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10月25日訊(記者 葉竹 實習生 陳力 )一個三歲的小朋友,會做什麼?看動畫片,做親子遊戲,還是對世界好奇的他們開始有了不停的疑惑?3歲的高高跟著爸爸羅新華,從湖南株洲騎行到了江蘇南京,一路上成為了人們眼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他還讀不了萬卷書,我就先帶他行萬裡路吧。」這是羅新華帶著三歲半兒子,踏上這趟萬裡騎行之路的初衷。10月25日上午9點,三湘都市報記者聯繫到羅新華時,他正在等待高高從睡夢中醒來,早已把衣服準備好的他和記者開始講述這一段奇妙的旅途。
準備騎行——疑問
帶著家人的「不相信」踏上旅程
10月2日,羅新華帶著兒子高高從株洲出發,踏上這段父子騎行的徵途。今年45歲的羅新華,2018年的時候曾從成都騎行到拉薩,寶寶的來臨讓常年騎行的羅新華心底開始萌生帶上孩子一同騎行的念頭。
以海南三亞為目的地,這趟準備帶兒騎行的旅途了不輕鬆。出發之前,羅新華開始長達40多天的籌備,其中一個重要項目就是為了加強身體素質開始了體能訓練。「當我們有了一個確切的想法後,要做的就是讓心靜下來,讓身體動起來。」羅新華在朋友圈說道。為了讓兒子提前適應外出騎行過程,他每天帶高高外出騎行一兩個小時,有次還特意從株洲騎行到了長沙,那是高高第一次離開媽媽。
過程還算順利,羅新華更加堅定了要帶著高高親眼共睹祖國大好河山的計劃。然而,平時沒有長時間獨自照顧孩子的經驗,羅新華如何一邊騎行一邊帶著高高到達海南三亞?當他把要帶著兒子一路騎行萬裡的計劃告訴了家人時,家人們都紛紛表示「不是很看好」。
「家人覺得我會堅持不下來,心中都對此打了個大大的問號。」其實,羅新華自己也深知,這一趟騎行和他以往的經歷都不一樣,這是他和孩子的共同的成長之旅。
記錄騎行——成長
孩子成為騎行中最得力「助手」
帶著家人的擔憂,他們還是說走就走了。出發的第一天,剛抵達長沙的羅新華和高高來不及高興,就發現後面小拖車的車胎破了。修補輪胎時,高高拿出來了比他個頭矮不了多少的打氣筒,要給爸爸幫忙。
羅新華告訴三湘都市報記者,這一路高高成長得特別快。「每次遇到陡一點的坡都會主動要求把他放下來,幫我一起推車。入住酒店時,和我一起辦理入住手續......」和在家裡被寵著不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高高已經變成羅新華最得力的「助手」。
在羅新華分享給三湘都市報記者的視頻和圖片裡,他的「萬裡馬」--自行車上掛著一條橫幅,上面除了「帶崽萬裡行」一行大字,還寫有「禁毒萬裡行」。羅新華說,「從小就敬佩緝毒警察,想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為禁毒工作做一點點公益宣傳。」
「孩子現在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我每天都會讓他早睡,睡到自然醒再收拾好出發。下大雨時,我們就停下行程,去當地遊玩。平時騎行三四個小時都會停下休息,看看路邊的風景。」和記者才聊完,羅新華就得忙著照顧醒來的高高了。
從酒店辦理完離店手續,自行車帶著小拖車,馬上又要穿梭在馬路上了。下一段嶄新的旅程,正等待著羅新華和高高去完成。
提醒:
鼓勵運動,卻害怕孩子受傷?家長們該怎麼做
近年來,帶著孩子參與長途騎行、旱冰、攀巖等戶外運動,很受家長們歡迎,孩子們也樂此不疲。然而,害怕孩子在運動過程中受傷,成為了部分家長對某些「極限運動」抱有遲疑態度的緣由。
對於兒童能否參與「極限運動」,家長們又該如何把握好量和度?有教育專家表示,如果醫學證實對孩子沒有危害的情況下,兒童活動的選擇問題其實應該由孩子自己決定,成年人應該尊重孩子,讓孩子成為活動和遊戲的主人。「父母要做的不是以危險為理由阻止孩子玩耍,而是要在玩耍過程中幫助孩子避開危險因素,同時要教給孩子規避危險的方法和訣竅。」
一位名叫「京一不二」的知乎網友則在「如何看待極限運動受眾低齡化趨勢?」的問題下這樣回答:「有專業資質的機構組織青少年參與極限運動,只能說有利無弊。給予正確引導、在安全的環境下讓參與者可以試錯才是對青少年最大的保護。一刀切反而會讓他們無處學習,好奇心驅使自己瞎摸索最危險。」
由於近期天氣好轉,家長帶領小朋友外出運動,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兒科薛亦男主任介紹,「幼童因運動造成的摔傷、扭傷、拉傷,一個月有四五例。」建議家長運動過程期間做好孩子的護理:挑選適於運動的服飾,運動前熱身10到15分鐘;控制好運動的時長以及強度,幼童的骨骼正處於發育階段,膝蓋以及腳後跟容易磨損;運動前後需要大量的補充水分,運動過程中,以防出汗過多,導致幼童感冒;在攀爬等一些危險運動時,做好防護措施。
【來源:三湘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