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萬盛經開區位於重慶南部,轄區面積約566平方公裡,總人口約30萬,分別於2009年和2017年被納入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和首批重點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試點。近年來,全區以「工業強區、全域旅遊、全民健身」為抓手,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狠抓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實施生態修復、持續改善社會民生,逐步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的「新路子」,讓昔日的煤都實現了華麗蝶變。
一、堅持雙管齊下,實現升級發展推轉型的「量質轉換」
一是堅持文化傳承,重塑傳統產業,增強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把地方文化基因與產業塑造相結合,依託「抗戰煤都」文化,創建全市唯一的煤電化園區。厚植百餘年「玻璃文化」,打造西南「玻璃城」,2019年全區玻璃產業產值達42.9億元。延續「原鎂冶煉」歷史,成為國家級鎂鋁合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2019年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達205.3億元,同比增長11%,其中,高新技術產值佔工業總產值比值達34.4%。
二是堅持創新驅動,摸索新型模式,激發轉型發展的綜合活力。創新招商引資模式,實施專業招商、精準招商、以商招商,推進同類企業及下遊企業規模化發展。創新園區發展模式,圍繞平臺經濟、總部經濟、名企示範,打造「園中園」載體,加快產業集聚。創新體育+旅遊融合模式,將「高山峽谷+極限運動」「鄉村原野+休閒運動」「名人賽事+競技運動」等深度融合,獲批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區、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成功舉辦「全球活力城市」中國方案研討會。2019年來區遊客和旅遊總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3.7%和26.9%。
萬盛智能終端產業園
二、堅持生態優先,構建更可持續促轉型的「綠色屏障」
一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秉承「生態優先、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原則,修復山水田林湖草3.5萬畝,造林育林24.8萬畝,建成各類公園44個,全區森林覆蓋率達55.3%,2019年,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居重慶主城都市區第三。榮獲國家衛生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初步實現了「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見花」的山水園林城市目標。
二是堅持「治理—修復—再生產」發展路徑。注重產業、生態、民生的協同發展,將異地安置、生態修復、土地復墾、產業培育相結合,大力發展與全區自然環境相適應的綠色經濟產業,深挖資源特色,實現「一村一品」,推動「農村變景區」,持續釋放綠色發展紅利。2019年接待鄉村遊遊客70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38.5億元,旅遊收入佔農民純收入24.4%,被評為國家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關壩鎮涼風村獲得全國精準扶貧典範獎,綠水青山已成為當地群眾的增收寶地。
國家溼地公園:萬盛青山湖水庫
三、堅持以民為本,集聚眾志成城謀轉型的「基層合力」
一是堅持民生優先全力而為,紮實推進各項民生實事。不斷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務,每年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均超過50%。實現轄區文化館、科技館、規劃展覽館、博物館、體育館、電影院、田徑運動場等「五館一院一場」免費開放,公共區域免費WiFi實現全覆蓋。創新採用共建共享治理模式,推動採煤沉陷區、工礦棚戶區、城市棚戶區「三區」改造,解決了近5萬人的住房安全問題。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其中安全感指數一直處於全市前列,近3年中有2年位居全市第一。
二是堅持幸福生活是幹出來的,努力推動全民共同富裕。以穩就業、促創業為重點,既扶貧,更扶志,引導和幫助群眾用雙手創造幸福。每年設立創業基金3000萬元,主動開展「供需」對接,組織定向培訓、舉辦專場招聘,創建為重慶首批創業型城市。2019年全區萬人市場主體擁有量近700家,城鎮登記失業率降至3.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別增長7.5%、8.9%。加大對弱勢群眾的關心關注,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社會保障水平始終處於全市前列,創建成為全國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示範區和全國無障礙環境示範區。
萬盛工礦棚戶區集中遷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