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草鴞

2021-02-08 觀觀雎鳩

一.

今天,成都鳥友發現一隻疑似撞擊玻璃幕牆而死的短耳鴞。 提到貓頭鷹,我突然想到大約一年前的冬季,成都也是冷冷清清的!我和叫獸曾「救助」過一隻未成年的草鴞。希望我們當時的義舉,沒有造成惡果。


17年春,和朋友們一起救助的短耳鴞 


二.

某單位因工作原因,誤捕了兩隻草鴞,讓我們去看看怎麼處理。我們做了兩手準備,如果鳥的狀態好,就放了,如果狀態差,則轉到當地動物園等有救助能力的機構。

到現場,發現是一隻成年雌鳥和一隻幼鳥(當時並不知道是幼鳥)。雌鳥翅膀受傷,但並不嚴重,有人靠近則表現兇悍,而幼鳥則一臉懵逼,除了偶爾發出幾聲沙啞的「吼聲」,便沒多少動作。據工作人員說,發現時,雌鳥已經無法逃脫,而幼鳥則乖乖蹲在旁邊。

因為一些特別奇怪的原因,我們最終帶走了幼鳥,離開救助地的路上,我本準備聯繫某合法的有救助能力的機構,但仔細檢查後,發現幼鳥狀態良好,雖然給買了肉沒吃。我們當時覺得,送到救助機構,可能它這輩子也就在裡面了,於是決定放歸荒野。


三.

1月4日,我和叫獸帶著草鴞來到成都平原向山區過度的地帶,找了個有適宜草鴞生存的地方放歸。小傢伙蹦出紙箱後,並沒有飛,而是邁著鴨步往林子最黑暗的地方慢慢走。我當時想,是不是有內傷,飛不起來。那時,想把它抓回來也已經不可能了,只能看著他慢慢躲進密林裡。

後來查閱了一些資料才發現,這樣大的小傢伙已經基本接近成年了,基本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從放生時它的狀態看,我想,也許還差那麼一點,就差母親最後傳授點生存技能,他就能徹底完全獨立。而我最擔心的是,它不是不能獨立,而是真的有內傷,無法獨自生活,我們這一放,估計也得掛。

所以,後來我想再遇到這樣的事,必須得充分考慮各種情況,再決定該如何救助。當然,我更希望的是不再遇到這樣的事,希望野鳥都能自由生活。

成年的那隻沒能從發現地救下,也不知命運將若何,甚是惋惜!救助地附近連續幾年都發現草鴞,希望還有活下來的,且不要再被抓住。


四.

草鴞(Tyto longimembris),又名東方草鴞,屬於鴞形目草鴞科,我國分布有兩個亞種,T.l.chinensis和T.I.pithecops。草鶚在我國主要分布於西南、華南及臺灣(pithecops)。以往在長江以北,其分布與繁殖的報告極少。至於大蜀國境內,近年在南充、都江堰、羅江、廣漢和邛崍等地都有發現。都江堰和南充的繁殖記錄已有正式期刊發表。


這次救助的正主——草鴞


實際上,除了都江堰和南充,其他地方發現草鴞時,都經歷同樣的場景。即村民聽到草地裡鬼鬼祟祟的聲音,或者割草割到,或者草地裡瞎逛不小心一腳踢到什麼東西,結果發現一窩毛沒長齊的「猴面鷹」。覺得太可憐了,或者怎麼滴,就把別個一窩端回家。然後事主不知道怎麼處理,或心理害怕等原因,最終貓頭鷹被救助,然後媒體報導後公告天下。最終,我們看到,報導的草鴞基本都是幼鳥或雛鳥,這說明它們在川內繁殖,分布範圍寬廣。然而至今成鳥極少見,可以說,至今在川內的野外看到成年草鴞的觀鳥者並不多,足見其活動之隱蔽。


五.

每一次成都平原的田間調查,我都會找老鄉瞎扯,其中一條就是問老鄉關於平原上是否有貓頭鷹。有些年紀大的老鄉見過,而且有見過大傢伙,按描述,估計是林鴞、雕鴞之類的大傢伙。但本著對老鄉「大小」概念的不完全信任,我猜長耳鴞和短耳鴞的可能性更大。

如今,我們在平原及周邊丘陵還能偶爾看到的貓頭鷹,還有如長耳鴞、短耳鴞、東方角鴞、草鴞、斑頭鵂鶹和領鵂鶹等。



版權說明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轉載,註明來源,請勿刪改;

謝絕商用。




觀花、觀鳥、觀自然,就來橫斷山脈。不定期推出各種遊山玩水、沾花惹鳥信息。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贛縣區林業局幹部救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草鴞(猴面鷹)
    經鑑定,這隻「怪鳥」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草鴞(俗名:猴面鷹)。工作人員對該村民主動救助野生動物的行為進行了讚賞,並仔細檢查,草鴞無明顯外傷且精神狀態良好,隨後便將這隻草鴞放歸大自然。 草鴞是草鴞科草鴞屬動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草鴞分布於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美屬薩摩亞、安道爾、安哥拉、安圭拉等地。
  • 被稱作猴面鷹的小型猛禽-草鴞
    草鴞 為草鴞科草鴞屬的鳥類,主要分布在亞洲大部分地區、紐幾內亞部分地區、澳大利亞部分地區
  • 每日一鳥(223期)——草鴞
    喜歡我的文章和作品請點擊上面的「山西江瑞德」加關注草鴞:鴞形目 >草鴞科 &
  •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草鴞在南通放飛
    一路精心護送,傷愈後的草鴞是大家手心裡的寶昨日下午,一支由4輛汽車組成的車隊,魚貫從軍山景區大門前駛出,向如東方向駛去。幾十號人護送的「貴賓」,是一位特殊的「嘉賓」、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草鴞。「草鴞是中型猛禽。它往往棲息於山麓草灌叢中,經常活動於茂密的草原、沼澤地、蘆葦蕩,喜歡隱藏在地面上的高草中。
  • 吉州區村民發現猴面鷹 民警及時救助並放歸自然(圖)
    被救助的猴面鷹幼鳥(圖片來自網絡)  大江網/吉安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曾慶揚報導:近日,吉州區興橋鎮江邊村委會一村民在山上發現一隻臉部像猴的怪鳥,在興橋鎮派出所民警的幫助下,這隻怪鳥被送到野生動物保護站得到了及時的救助。
  • 野生猴面鷹幼鳥現身在建工地 人工救助後「引回」親爹媽
    原標題:野生猴面鷹幼鳥現身在建工地 人工救助後「引回」親爹媽 11月9日中午,成都雙流區農業農村局接到熱心市民來電,黃水鎮一在建工地發現2隻野生「怪鳥」,請求實施救護。
  • 蘭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大廳試運行
    &nbsp&nbsp&nbsp&nbsp中國甘肅網6月22日訊據蘭州晨報報導(通訊員 郭俊佑 記者 玄絲雨)記者從蘭州市民政局獲悉,6月15日,蘭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大廳試運行,大廳設立3個救助業務受理窗口和一個安檢門,將過去分散的救助職能進行有效整合,實現「
  • 上虞區救助中心三步走,打造救助閉環
    在流浪人員救助中,常規的工作閉環,以流浪人員被順利護送回家作為救助成功的標準。卻往往忽略了流浪乞討人員真正離家的原因,和返鄉後重歸正常生活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解決流浪人員實際困難,才能避免該類人員重複流浪情況的產生。針對這一情況,上虞區救助中心以三步走的模式,打造救助閉環。
  • 丹東市救助管理站冬季救助正在行動
    丹東市救助管理站在部署開展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後,就馬上行動。11月30日早晨,儘管陽光特別的明媚,但天氣依然的特別的寒冷,救助站的工作人員早早的開始了一天的巡街工作。(救助人員集中在站裡就餐)這次救助活動,兩個小組共救助5人,效果非常明顯。每一次的巡街宣傳,都會增強群眾對救助工作及政策的了解,同時引導大家在發現需要救助人員時都有一顆慈愛之心,不怕麻煩,幫助撥打電話。你的一個小小的舉動,都可以挽回一條生命。
  • 山東樂陵:「1+N」服務型大救助體系讓救助更精準
    新任村級民生民政協理員王英了解情況後,立即把實際困難反饋到「德救助」平臺。「按照傳統的救助模式,我們幫助盧志新家庭及時辦理了低保、醫療臨時救助等多項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了他們的基本生活,但現實情況擺在眼前: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並不強。」樂陵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恩和坦言:「這也迫使我們必須創新思路,探索更為精準、多元的大救助模式。」
  • 失聯的救助款
    「劉大哥,你之前反映的災害應急救助款收到了嗎?」「收到了,你們走後不到3天就收到了。」近日,浙江省江山市委巡察組成員來到村民劉某家中,回訪了解救助款發放情況,劉某向工作人員表示感謝。「失聯」一年的救助款,三天就收到,得益於巡察組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