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中央的誘惑

2021-02-17 國家地理中文網

點擊上方「華夏地理」,精彩內容看不停!

編者按: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巡狩天下,親自登臨嵩山,將太室山更名為「嵩高」,立為「中嶽」。2010 年8月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天地之中登封歷史建築群」被正式確立為世界文化遺產。作為中國人的古老聖山,嵩山以其「天地之中」的地理優勢,「誘惑」了無數當權者前來參拜……

撰文:朱俊、瞿煉

攝影:陳新宇

位於登封市告成鎮北周公廟內的登封觀星臺建於元初,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象觀測建築。磚臺高9.46 米,北壁砌有上下直通的凹槽,凹槽底部連接著一條長31.19 米的石圭。石圭又名「量天尺」,是中國古人發明的測量日影長度的觀測裝置。

  公元696年1月(天冊萬歲元年臘月),大周女皇武則天親臨嵩山,主持「封禪」大典。此事非同尋常。更何況,這位皇帝還是一個女人。自秦始皇始,「封禪」成為國家最為重要以至神聖的禮制活動。但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資格「封禪」。30年後,已經登基稱帝的武則天終於迎來了獨自「封禪」的時刻。只是「封禪」的地點從泰山轉移到了嵩山。

少林寺素有「禪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剎」之譽。塔林是寺內歷代高僧長眠的墓地,高僧圓寂以後,屍骨或骨灰埋入地宮,上面建造墓塔以示功德。這是中國現存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塔群,保存了唐代以來直至現代的和尚墓塔240多座。

淨藏禪師塔建於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是六祖慧能的傳燈弟子淨藏禪師的墓塔。古塔位於太室山南麓會善寺的西側,單層重簷亭閣式;除塔剎為石雕外,塔基和塔身均由青磚砌成。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八角形磚塔,唐代單層塔中的傑出作品。

坐落於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嶽寺內的嵩嶽寺塔初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的磚塔。塔高37.05米,平面十二邊形,塔身由青磚黃泥壘砌而成,塔心室為空筒狀,自下而上直達頂部。塔身之上施疊澀簷15層,層層收分,使塔的外形輪廓呈現出輕快秀美的拋物線造型。古塔藝術價值和技術價值兼備,是我國古代建築中的瑰寶。

位於少室山五乳峰下的初祖庵,三面臨澗,古木掩映,為山中勝境,是宋人為紀念初祖達摩面壁而建。它是中國北方現存的和《營造法式》規範最為吻合的北宋建築,和寧波保國寺大殿齊名,堪稱中國北宋建築的南、北雙璧。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巡狩天下,來到黃河之南、距離洛陽東南不遠的太室山,皇帝親自登臨。有隨從的官員隱約聽到大山中傳來「萬歲」的呼聲——這是天人感應,漢代人最為看重的神跡。於是,漢武帝發布詔令,把太室山更名為「嵩高」,立為「中嶽」。

一個頭挽高髻的女子,雙足跳起正在踢球,兩旁樂人擊鼓伴奏,這是啟母闕上平雕的漢代蹴鞠圖。蹴鞠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足球運動。在漢代,踢球時多有音樂伴奏,表現為一種球舞的形式。

初祖庵大殿東側山牆內壁的護腳石石面上浮雕著北宋時代十分流行的渡海羅漢形象。殿宇中的簷柱、內柱、內外群肩石及佛臺四周都有精緻的浮雕,皆為建殿時所刻,以海浪為背景,刀法古拙勁健、意境深遠,藝術價值極高。

嶽域代表天下,中嶽就是天地的中心。中嶽廟在漢代後成為國家祭祀中嶽山神的祠廟。

河圖與洛書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陰陽五行學說由此而生。它和儒家推崇的「封禪」思想一起,推動了「五嶽」觀念在漢代最終形成。

  2010年8月,嵩山迎來了又一次輝煌。在巴西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作為中國人的古老聖山,嵩山得到了世界的認可,被奉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就在嵩山成功申遺後的第一個周末,我們造訪登封,小城顯然還沉浸在成功的興奮和喜悅之中。據說8月1日申遺成功的消息一到,觀星臺的廣場前整整熱鬧了一天,鑼鼓、鞭炮、煙火……前一年申遺失敗的陰霾終於在登封人的心頭一掃而空。

天地之中有嵩山。嵩山地區歷史遺蹟豐富,除進入世遺名錄的8 處11 項外,還有其他眾多古建和遺址,歷經漢、魏、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歷史時期,包括廟、闕、寺、塔、臺、書院等諸多建築形式,不僅是華夏文明的歷史見證,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嵩山地處中原,上古時代就受到先民們的崇拜和祭祀。春秋、戰國時代,嵩山漸漸和「中」這個概念緊密聯繫了起來。而到了東周,人們又開始強調「中心」的重要意義。「地中」、「天地之中」、乃至「中國」,各種和「中」相關的觀念由此而生,並逐漸流行開來。

初祖庵大殿建於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主殿雖幾經修葺,但其鬥拱比例、梁架結構及石柱及牆的石護腳等主要構件和特徵,仍保持北宋時期的面貌。殿內兩山壁繪有菩提達摩後至三十五代的祖師畫像,四根金柱上各雕刻有一尊神王,有的握杵,有的配劍,有的執鞭,威嚴神武,古樸蒼勁,是北宋石刻中不可多見的精品。

潁邑(古陽城,今告成鎮)與國都鎬京緯度相近,且更近中原。平王遷洛後,陽城和嵩山就納入到京畿範圍內。

  嵩山保存了極為豐富的歷史遺蹟。它們不僅是華夏文明的歷史見證,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徜徉其中,我們隨處可以感受到古人對屹立在「天地之中」的中嶽嵩山所寄託的崇拜和景仰。

少室山是嵩山重要的組成部分,三十六峰山巒疊翠,景色秀美。少室闕是漢代少姨廟的神道闕,現所棲身的磚室建於上世紀50年代,新的保護方案還在爭議中。

  嵩山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歷史遺蹟共有8處11項:周公測景臺和登封觀星臺、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嶽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大殿)、會善寺、嵩陽書院。

太室闕為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時陽城令呂常所建,原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漢闕造型古樸,既具漢代石構建築的典型面貌,又在屋頂等細部融合了木構建築的技法。其畫像雕刻技法以線寫形,以形傳神,粗獷古拙,氣息浪漫,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制建築的典範。

啟母闕紀念的是大禹的正妻塗山氏。少室闕和啟母闕同建於東漢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它們和太室闕一起並稱為「中嶽漢三闕」,是我國漢代建築中的瑰寶。

大雨過後,唐代所建的周公測景臺在晨曦中呈現出一種肅穆之美。相傳西周時周公旦以「土圭法」測定這裡為天下的中心,這個傳說對後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天地之中」凝聚了嵩山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它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天文學概念,同時兼有哲學、歷史和政治意涵。它源於人們的思想和意識,出自歷史的造化,是古代中國人重要的人文觀和地理觀,也是作為世界遺產所必須具有的文化內涵。

註:本文任何媒體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詩詞鑑賞」被低估的嵩山,嵩山不止有少林,還有關於嵩山的詩!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曾稱為 「嶽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嵩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是中國名勝風景區。嵩山不僅僅有少林寺,還有嵩陽書院、嵩嶽寺塔、觀星臺、中嶽廟等多處文化遺存,星羅棋布。
  • 衡山、恆山與嵩山
    元統一後,承唐制,祀北嶽於曲陽,並且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北嶽廟。到清朝統一後,順治庚子(公元1660年),遣工部侍郎李呈祥奉聖旨,於渾源嶽頂舉行了隆重的祀嶽大典。從此,北嶽祀祭歸渾源。 三教合一的嵩山嵩字有時也寫為崧。嵩山又叫嵩高山。初學記》裡的說法「山大而高曰嵩。中央之嶽,獨加高字者何?中央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
  • 被低估的嵩山——嵩山不止有少林
    嵩山天下奧即使每天都在嵩山腳下徜徉而過,即使無數次地與之對望,這座大山想要表達的感情,依舊令人感到撲朔迷離。大概是因為,嵩山總有一份孤獨又蒼老的品性。就像人一樣,一旦到了很老很老的年紀,就變得沉默寡言。
  • 五嶽之中嶽—嵩山旅遊攻略
    歡迎關注戶外旅行人淵龍博峰,讓我們一起來領略這個世界的美好吧~~~~景點:中國河南鄭州地理位置: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中嶽大街146號嵩山風景名勝區內交通:各種交通方式到中國鄭州推薦理由:嵩山可能我們最早是從少林寺這部電影,或者說古裝劇裡面基本上都會有少林寺
  • 唐高宗與嵩山
    唐高宗首次打算封禪嵩山是儀鳳元年(676年)。據《資治通鑑·唐紀十八》「儀鳳元年」條:「(二月)天后勸上封中嶽;癸未(十五日),詔以今冬有事於嵩山(即要封禪嵩山)……丁亥(十九日),上幸汝州之溫湯……(三月)甲辰(初六),上還東都……(閏三月)己卯(十一日),詔以吐蕃犯塞,停封中嶽。」唐高宗第二次打算封禪嵩山是調露元年。
  • 【好去處】大美中國-五嶽之中嶽嵩山!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成稱為 「嶽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面,西鄰古都洛陽,東臨鄭州,屬伏牛山系。
  • 中嶽嵩山:華夏民族最早的太室太廟
    《中嶽與嵩山是華夏民族早期的太室太廟》嵩山古稱太室,山下有太室祠,太室祠就是中嶽廟。然而,太室祠是華夏民族的太廟嗎?那麼,太廟又是什麼意思呢?中嶽嵩山古稱太室,是華夏聖山,太室祠就是華夏民族的太廟,中國古代帝王祭祀、封禪以及民間為紀念先祖興起的古廟會就是西方所謂的朝聖。廟的繁體字「廟」就是有一個廣字和朝字組成,即廣大人民朝聖的意思。而且朝聖的地點就在華夏之源、天下之中,古代中國最敬仰的天室、大室、太室、嵩高山——嵩山,朝聖的祠堂就是供奉著華夏先祖的天室、大室、太室之祠——中嶽廟。這裡自古就有「皇天后土、配天作鎮,庇佑萬民」之說。
  • 宋代|張耒《初見嵩山》
    這是一首寫山的詩,卻沒有採用常見的「開門見山」的寫法,而是為山的出場先做下了一系列的鋪排,詩人所見的對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現,增添了嵩山的神秘感。「數峰清瘦出雲來」,是此詩最精彩的一句,但如把這一句提前,讓嵩山一開始就露面,詩的意味就會變得索然。詩人巧妙地激發了讀者急於相見的欲望,使嵩山在千呼萬喚中隱現,而其一旦出場,全詩便在高潮中平穩結束,留給讀者很大的想像空間。
  • 河南鄭州旅遊攻略,十大景區之一嵩山三皇寨,五嶽之中嶽嵩山遊記
    嵩山三皇寨三皇寨是嵩山地質公園、嵩山風景名勝區和嵩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嵩山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少林景區。嵩山三皇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詩云:「嵩山天下奧,少室險奇特,不到三皇寨,不算少林客」。
  • 河南登封 億萬年的中嶽嵩山
    根據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內「五代同堂」的地層層序和構造運動遺蹟的基本特徵,按照地質科學的原理,科研追溯出嵩山形成的過程和發展、演化的景象,地球發展的早期階段,表面被水包裹著。嵩山在距今約30億年的時候,已經有了小塊的陸核存在,具體位置可能在嵩山以西不遠處。而這時嵩山地區應該是一片汪洋。
  • 中嶽嵩山被評為國家地質公園
    中新社鄭州十月二十五日電 (趙飛)今日從河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獲悉,河南嵩山與雲南石林、湖南張家界等風景區榮獲首批國家地質公園的殊榮,並且作為中國的三個候選風景區之一,參加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世界地質公園的評選。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境,地處中原,主峰海拔一千四百九十二米。
  • 張景孔:冬日登嵩山
    冬日登嵩山 作者 | 張景孔 題目為「登嵩山」,或許有人會問:是五嶽之—的中嶽嵩山嗎?非然也,我登的是臨朐縣的嵩山呢。 從有關媒體得知:臨朐縣的嵩山被開發為新的旅遊區了!我便時時想再登嵩山。然而時令已是冬季,人們說冬季不是登山的好時節,但我以為,冬日登山,當會別有一番情趣的。同時,我曾在嵩山之西麓的暖水河村旁從事過4年的教育工作,這就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思想情感。
  • 中嶽嵩山,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座山?
    從五嶽位置分布看,嵩山,中中中,但是嵩山稱「中」絕不是靠位置立足的。嵩山屬伏牛山系。嵩山的形成在經歷了25億年前的「嵩陽運動」,18億年前的「中嶽運動」,5、6億年前的「少林運動」,三次大的地殼運動之後,逐漸形成了山脈。嵩山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裡,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
  • 最初五嶽華山居中,嵩山併入五嶽可能始於東漢
    此時的嵩山,還默默無聞,名稱為「外方」,還沒有進入「五嶽」序列。那嵩山是何時進入「五嶽」並稱為「中嶽」的呢?這還要從東漢光武帝劉秀「泰山封禪」說起。劉秀最初躬耕於棗陽,在西漢末年起事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以長安為西京,祭漢室宗廟。
  • 嵩山文脈何以源遠流長?何以綿綿不絕?
    何以驚心動魄 何以流連忘返 有人說,嵩山文化是根系文化,夏商周三代建都於此,這裡走出了中國最早的國家文明。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維華說,華夏族最早發跡於中原,後播遷全國,中原被譽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有人說,嵩山應該成為華人的精神聖地。
  • 嵩山,此心深處是吾鄉
    嵩山,地處臨朐西南邊陲。於我是一個最幽深的美夢,不是故鄉勝似故鄉。讀有關東坡詩文時,知此心安處即吾鄉。離開嵩山三十年了,卻因友情從未離開半步。
  • 著名作家劉敬堂到鄂城區嵩山百節龍博物館和嵩山民俗博物館採風
    9月5日,鄂州市原文聯主席、著名作家劉敬堂,鄂州楚商副會長兼體育專委會會長陳棟平,鄂州市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嚴澤宏一行在省級非遺傳承人嚴基樹館長陪同下,參觀鄂城區嵩山百節龍博物館和臨空區嵩山民俗博物館。通過採風活動,體驗燕磯嵩山的風土人情,了解機場拆遷區人民的情懷和鄉愁,為日後創作積累豐富而生動的素材。著名作家劉敬堂先生並籤名贈書給「硯臺收藏華中地區第一人」嚴基樹先生,其個人收藏的各個朝代硯臺達700餘件。鄂州市鄂城區嵩山百節龍博物館館長、鄂州市臨空區嵩山民俗博物館館長嚴基樹介紹:龍是中國文化的象徵,是中華民族圖騰,是華夏炎黃子孫祈願、勵志、立威、揚德的載體與標誌。
  • 嵩山登山攻略,常規線路版
    >那麼對嵩山常規線路的攻略進行一次盤點就顯得特別的有必要以下信息是按照2018年的情況所作的攻略,僅供參考1 嵩山是個什麼山?>建於嵩山太室山腳下的嵩山地質博物館嵩山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裡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共72峰▼嵩山72峰圖也許是源於
  • 【回族人物】虎嵩山與吳忠中阿師範學校
    一 、虎嵩山  虎嵩山是一位伊斯蘭教經學家。  1938年8月,寧夏省政府主席馬鴻逵和虎嵩山再度合作,在吳忠創辦了吳忠中阿師範學校,聘請虎嵩山擔任校長,這次合作推動了寧夏伊斯蘭教經堂教育的蓬勃發展,並帶動了寧夏回族文化、出版、教育業的一度繁榮,更重要的是為寧夏培養出了一大批中阿兼通的回族知識分子及伊斯蘭教職人員,其影響波及西北及全國穆斯林社會,虎嵩山在辦學期間編著出版的一些經書及教材至今仍在各地寺院廣泛流傳。
  • 帝王封禪都在泰山,為何武則天對嵩山情有獨鍾?因這座山太靈驗了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曾稱為 「嶽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武則天為何如此鍾情於嵩山,或者真像史書記載的那般,她想從此獲得某種天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