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許多人印象裡的民國,是一個渣男渣女扎堆的時代。渣男如徐志摩,飽讀詩書戴著框架眼鏡;又如胡蘭成,才華橫溢天性浪蕩。不過有這樣一位作家,他一生只愛一個女子,這名女子去世後,他守著她的遺體不願下葬,只因她說過「害怕一個人」。這位作家我們很熟悉,他就是巴金,而巴金留戀的這名女子,是他的一生所愛蕭珊。
1. 人民作家巴金
1904年,巴金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年少的巴金受新思想的影響,內心極度渴望自由,因此在他16歲的時候就進入成都外國語學校學習,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擺脫家庭的控制。
鳥兒在籠子裡想飛,巴金的刻苦學習終於等來了回報。1927年,巴金前往法國巴黎留學,在留學期間接觸了大量的西方文學,為他日後的文學創作鋪平了道路。次年,巴金回到上海,從事文學創作。1936年,結合自己多年的經歷,巴金創作出了《家》,控訴了封建家庭的迂腐和黑暗,表達了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
2. 書迷與男作家
就在巴金髮表《家》的童年,一個名叫蕭珊的女孩來到上海某中學讀書。當時的巴金已經是著名作家,許多愛好文學的青年給巴金寫信,有求教問題的,也有表達愛慕之情的。19歲的蕭珊一次偶然機會拜讀了巴金的《家》,對這本書的作者有了好奇和期待。於是她給巴金取信,還在信裡附上自己的一張照片,並且在信封背面寫道:給我敬愛的先生留個紀念。
巴金被蕭珊的熱忱所打動,兩人開始書信往來。隨著感情的不斷升溫,蕭珊在一封信中寫道:我們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麼就不能面談呢!按照現在的說法,有點網絡奔現的意思。
3. 當夢想照進現實
1936年8月,書信往來半年之久的巴金和蕭珊終於見面了。一向不善言辭的巴金在這個主動活潑的女學生的引導下打開了話匣子,兩人相談甚歡。蕭珊向巴金表達了自己的心意,但巴金考慮到兩人相差13歲的年齡以及自己的出生,委婉拒絕了蕭珊的追求。儘管如此,在此後的兩年裡,兩人始終保持著書信的來往。
1938年的一天,蕭珊突然找到巴金,她眼睛裡含著熱淚,說家裡給她定親了,她想離家出走。巴金顯得有些手足無措,他告訴蕭珊,這件事由她自己來決定。蕭珊突然覺得憤恨,她頭也不回地向遠處跑去。巴金意識到事情嚴重,終於說出了內心想法:「你現在還小,等你以後成熟了,再想嫁給我這個老頭也不遲。」
聽到巴金的肺腑之言,蕭珊深受鼓舞,兩人開始了長達8年的戀愛。這8年間,由於時局的動蕩,蕭珊跟著巴金吃了許多苦,但是她無怨無悔,她知道陪伴就是最長情的告白。1944年,兩人終於修成正果,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4. 相守相愛,說不出再見
婚姻是柴米油鹽,是相守相愛。兩人婚後的日子平靜卻充滿愛意。他們從未吵過一次架,紅過一次臉。建國後巴金因為工作原因經常出國訪問,蕭珊不讓巴金分心,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膝下的一對兒女在蕭珊的照顧下顯得非常懂事。回到家中的巴金看到這其樂融融的場景,感動得幾欲落淚。
然而生活不單單只有美好。在那個特殊時期,巴金也受到了牽連,遭到了非人的待遇。蕭珊根正苗紅,本可以撇清關係,然而她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始終陪在丈夫身邊,為此承受了太多的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晚年的巴金想到此處,總自責是自己害了妻子。
在長期的精神壓迫下,蕭珊的身體狀態每況愈下,於1972年被查出患有腸癌。為了不讓巴金擔心,蕭珊隱瞞了自己的病情,忍著疼痛安慰巴金,陪伴巴金。
如果一直能像這樣陪著他該有多好?可惜現實是殘酷的。1972年,蕭珊頂著巨大的痛苦被推入手術室,她緊緊握著巴金的手:恐怕我們再也見不到了。兩人四目相對,有千言萬語卻開不了口。
8月13日,蕭珊永遠離開了人世。聽聞妻子死訊的巴金幾乎癱倒在地,短短幾天的時間像老了十歲。拿到妻子骨灰後,巴金把它放在自己床前,一放就是33年。有人勸他把骨灰安葬,他喃喃地說:「感到她仍然和我在一起。」
參考文獻:《懷念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