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富豪投資10億救活美國上千家庭,這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藏著兩...

2020-12-18 澎湃新聞

原創 說姐 精英說

北京時間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洛杉磯落幕。

在許多人看來今年可謂是奧斯卡的大年,不僅老中青三代翹楚博弈,各種高分熱門佳片也同樣雲集。

當晚完整的獲獎名單如下:

圖片來源:看電影

雖然在當晚的頒獎典禮上,許多中國導演以及演員因為疫情的關係未能去到現場,但卻有一部講述「中國故事」的紀錄片--《美國工廠》,摘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殊榮。

紀錄片導演史蒂芬·博格納爾和茱莉亞·賴克特領獎時,不忘用中文說「謝謝,曹德旺」,並引來現場陣陣掌聲。

頒獎典禮現場導演致辭

圖片來源:Google

事實上,早在獲獎前《美國工廠》就在全球範圍內受到了廣泛的好評,仔細看看,它的確有爆紅的理由——

這部作品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擔任製片人,講述的一家一度陷入倒閉絕境的「美國工廠」,在中國企業注資後煥發生機的故事。

歐巴馬接受採訪畫面

究其本質來說,這其實是一家「中國工廠」,披上了「美國工廠」的外殼。

中美文化觀念在新工廠從成立到運營的點滴日常中發生的摩擦與碰撞,在兩國處於「特殊時期」的當下來看,格外富有趣味與意義。

美國 Netflix 紀錄片《美國工廠》

曾有美國媒體隱晦地指出,歐巴馬轉戰影視圈之後的這部「處女作」,暗暗嘲諷了川普的「逆全球化」政策。且不論其政治寓意究竟如何,透過影片客觀而真實的視角,我們看到的,仍是那個再淺顯不過的道理:

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尋找衝突與對立背後的和平相處之道,才是硬道理。

中國企業家投資10億美金

救活了美國上千個家庭

紀錄片一開始的氛圍,是十分蕭瑟的。

那是2008年的聖誕節前夕,可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的某個角落,卻絲毫沒有歡慶聖誕的喜悅,反而處處透著悽涼與凝重。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原來是已在這座城市紮根十數年的通用汽車工廠,因經營不善即將倒閉,10000多名工人將失去崗位,上千個家庭深受重創。

彼時,正值金融危機,而美國製造業的衰落早已不是什麼秘密。美國,這個曾經的製造業大國,到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卻開始大規模出現產業向外轉移。隨著千禧年的到來,包括代頓在內的一批工業城市出現工廠關閉風潮,已匯聚成一股無法逆轉的頹勢。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廠內,工友紛紛互相擁抱、道別,大家目睹了工作數年的工廠驟然倒閉而無可奈何,很多人在憂慮的,還有今後的生計與出路。

可畫面一轉,時間跳到了幾年後,一派全新的氣象卻突然籠罩在代頓市上空。原來,是有許多實力雄厚的中國企業,正開始增加對美國製造業的投資,隨著資金的注入,一批原先倒閉的工廠,將有機會重啟。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被關閉的通用汽車工廠,正是其中之一,不過,如今的它已不再是原來的樣子,在它的舊址上,一家名為「福耀美國工廠」的玻璃工廠正拔地而起,其集團老總曹德旺,共對陷入絕境的美國工廠注資10億美金,這也意味著這個號稱佔據「七成市場份額」的汽車玻璃巨頭,正一步步打開美國商業的版圖。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在新工廠的招聘宣講會上,渴求工作機會的美國工人們聽著福耀公司代表的介紹:

「我們要做的,是真正的國際化組織。」

「我們融合中國與美國兩種文化。」

「這是一家優秀的公司,請加入我們!」

代表的話似乎是起了作用,宣講會一結束,美國工人們紛紛趕來,積極自薦,與招聘者相談甚歡。前赴後繼的希望湧動在會場內,一如新工廠內蓬勃向上的景象。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2016年10月7日,將是福耀美國工廠正式開啟運營的慶典。為此,新工廠各處都緊張有序地忙碌著,新入職的美國員工們整裝待發。與此同時,東方面孔也出現在廠內——那是千裡迢迢從中國而來的福耀員工,他們將與美國工人一起,推動新工廠的成長。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做玻璃起家的福耀集團老總曹德旺,是一位已逾古稀之年的福建企業家。1946年出生的他身材微胖,精氣神兒依然很足,在福耀美國工廠開業前夕,他特意來了趟美國。

他與夫人一從飛機舷梯上走下來,立刻就受到了代頓市政府代表、工廠代表等人的熱烈歡迎。人們紛紛與曹主席握手,感謝他為代頓市帶來的資金、崗位與希望。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這是曹德旺第一次造訪代頓市,但他顯然被這座城市所吸引。曾是製造業發達地區的代頓,血液中都流淌著工業基因,他看好代頓市未來的前景,正如看好新工廠的利潤。

「我非常愛代頓這個地方!」

經過翻譯同聲傳譯之後,曹德旺略帶福建風味的普通話發言迎來了一片掌聲。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美國人對曹德旺與福耀工廠的歡迎是顯而易見的,代頓市的一條大道被改名為「福耀大道」,一位美國工人甚至衝過來打招呼,「我在下面做燒烤的時候,你也來吃吧」。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為上千個失業家庭重新送來謀生的機遇,曹德旺與福耀集團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然而,起初的甜蜜和幸福卻並沒有持續多久,在工廠運營期間,兩種語言和文化不可調和的碰撞,正悄悄埋下「隱患」。

開業10個月,虧損4000千萬

事實上,早在曹德旺主席最初視察福耀美國工廠的時候,就已經可以一窺衝突的細節。

中國工廠的做派,一般是集體主義、領導至上,領導說的話層層傳遞,下面的人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去執行;而美國不同,做事有商有量,「什麼都聽領導的」,不是常態。

開業前,曹德旺轉了轉工廠內外,提出了有關屋頂、車庫門朝向、報警裝置等幾個問題。就拿報警裝置的位置來說,他直接提出,掛在那兒很奇怪,「要掛到旁邊去」。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但美國主管似乎有些懵,他表示,這是法律規定就要掛在這個位置、這個高度,而且自己在來之前,這個裝置就已經在那裡了。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這些,都只不過是矛盾的小小縮影。

真正的問題滲透於生產作業的各個細節之中,紀錄片展現了這樣一個場景——

設備因為故障停機了45分鐘,中美工人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雙方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地商量著對策,但由於語言不通,他們先請英語好的人來翻譯,又用上了微信自帶的語言轉換功能,最後還是毫無頭緒。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一位美國工人將這個過程形容為「自說自話-溝通失敗-生氣地走開」的無限循環,這個循環以5分鐘為一個單位不斷持續著,問題得不到解決,搞得所有人都心煩意亂。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此外,中美雙方的工作目標與生產作風也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對比。

在中國主管與中國工人這邊,十分講求生產效率,一切「看速度,看產量」。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而美國工人卻提出,說是要衝產量,可客戶來考察玻璃的時候,還會看質量。數量和質量有時候就是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共同體,美國工人一邊要聽中國方面的話,一邊要考慮客戶滿意度,「夾在中間」,實屬無奈。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在日常的生產中,中國工人往往埋頭苦幹,半天都不說一句閒話,周六日還會主動跑過來加班,一旦投入生產,一個個都好像變成了「沒有靈魂的機器」。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而美國工人這邊,一會兒抱怨著時薪比上家工廠低,一會兒要求帶薪休息,一會兒又來和負責後勤的主管吵架,「廠裡的微波爐都壞了三個星期了!」 同時,美國工人拒絕工作時間之外的加班,多一分鐘也不行。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一位美國女工吐槽道,中國工人是如此勤勞、拼命而高效,倒顯得我們美國人處處不行似的。這種朋輩壓力會給人太大的心理陰影,她甚至開始覺得,中國工人有時都看不慣美國員工午餐時休息的那一小片刻。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無形的隔閡與分裂,正在福耀美國工廠中肆無忌憚地蔓延著。有美國工人提出,為了更好地保障自身權益,他們應該和美國最大的工會——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合作,一旦工會入駐工廠,就有了與管理層談判的底氣。

在工廠之外,支持組建工會的牌子,也慢慢多了起來,伴隨著時不時的示威遊行。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對於這一切,福耀的中國管理層心知肚明,但更讓他們感到焦灼的是,明明是被各方看好的新生工廠,在正式投入運營的十個月以來,卻有了4000千萬美金的虧損!

談及這個,連一向和氣的曹德旺面色都凝重了起來。斥重金辦工廠,非但沒有盈利,工會問題還「屢禁不止」,這可如何是好?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對於企業家來說,他們需要的是賺錢,是盈利,這是迫切而現實的問題。而中美雙方的語言障礙、文化差異、觀念相左等等,都成了橫亙在這個中國企業面前的難題。

求同存異

路漫漫而其修遠兮

正當美國工廠面臨著轉折的關卡,福耀的中國管理層做出了一個決定——邀請美國工廠的美國管理者們,前往其大本營參觀考察。

福耀汽車玻璃工廠,矗立在福建福清,當地,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這個工業巨頭,它為當地帶來了就業機會,拉動了當地的經濟增長,也正是從這裡,福耀走向了世界。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踏入工廠,一些細節讓美國人目瞪口呆。

每天開始生產之前,工人們要集合在一起列隊、報數,所有人都服從組長的指揮和管理,響亮地喊著口號「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一旦開始生產,這些中國工人比福耀美國工廠的那些中國人還要賣命。整個過程一言不發,只是專注於手頭在做的事情。「他們不會累的嗎?」 美國管理者們對工人們毫不停歇的態勢發出了靈魂拷問,但這小小的疑問,很快就淹沒在井然有序的生產工作中。

在進一步的攀談中,美國人了解到更多。

原來,這些員工的時薪比美國工廠還要低得多,而且經常每個月只休息一到兩天。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一位女工一邊忙著手頭活計,一邊喃喃道:「我們一天上12個小時。」 在生產旺季,一些外地員工甚至每年只能回家一兩次,大部分的青春,完全奉獻給了福耀。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在美國文化的視角中,這完全是不夠人性的「壓迫」,但這種犧牲換來的,是一條流水線每天能產出7000塊玻璃的高效。犧牲與收穫,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就看如何選擇。

有個美國主管沉默了半晌,開玩笑似的與中國主管談道:「看來要用膠帶貼住美國員工的嘴巴了,只有這樣,他們才表現更好。」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然而,在如此高強度的工作下,美國主管所預想的「工人鬧事」、「罷工離職」的場面卻並未出現,在集體主義文化薰染下,所有人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把工廠當成了精神歸宿。

所有人都會唱《福耀之歌》。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在聯歡晚會上,登臺表演的福耀員工會把與經營生產相關的方針策略,編寫進歌舞。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仿佛是被那種團結而向上的精神面貌所感染了一般,當一位美國主管看到幾對在福耀工廠相識相戀的新人,上臺舉行集體婚禮之際,他突然悄悄走出了筵席。

鏡頭追出去後才發覺,他哭了。

「我們生活在一個如此分裂的世界……但很多東西……我們仍然是一體的。」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這位美國主管透過重重的隔閡與阻礙,所看到的那種「一體」的可能性,並非空穴來風。

回到福耀美國工廠,在中國工人與美國工人的彼此誤會之外,也有人成了摯友。

在美國工廠負責窯爐工作的羅柏說道,想到這些中國工人離家千萬裡,來到美國工廠打工,其實是要感謝他們為美國所做的一切。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羅柏的中國朋友小王,是一名曾在中國工廠工作了二十幾年的熟練工,羅柏想到,在美國員工對中國員工諸多抱怨的時候,卻無法否認他們的敬業精神與專業程度。

「小王真的傳授了很多經驗給我們。」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作為回報,羅柏在感恩節那天買了火雞,請小王他們來家裡吃飯、打槍、騎哈雷摩託。他知道,槍枝和摩託在中國不是大家常玩的東西,於是想讓他們也感受一下美國的這種開放與自由,「試著了解彼此的文化」。

那次聚會效果很好,中國工人們也對此回味無窮,覺得美國是個很有趣的地方。

如今在工作中,羅柏與小王會嘗試著彼此支持。「他就是我的中國兄弟。」 羅柏這樣評價道,言語中沒有一絲猶豫。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不帶任何主觀惡意與猜忌臆想的心態,只是互相了解、平等尊重,中美雙方明明可以合作得很好。羅柏與小王或許就是一個鮮明的案例,可惜的是,這樣的案例還不多。

在紀錄片的最後,完成中國考察之旅的美國主管們帶著滿腹的「福耀經驗」回到了美國工廠。一位主管開始嘗試著在每天開工前將大家集合,仿照中國喊軍訓式的口號。

據他所說,這個形式的效果還不錯。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曾經在美國員工內部鬧得轟轟烈烈的要求建立工會的運動,也隨著管理層實施的加薪等政策而歸於平靜。在最後的一次工人投票中,反對建立工會的人以868票的絕對優勢,壓到了支持建立工會的444票。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

到頭來,無論是中國工人抑或美國工人,大家都只是想要一份安穩工作,能餵飽家人的肚子、給孩子買零食玩具,就這麼簡單。

福耀美國工廠也從2018年開始盈利,目前,它總共僱傭2300餘名美國及中國員工。福耀的美國故事,似乎已告一段落,而它帶給我們的思考,卻從未停止。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獲取文中所出現節目的播放地址

打開微信公眾號對話框回復「美國工廠」

作者: 克裡斯,精英說90後小編,香港傳媒小碩,一個脫離高級趣味涉獵廣泛的嗷星人。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公眾號轉載請在後臺回復「轉載」,並按照轉載要求來轉載,違者必究。

References:

美國 Netflix 紀錄片《美國工廠》

三聯生活周刊 曹德旺 吳麗瑋 《曹德旺的「美國工廠」》

央視新聞 歐巴馬首部紀錄片《美國工廠》內核竟是「中國工廠」

新京報書評周刊 紀錄片《美國工廠》背後:不提供就業崗位的製造業,還重要嗎?

精英說社群邀請

掃描二維碼

添加精英說首席助手微信

邀您加入精英說讀者群

參與最新、最in的社群討論哦

海外留學、文化、生活,盡在精英說

閱讀原文

原標題:《中國富豪投資10億救活美國上千家庭,這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藏著兩個大國相處的秘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出爐!導演致謝中國老闆,武漢疫情他剛捐了1億
    202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出爐了,就是前段時間很火的《美國工廠》!說起這部片子,真的算是驚喜連連。首先,這部紀錄片中真實記錄了美國工廠中的文化衝突,而在一個工廠裡之所以有文化衝突,是因為工廠老闆來自中國,也就是隱形富豪曹德旺。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推薦的四部紀錄片
    赫爾佐格 赫爾佐格電影觀眾並不多,最近在接受《衛報》採訪時說道:「人們總是以為一個導演會看成百上千的電影。 這部四個半鐘頭的紀錄片記載了從1940年到1944年,德國納粹佔領時期的法國,尤其是克萊蒙—弗朗鎮,是一部法國城市被納粹佔領的歷史。
  • 2020奧斯卡紀錄片公布!導演致謝為武漢疫情捐款1億元
    剛才,奧斯卡2020年最佳紀錄片獎得主是此前頗受歡迎的「美國工廠」!提到這部電影,真的是一個大驚喜。首先呢,這部紀錄片是基於美國工廠的文化衝突。為什麼工廠會有文化衝突?原來,這家工廠的老闆是曹德旺,一位來自中國的隱形富豪。
  • 奧斯卡提名名單公布:《美國工廠》《蜜蜂之地》等入圍「最佳紀錄片」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名單公布,《美國工廠》《洞穴裡的醫院》《民主的邊緣》《為了薩瑪》《蜜蜂之地》五部影片獲得「最佳紀錄片」提名,《蜜蜂之地》還獲得「最佳國際電影」提名。其中,《美國工廠》的聯合製片人李米傑導演的第一部紀錄電影《家以何安》Confucian Dream曾參與第一屆IDF-CNEX剪輯工作坊。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名單新鮮出爐!
    毫無疑問,在這個頒獎季裡,最引人矚目的肯定還是奧斯卡金像獎。 據悉,今年的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將定於2020年2月9日在加州洛杉磯好萊塢的杜比劇院舉行,屆時,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將頒發出共計24個類別的學院獎。
  • 拍出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辛普森:美國製造》,ESPN Films和導演...
    今年奧斯卡獲獎的最佳紀錄片是全長近8個小時的紀錄片《辛普森:美國製造》,講述了前橄欖球名人堂成員O.J.辛普森的殺妻案件前後的故事,同時,這也是一個了解美國種族、名人、媒體、刑事司法的文化窗口,被譽為「美國近年來關於階級、種族、性別最有力也最重要的紀錄片」。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金國威現場用中文表白:我們都很愛中國
    當地時間24日晚,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美國洛杉磯的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電影《徒手攀巖》(Free Solo)獲得最佳紀錄長片獎。有意思的是,該影片製作團隊在後臺接受一位中國記者提問時,導演金國威(Jimmy Chin)用一句中文結束他的發言——「我們都很愛中國」。
  •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第四公民
    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第四公民》,豆瓣8.4!本片獲獎無數,高度還原了美國「稜鏡門」事件始末,帶觀眾了解一個身處漩渦的斯諾登。全片就像一個帶有科幻色彩的政治驚悚片,信息量極大,令人細思極恐,相當值得一看!
  • 《寄生蟲》獲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共斬獲四項奧斯卡獎項
    北京時間2月10日上午,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洛杉磯杜比劇院舉行。記者了解到,韓國電影《寄生蟲》獲得最佳影片,還接連斬獲最佳導演、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原創劇本三項奧斯卡大獎。《寄生蟲》故事劇本起源於2013年,電影講述一家四口全是無業游民的爸爸基澤(宋康昊扮演)成天遊手好閒,直到積極向上的長子基宇(崔宇植扮演)靠著偽造的文憑來到富豪樸社長(李善均扮演)的家應徵家教,兩個天差地遠的家庭因而被捲入一連串意外事件中……最佳導演:《寄生蟲》奉俊昊
  • 《美國工廠》奧斯卡獲獎,曹德旺的一小步,中國企業的一大步!
    2月10日,第92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即奧斯卡獎)頒獎。由歐巴馬夫婦投資出品、講述中國汽車玻璃大王曹德旺進軍美國市場幕後故事的《美國工廠》摘得最佳紀錄長片獎。《美國工廠》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篇獎,該片所反映的題材,在當前的國際經濟格局下,在中美都受到廣泛關注。
  • 這部奧斯卡獲獎紀錄片,讓我看到了中國「戰疫」中的每個身影
    文 | 米粒媽 (公眾號米粒媽頻道)歐巴馬夫婦投拍的《美國工廠》剛剛斬獲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這部紀錄片,米粒媽早早看看過,還寫過評論(戳《歐巴馬投拍的紀錄片火了:中國人能拯救美國工廠嗎?》)在疫情蔓延的當下,重溫這部紀錄片,我的心裡五味雜陳,各種情緒糾結在一起。米粒媽每天都在關注疫情發展,每天新增確診多少人、疑似增加多少人、物資有沒有到位、湖北幾個疫情最嚴重的城市,武漢、黃岡、孝感、隨州……病人得到安置了嗎?普通人的生活還能維持嗎?
  • 詹皇投資紀錄片獲體育艾美獎!他還是執行製片人之一
    科比-布萊恩特參與製作的動畫短片《親愛的籃球》斬獲兩項大獎,第一項是奧斯卡最佳短片獎大家可能不知道,這部紀錄片勒布朗-詹姆斯是執行製片人之一,他的角色跟科比-布萊恩特的角色類似,所以我說這是老詹在致敬Kobe。
  • 紀錄片《辛普森:美國製造》:被製造的不僅是辛普森
    今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長片)頒給了《辛普森:美國製造》,引起了紀錄片業內的爭議。一個電影獎項卻頒給了一個電視播出的紀錄劇集,有人說,這是奧斯卡獎的歷史性突破,也有人說它根本沒有資格入圍奧斯卡獎,一個片子同時拿到了電影獎和電視獎,「這是欺詐!」
  • 美國工廠瀕臨倒閉,中國企業家接手盤活!這個紀錄片在奧斯卡獲獎
    據報導,第92屆的頒獎典禮於2月10日舉行,《美國工廠》榮獲了第92屆奧斯卡的"最佳紀錄長片"的大獎,這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投資發行的第一部紀錄片,拍攝歷時四年半,該片講紀錄了全球化之下最真實的中國工廠。
  • 過去10年,全球最佳紀錄片110部
    持攝像機的人 Cameraperson (2016)導演: 基爾斯滕·詹森主演: 基爾斯滕·詹森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曾榮獲第88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併入圍奧斯卡紀錄片短名單、美國獨立精神獎、哥譚獨立電影獎等專業獎項足夠說明這部《持攝像機的人》的超高口碑。
  • Netflix上的十部最佳紀錄片
    偉大的紀錄片在以各種形式使用現實世界的片段時,會使用普遍的,熟悉的存在的圖像來傳達一些極為個人化甚至親密的東西。隨著最近「文檔」格式的爆炸式增長,我們有能力比以往更深入地講述故事。Netflix擁有大量精彩的紀錄片,涵蓋了從真實犯罪到體育甚至電影製作等各種各樣的主題。在下面,我匯總了我認為是Netflix當前最佳紀錄片的列表。
  • 最佳影片《寄生蟲》!第92屆奧斯卡獲獎名單出爐
    《寄生蟲》也憑此徹底改寫了奧斯卡的歷史,成為了史上第一個獲得最高榮譽最佳影片獎的非英語電影,更何況它還拿下了由「最佳外語片」改名為「最佳國際電影」後的第一個獎盃,並且獲得了最佳導演和原創劇本的肯定,可以說是「吃裡又扒外」,大獲全勝!
  • 奧斯卡獎得主拍攝南京大屠殺紀錄片:西方應更多了解這段黑暗歷史
    《女孩與影像》(The Girl and The Picture),這部於今年上映、不久前被提名國際紀錄片協會獎最佳紀錄短片獎的影片便是其中一部。「把這些留給下一代、教育下一代」《女孩與影像》影片截圖《女孩與影像》全長39分鐘,由美國南加州大學猶太大屠殺基金會出品。影片講述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老人的遭遇。
  • 但這部中國家庭的電影,美國人真看懂了嗎
    不過,這部電影裡聚焦的是華人裡的貴族富豪,故事也不過是個俗套的灰姑娘似的愛情喜劇,讓西方人認識到富可敵國的華人,揮金如土起來一點不比白人富豪差。可富人的世界離現實中大多數人的普通生活相距太遠,紙醉金迷不過是在電影院中嚼著爆米花觀眾的黃粱一夢。
  • 19年前中國電影閃耀奧斯卡《臥虎藏龍》獲得10項奧斯卡提名
    今年的奧斯卡是韓國電影大放異彩的一年,奉俊昊導演的《寄生蟲》獲得6項奧斯卡提名提名 最終斬獲四項大獎。但是在19年前中國電影獲得10項奧斯卡提名,最終獲得4項奧斯卡獎。這部電影就是《臥虎藏龍》《臥虎藏龍》奧斯卡獎典禮前獲得10項提名奧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導演提名最佳改編劇本提名最佳外語電影提名最佳攝影提名最佳藝術指導提名最佳服裝設計提名最佳電影剪輯提名最佳原創歌曲提名最佳原創配樂提名這部電影就是李安執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