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近期對美國伺服器公司的收購計劃遭受挫折。有評論指,此次華為在美國遭拒,顯然是被潛規則了。歐洲國家也對中國海外投資關注,有歐盟專員呼籲建立海外投資審查制度。而數據則顯示,中資企業跨境併購失敗率達到11%。面對重重壁壘,「華為事件」對中國企業有甚麼啟示。一起看我們記者在美國、歐洲和中國三地的走訪,帶來的多方位分析。
在撤回對美國3Leaf公司收購後,華為美國公司董事長胡厚崑3月25日,對外發表公開信,主動邀請美國政府相關部門對華為公司背景進行調查,希望澄清外界對其種種政治背景的「誤解」。這可以說是華為走出海外,尤其是近十年在美國市場屢屢受挫以來,首次正面且公開澄清市場對其種種「政治背景」這個誤解進行解釋。
於1987年在退伍軍人任正非以2500美元創建的中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短短的24年,就迅速成長為僅次於瑞士艾利克遜的世界第二大通訊電器生產商。去年營業額高達220億美元,並在歐洲,非洲與中東地區都籤有巨額資金的合作合約。
然而,迅猛發展勢不可擋的華為,在美國市場卻是很難有立足之地。早在2008年,就在收購美國綜合廠商3M,部分收購摩託羅拉資產問題上敗陣,近期希望向美國電訊公司SprintNextel公司推銷電訊儀器的生意,也因華盛頓國會的幹預,而不了了之。
去年5月華為宣布以200萬美元收購美國伺服器技術公司3Leaf Systems的部分資產,又因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以這筆交易將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為由,要求華為剝離收購3Leaf Systems所獲得的科技資產,而宣告失敗。
實際上,華盛頓部分議員對華為由退伍軍人創建,同時又有政府的300億美元的信用額度,鼓勵華為發展海外市場,而認為,華為即有軍方背景,又有政府資助,所以認為如果讓華為介入美國電訊業,就會給中國政府,以及是軍方提供左右通訊業,甚至是竊聽幹擾美國無線通信的機會,直接影響到美國國家安全。
與此同時,華為在通訊技術發展與產品革新方面,已經越來越受同業的認可與尊重,並在世界各地開建產品技術研發中心,其中之一就設在加州矽谷之中。
也有美國觀察家表示,在僵局面前,華為美國公司發表公開信,是邏輯上自然而合理的一步,因為是越來越多的美國客戶,希望儘快有機會使用華為產品,主要是從技術性能上,到價格上,華為產品鬥站有絕對優勢。所以從華為的角度,在竭盡全力而無法獲得突破的情況下,這封公開信,將是只能帶來對理解,表示誠信。但華為,以及其他中國公司今後進入美國市場的徵途是否會因此而便的容易,還有待觀察。
近年來隨著中國企業海外拓展的加速,歐洲市場的投資規模逐漸擴大更引發歐盟相關專員有關設立審查制度的建議。法國是眾多中國企業在歐洲投資的首選國家。對此,法國投資發展署向我們表示,中國企業在法投資在互利共贏的寄出上保持良好態勢,對於促進兩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法國投資發展署主席阿皮亞:中國企業進入法國市場已有十餘年,2010年的中國企業數量繼續增長,總體來說中法合作保持良好前景。華為公司多年來一直是中國在法投資的重要企業之一,發展迅速並成功進入法國市場。
鳳凰衛視 李萌薇 金亮 巴黎報導
中國國務院的最新公告,被認為是華為併購失敗事件的連鎖反應,引發持續關注的華為三葉案,只是近年中資企業併購失敗的冰山一角,從2005年,中海油併購美國優尼科失利,到2010年,中化集團收購加拿大鉀肥未果,中國企業跨境併購失敗率已經成為全球最高。而很多併購失敗的原因,都不是商業因素。
近兩年來,華為已經有兩次大的併購項目流產,2009年,與美國貝恩資本收購3COM公司,被美方以國家安全原因拒絕。2010年,華為競購摩託羅拉業務失敗,而對手諾基亞西門子,以低於華為報價1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成功。近年來,中資企業海外併購失敗率達到11%,涉及領域均與能源及高科技有關。
國際金融研究學者國世平:他們講的中國威脅,更多的是經濟威脅,尤其是中國一開始這個收購是不是有什麼戰略企圖。其實很多都應該是市場的行為,但是外國人感覺到你這種收購是不是有一種國家戰略的考慮,比如說,為什麼中海油收購美國石油公司,他覺得你可能是一種國家戰略考慮。
儘管再度被「國家安全」原因,拒之門外,但華為就堅持走完所有程序,表現足夠開放的態度和誠意。業界認為,這有助於改善中資企業未來的併購環境。
中資近年正在加大境外投資的步伐,境外投資中,有四成用於併購,商務部官員曾呼籲美國增強審批的透明度。相比中資11%的併購失敗率,歐美企業僅有1到2%的失敗案例,日前,中國國務院公告,自3月5號起,併購被認為關係國家安全的農產品、能源等企業,都必須接受審查。
國際金融研究學者國世平:實際上我們採取一點反制是必要的,美國的大型公司對中國通訊行業的收購,摩託羅拉進入中國市場我們要進行反制,我們不一定要通過政府控制,但是我們的意願可以提出一種反制那對美國也有壓力啊,就是為什麼你不能對等呢,你們摩託羅拉這種通訊為什麼能進入中國市場呢,我們可以進行一些限制。
學者就說,適度反制並非人為製造壁壘,反而有利於創造中資企業所訴求的公正環境,他並不認為會形成貿易對抗,因為決定市場的最終因素是經濟而非政治。
鳳凰衛視 陳開 韋海山 深圳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