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扇尾鶯小傳

2021-02-08 武漢觀鳥

編者:三月將至,又到一年繁殖季。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棕扇尾鶯築巢視頻)

本篇記小鳥棕扇尾鶯,原名「一隻小鳥的責任」。學太史公著文,衍文作名「棕扇尾鶯小傳」,妄言荒唐冒仿太史公。如是名之,自失一笑。

棕扇尾鶯是小小鳥,因其多生存在草地蓬蒿底部,偶飛空中而不落高枝,是常見鳥卻並不常見。其體長數據從鳥體標本的嘴尖至尾羽末端的長度而得,實際觀察中難以具體的數值來表述確切的長度。引用《中國野外鳥類手冊》數據,並用熟悉的麻雀來對比:麻雀體長14釐米,棕扇尾鶯體長10釐米。從體形上說,麻雀屬於圓胖形,棕扇尾鶯屬於修長形。

(棕扇尾鶯近照)

2016年4月上旬的周末,我和鳥友拉丁坐在陽邏江灘的草地上觀鳥,耳邊時不時傳來棕扇尾鶯「叮叮…叮叮…」帶金屬質感銀鈴般的聲音。它的叫聲只是江灘上鳥鳴的極少一部分,輕柔、間斷且不熱烈,但聲音有金屬質感、如銀鈴般清脆,分外引人側耳。當我把所有聽覺專注到這輕柔的、清脆銳耳的聲音時,似乎是此處鳥鳴合奏曲中,一個樂部高潮之後,一隻小鳥突然間從蓬蒿間帶著銀鈴的聲音飛出,指揮者手中的指揮棒高高舉起、突然停頓空中不動了,全場一片寂靜,樂錘輕輕敲擊著銀質的鈴鐺:叮叮…叮叮…,千百聽眾的眼神都注視著指揮者,側耳期待著下一個樂章。輕柔的銀鈴聲隨著小鳥從空中飛落到另一處蓬蒿之間停止,指揮者的手棒再次揮舞,下一部演奏高潮隨即到來。

濃密的莎草和野蒿叢中,棕扇尾鶯沒有任何動響。棕扇尾鶯的戀愛不是以歌唱的方式進行。因為它的歌聲只是輕柔的、偶爾的、不連續的,不如雲雀的求愛歌聲那樣激情奔放,沒有鶇鳥那樣的婉轉纏綿。它們的戀愛是在深深的草叢之間,輕語呢喃,卿卿我我,不為外人所見。

(春天江灘青草紅花圖)

太陽金色的餘輝灑在春天勃勃生機的江灘草地上,水塘邊莎草的嫩綠色、野泥蒿灰綠的細葉子襯託著草地間一片一片的紫雲英嬌嫩的小花,她們沐浴了一天的春光,依依不捨地留戀著西下的夕陽。突然,近跟前一個小水坑的草叢間,兩隻棕扇尾鶯一前一後飛出,我們立即不約而同地意識到,這是一對兒小情侶!草叢之中必定有情節!我輕輕移步到水坑旁邊,仔細查看草葉之間,驚喜地看見了深藏在其中的正在建設中的棕扇尾鶯婚房。

草叢長在水坑之中,坑深約半米,春天的水坑積水很少,巢選在離坑邊30釐米的地方,四周的莎草葉被向下拉彎編在一起,形成一個葫蘆狀的網兜。葫蘆底部闊處直徑約15釐米,頂端開口約4-5釐米,開口卻不正朝上方,而是偏向一側。網兜的內壁粘著一層白色的柳絮,這時的「葫蘆」是白色半透明的。應該是巢的第一層。

棕扇尾鶯選址築巢的安全策略如是:草地上到處都有一叢叢的莎草,選址在水坑裡,不易被行人或經過的牛羊踩踏,與水坑壁沿間隔一定距離,蛇或黃鼠狼之類的盜蛋者不易接近;就地取材用草葉編織網兜極其有利於隱蔽,草葉很密,外表上看不出深藏期間的巢;頂端的開口不直接朝上,可防雨水直接淋進巢內。

(平丘盲蛛圖)

此後直至5月中旬,每個周末我都要去觀察這對棕扇鶯尾的愛情進度。每次欣賞它的愛巢,我都儘量縮短時間,避免破壞它的原貌,把安全寧靜的環境留給小鳥。

第二周,「葫蘆」內部已經用乾草的莖或根細細織密並且壓實平整,尤其是底部承重的部分,用厚厚的草莖和根整理得平平展展,上面擺放了3枚大拇指大小、乳白色間有紅色斑點的鳥蛋。又過了一周,鳥蛋增加到5枚。

(棕扇尾鶯卵5枚)

5月上旬,5隻棕扇尾鶯幼鳥已經孵出。渾身光亮黑褐色的皮膚上長著剛冒出的尖尖的羽莖。幼鳥的眼睛還不能睜開,黃色的嘴基寬得幾乎和頭的大小一樣,他們都爭相把嘴伸到巢口,等著成鳥餵食。

(雛鳥巢中圖)

從幼鳥出殼開始,一隻成鳥擔負著5隻小鳥的哺育責任,按一般的多數規律,她就是雌鳥,這是母愛。她往來飛行於巢周圍100米範圍內的蒿草間,捕蟲送進巢中,同時將排洩物帶出,間或整理巢穴。每次間隔3、5分鐘往返,帶回的食物有螽斯、豆娘、蜘蛛、甲蟲、蛾子等。

(棕扇尾鶯餵食圖一)

(棕扇尾鶯餵食圖二)

(棕扇尾鶯餵食圖三)(棕扇尾鶯從雛鳥口中銜出排洩物) 

(花上豆娘圖)

(大薊花蝴蝶圖)

5月上中旬多陰雨,棕扇尾鶯幼鳥在陰雨中長大。5月下旬的一天,巢口大開,巢中空空,連一片蛋殼都沒看見。葫蘆口袋變成了一個上下一般粗的圓筒,應該是小鳥逐漸長大把巢口撐大的,否則,5隻小鳥如何同居一室呢?原來這個巢不僅選址隱蔽安全,而且還有彈性。小棕扇尾鶯在5月不間斷的陰雨中順利長成出窩了。

6月下旬一個雨天周末,我在與江灘草地相連的西瓜地邊,見到了正在長大的3隻棕扇尾鶯幼鳥。他們立於瓜地旁的稗子草杆上,嫩黃的小嘴巴,頭羽黑色條狀紋比成鳥明顯,被雨水淋溼的深褐色背羽以及淺黃白色的胸部,一看就是未成年之鳥。細小的稗草杆直徑只有1毫米,他卻能穩穩地站在上面,並不時地飛到草下、瓜藤間尋覓食物。接近小鳥時,空中一隻成鳥立即向下面的小鳥發出急促的警告聲,這一定還是那隻雌鳥,小棕扇尾鶯的媽媽,她的聲音一如她戀愛時飛在空中的聲音,叮叮…叮叮…,可這卻是對小鳥的警告,媽媽飛來,小鳥立即遠離而去。

(瓜地小棕扇尾鶯圖)

7月初,長江中遊連續強降雨,水漫江灘直達武惠堤腳下。8月底,江灘重新露出原來的面貌,草地似深秋似變得一片灰黃。近兩個月時間,這裡的一切都不見了,小棕扇尾鶯也不見了。9月,莎草、野蒿子,螞蟻草再獲新生,江灘又變了春天的顏色。

(水漫江灘圖)

(10月江灘再生圖)

10月中旬,秋天的冷雨中,再一次見到了在蓬蒿間覓食的3隻小棕扇尾鶯亞成鳥。成鳥已經不在身邊,他們已經具備了獨立生存的能力。

明年,3隻小棕扇尾鶯,他們該具有戀愛和孵出新生小鳥的能力了。

(秋天雨中小棕扇尾鶯圖)(秋天小棕扇尾鶯圖)

陽邏江灘的棕扇尾鶯,我親見了他們的愛情和愛情結晶,目睹成鳥哺育雛鳥的艱辛,至最後小鳥長成。4月至10月,時間經歷半年多,期間有溫暖的春天,有酷熱的夏天,有漫灘江水覆蓋,還有連綿不斷的悽風冷雨,5隻出殼雛鳥,長成3隻。為此冒作小傳記之。荒唐中的不荒唐也,又自失一笑。

              (2017年2月)



武漢觀鳥會:武漢觀鳥會全稱「武漢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觀鳥分會」。2007年1月22日在武漢市民政局註冊。本會宗旨:致力於在大眾中傳播野生鳥類知識,提升全社會野生動植物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研究並保護野生鳥類及其棲息地,推動觀鳥產業健康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武漢觀鳥會QQ群:23828697      

官方論壇:http://www.whbws.com/


相關焦點

  • 農科小驚喜——金頭扇尾鶯
    「棕扇尾鶯吧「James說,「棕扇尾鶯的尾巴沒那麼長啊」我不同意。翻看了一下照片,它的尾羽明顯長,所以才被我們遠遠看做是鷦鶯。難道是金頭扇尾鶯?查看圖鑑之後,基本確定!       也許你會問,它的頭明明不是金色的,怎麼叫做金頭扇尾鶯呢?因為現在是冬季,它還穿著非繁殖羽,髮型很特別,但是卻不是金色的。
  • 《大山的自然筆記》-202【棕扇尾鶯】
    他也算汾河常見鳥,但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只聞其聲,難見其形。
  • 8種容易混淆的鶯科鶲鶯屬鳥類的區別辨識圖
    本文作者用水彩畫演示了8種不同的鶯科鳥類之間的區別辨識方法——有翼帶的白眶鶲鶯、灰臉鶲鶯、比氏鶲鶯、韋氏鶲鶯,無翼帶的金眶鶲鶯、淡尾鶲鶯
  • 8種不同的鶯科鳥
    本文作者用水彩畫演示了8種不同的鶯科鳥類之間的區別辨識方法——有翼帶的白眶鶲鶯、灰臉鶲鶯、比氏鶲鶯、韋氏鶲鶯,無翼帶的金眶鶲鶯、淡尾鶲鶯、灰冠鶲鶯、峨眉鶲鶯,以及灰頭鶲鶯。我自己在野外觀察鶲鶯時,非常得益於鳥友冠羽所總結的野外識別方法,這次試圖用繪圖表達其差異時,也是沿用這種方式,再加上我自己的一點體會,都放上來與大家分享。如果有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提出一起討論,共同進步,先謝謝了!註:某些論文將金眶鶲鶯劃分為多個獨立的鳥種,包括金眶鶲鶯、韋氏鶲鶯、灰冠鶲鶯、峨嵋鶲鶯、淡尾鶲鶯、比氏鶲鶯。如果你不感興趣,不妨按《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全部視作金眶鶲鶯。
  • 每天帶你了解一種鳥-白喉扇尾鶲
    白喉扇尾鶲(學名:Rhipidura albicollis):小型鳥類,體重9-14克,體長151-202毫米。下體深灰而有別於白眉扇尾鶲,但有個別個體下體色淺。尾較長而寬,常散開呈扇狀,除中央一對尾羽外,其餘尾羽均具寬闊的白色尖端。虹膜褐色,嘴及腳黑色。 高可至海拔3000米的溼潤山區森林。似其他扇尾鶲。加入混合鳥群,常棲於竹林密叢。鳴聲高而薄,三個間隔相等的「tut」聲接以三個或更多的降音;也發出尖聲的「cheet」音。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 遠東樹鶯—鳥類中的實力派歌手
    眾多鳥人都說它是鳥類中的實力派歌手)本期重點推介:遠東樹鶯鳥綱,雀形目樹鶯科(暗色樹鶯屬)鳥類原來遠東樹鶯和日本樹鶯(在鳥類學專家及專著上分類)歸在同一種,為短翅樹鶯,後來將中國大陸繁殖的2個亞種獨立出來,稱為遠東樹鶯2個亞種中的指名亞種在華中到華東一帶繁殖,東北亞種在我國東北地區繁殖由於遠東樹鶯亞種之間與日本樹鶯在體羽及鳴聲上區別不大,只存在個別細小差異,所以現在有鳥類學專家將遠東樹鶯視為日本樹鶯的一亞種對於遠東樹鶯分布及繁殖地以及種群個體上的差異(主要是與日本樹鶯的區別),在鳥類學上
  • 彩鷸、林鷸、鶴鷸、白腰草鷸、青腳鷸、扇尾沙錐、金眶鴴和灰頭麥雞
    它們分別是:鷸科鷸屬下的彩鷸、林鷸、鶴鷸、白腰草鷸和青腳鷸;鷸科沙錐屬下的扇尾沙錐;鴴科鴴屬下的金眶鴴;鴴科麥雞屬下的灰頭麥雞。(金眶鴴和灰頭麥雞不是鷸科的,它們是鴴科,明顯的它們沒有大長腿和細長的嘴)。1. 最好看卻不容易看到的彩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