂不韋為了幫嬴政鋪平道路做了很多事,他對嬴政可謂從無二心,可是他們的政見卻不同,呂不韋又捨不得放手權力,還跟嫪毐的事脫不開關係,慢慢的,他們君臣的矛盾便爆發了。
  • 《大秦賦》之李信:深受秦始皇信任,參與秦滅六國之戰!
    在《大秦賦》中,嬴政就是自帶主角光環,他的感情線也很明朗。在他的身邊出現了三位佳人,他一見鍾情的羋華,還有對他一見鍾情的齊國公主,另外一位就是陪著他一起長大的冬兒姐姐。這三個女子,前兩個已經成為了嬴政的夫人。在冬兒去世之前,嬴政知道冬兒對他的心意,冬兒也明白嬴政的心中有她,但是,她卻求請求太后,將自己嫁給李信。
  • 《大秦賦》嬴政愛上羋華,回顧過往版本,原來他還有好幾位真愛
    嬴政因為喜歡來自鄭國的扶蘇之母,才給孩子取名扶蘇。 一種說法是楚王室女。這是根據當時秦國「楚系」為大,嬴異人上位依仗的便是華陽夫人。為了穩固地位,華陽夫人為嬴政擇妻,也就在情理之中。 正在熱播的《大秦賦》,採取的是後一種說法——嬴政對楚女羋華一見鍾情,即使知道她是華陽夫人的棋子,還是按捺不住心中愛火,與她走到了一起。
  • 《大秦賦》之昌平君:平定嫪毐之亂,卻最終背叛秦始皇!
    在《大秦賦》中,嫪毐叛亂的戲份受到了觀眾的關注,並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在這場叛亂中,嫪毐指揮叛軍撞開相府大門,呂不韋率眾殺出,雙方激戰。嬴政在雍城舉行加冠大禮,王翦在叛軍經過的路上設伏。嫪毐退守章臺,鹹陽百姓、相府門客、嬴姓宗親等眾人合力在章臺宮剿殺嫪毐叛軍,嫪毐逃出鹹陽。
  • 《大秦賦》之昌平君:平定嫪毐之亂,卻最終背叛秦始皇
    在《大秦賦》中,嫪毐叛亂的戲份受到了觀眾的關注,並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在這場叛亂中,嫪毐指揮叛軍撞開相府大門,呂不韋率眾殺出,雙方激戰。
  • 嫪毐之亂彰顯嬴政低能,《大秦賦東出》應更名《大情賦姬出》
    東出和天下,王權先搞定按照之前公布的方式,78集的《大秦賦》被分成了上下兩部,上部為《大秦賦之東出》40集,下部為《大秦賦之天下》38集,這個劃分的標準是什麼呢不得而知,前40集講的難道是嬴政無所事事看熱鬧的十年,後38集講的是殺嫪毐摔兄弟驅相邦穩宗室集王權的過程?難道是因為劇集太長了,所以非得搞個上下部來娛樂觀眾?
  • 《大秦賦》以為看的是嬴政橫掃六國,結果演的大情婦之嫪毐傳
    開始以為我看的是大秦賦,嬴政橫掃六國一統江山。結果演的是大情婦之嫪毐傳,趙太后與粗人後宮雜事。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難以評價,甚至是蓋棺都難定論的帝王。臺詞雷飛照嫪毐這一個在秦始皇這一生中並不算什麼特別值得大書特書卻如此細緻的描述的情況下,那後面誅呂不韋,接見韓非滅韓,滅趙,荊軻刺秦,滅燕,乃至掃滅六國,更不要說滅完六國還要徵百越,立郡縣制,統一文字,度量,後面還有修長城呢,戍邊,修皇陵,「焚書坑儒」,乃至秦始皇怎麼死的。
  • 《大秦賦》中的王翦,不僅用兵如神,而且是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這就是在最近大火的歷史劇《大秦賦》當中瘋狂圈粉的一代名將王翦將軍。王翦何許人也王翦此人,生卒年不詳,在他一戰成名之前,在史料上也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後世史學家們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推演,他很可能是周靈王太子晉之後,是太子晉的第十八世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