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成都鳥友發現一隻疑似撞擊玻璃幕牆而死的短耳鴞。 提到貓頭鷹,我突然想到大約一年前的冬季,成都也是冷冷清清的!我和叫獸曾「救助」過一隻未成年的草鴞。希望我們當時的義舉,沒有造成惡果。
17年春,和朋友們一起救助的短耳鴞
二.
某單位因工作原因,誤捕了兩隻草鴞,讓我們去看看怎麼處理。我們做了兩手準備,如果鳥的狀態好,就放了,如果狀態差,則轉到當地動物園等有救助能力的機構。
到現場,發現是一隻成年雌鳥和一隻幼鳥(當時並不知道是幼鳥)。雌鳥翅膀受傷,但並不嚴重,有人靠近則表現兇悍,而幼鳥則一臉懵逼,除了偶爾發出幾聲沙啞的「吼聲」,便沒多少動作。據工作人員說,發現時,雌鳥已經無法逃脫,而幼鳥則乖乖蹲在旁邊。
因為一些特別奇怪的原因,我們最終帶走了幼鳥,離開救助地的路上,我本準備聯繫某合法的有救助能力的機構,但仔細檢查後,發現幼鳥狀態良好,雖然給買了肉沒吃。我們當時覺得,送到救助機構,可能它這輩子也就在裡面了,於是決定放歸荒野。
三.
1月4日,我和叫獸帶著草鴞來到成都平原向山區過度的地帶,找了個有適宜草鴞生存的地方放歸。小傢伙蹦出紙箱後,並沒有飛,而是邁著鴨步往林子最黑暗的地方慢慢走。我當時想,是不是有內傷,飛不起來。那時,想把它抓回來也已經不可能了,只能看著他慢慢躲進密林裡。
後來查閱了一些資料才發現,這樣大的小傢伙已經基本接近成年了,基本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從放生時它的狀態看,我想,也許還差那麼一點,就差母親最後傳授點生存技能,他就能徹底完全獨立。而我最擔心的是,它不是不能獨立,而是真的有內傷,無法獨自生活,我們這一放,估計也得掛。
所以,後來我想再遇到這樣的事,必須得充分考慮各種情況,再決定該如何救助。當然,我更希望的是不再遇到這樣的事,希望野鳥都能自由生活。
成年的那隻沒能從發現地救下,也不知命運將若何,甚是惋惜!救助地附近連續幾年都發現草鴞,希望還有活下來的,且不要再被抓住。
四.
草鴞(Tyto longimembris),又名東方草鴞,屬於鴞形目草鴞科,我國分布有兩個亞種,T.l.chinensis和T.I.pithecops。草鶚在我國主要分布於西南、華南及臺灣(pithecops)。以往在長江以北,其分布與繁殖的報告極少。至於大蜀國境內,近年在南充、都江堰、羅江、廣漢和邛崍等地都有發現。都江堰和南充的繁殖記錄已有正式期刊發表。
這次救助的正主——草鴞
實際上,除了都江堰和南充,其他地方發現草鴞時,都經歷同樣的場景。即村民聽到草地裡鬼鬼祟祟的聲音,或者割草割到,或者草地裡瞎逛不小心一腳踢到什麼東西,結果發現一窩毛沒長齊的「猴面鷹」。覺得太可憐了,或者怎麼滴,就把別個一窩端回家。然後事主不知道怎麼處理,或心理害怕等原因,最終貓頭鷹被救助,然後媒體報導後公告天下。最終,我們看到,報導的草鴞基本都是幼鳥或雛鳥,這說明它們在川內繁殖,分布範圍寬廣。然而至今成鳥極少見,可以說,至今在川內的野外看到成年草鴞的觀鳥者並不多,足見其活動之隱蔽。
五.
每一次成都平原的田間調查,我都會找老鄉瞎扯,其中一條就是問老鄉關於平原上是否有貓頭鷹。有些年紀大的老鄉見過,而且有見過大傢伙,按描述,估計是林鴞、雕鴞之類的大傢伙。但本著對老鄉「大小」概念的不完全信任,我猜長耳鴞和短耳鴞的可能性更大。
如今,我們在平原及周邊丘陵還能偶爾看到的貓頭鷹,還有如長耳鴞、短耳鴞、東方角鴞、草鴞、斑頭鵂鶹和領鵂鶹等。
版權說明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轉載,註明來源,請勿刪改;
謝絕商用。
觀花、觀鳥、觀自然,就來橫斷山脈。不定期推出各種遊山玩水、沾花惹鳥信息。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