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華夏地理」,精彩內容看不停!
編者按: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巡狩天下,親自登臨嵩山,將太室山更名為「嵩高」,立為「中嶽」。2010 年8月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天地之中登封歷史建築群」被正式確立為世界文化遺產。作為中國人的古老聖山,嵩山以其「天地之中」的地理優勢,「誘惑」了無數當權者前來參拜……
撰文:朱俊、瞿煉
攝影:陳新宇
位於登封市告成鎮北周公廟內的登封觀星臺建於元初,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象觀測建築。磚臺高9.46 米,北壁砌有上下直通的凹槽,凹槽底部連接著一條長31.19 米的石圭。石圭又名「量天尺」,是中國古人發明的測量日影長度的觀測裝置。
公元696年1月(天冊萬歲元年臘月),大周女皇武則天親臨嵩山,主持「封禪」大典。此事非同尋常。更何況,這位皇帝還是一個女人。自秦始皇始,「封禪」成為國家最為重要以至神聖的禮制活動。但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資格「封禪」。30年後,已經登基稱帝的武則天終於迎來了獨自「封禪」的時刻。只是「封禪」的地點從泰山轉移到了嵩山。
少林寺素有「禪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剎」之譽。塔林是寺內歷代高僧長眠的墓地,高僧圓寂以後,屍骨或骨灰埋入地宮,上面建造墓塔以示功德。這是中國現存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塔群,保存了唐代以來直至現代的和尚墓塔240多座。
淨藏禪師塔建於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是六祖慧能的傳燈弟子淨藏禪師的墓塔。古塔位於太室山南麓會善寺的西側,單層重簷亭閣式;除塔剎為石雕外,塔基和塔身均由青磚砌成。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八角形磚塔,唐代單層塔中的傑出作品。
坐落於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嶽寺內的嵩嶽寺塔初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的磚塔。塔高37.05米,平面十二邊形,塔身由青磚黃泥壘砌而成,塔心室為空筒狀,自下而上直達頂部。塔身之上施疊澀簷15層,層層收分,使塔的外形輪廓呈現出輕快秀美的拋物線造型。古塔藝術價值和技術價值兼備,是我國古代建築中的瑰寶。
位於少室山五乳峰下的初祖庵,三面臨澗,古木掩映,為山中勝境,是宋人為紀念初祖達摩面壁而建。它是中國北方現存的和《營造法式》規範最為吻合的北宋建築,和寧波保國寺大殿齊名,堪稱中國北宋建築的南、北雙璧。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巡狩天下,來到黃河之南、距離洛陽東南不遠的太室山,皇帝親自登臨。有隨從的官員隱約聽到大山中傳來「萬歲」的呼聲——這是天人感應,漢代人最為看重的神跡。於是,漢武帝發布詔令,把太室山更名為「嵩高」,立為「中嶽」。
一個頭挽高髻的女子,雙足跳起正在踢球,兩旁樂人擊鼓伴奏,這是啟母闕上平雕的漢代蹴鞠圖。蹴鞠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足球運動。在漢代,踢球時多有音樂伴奏,表現為一種球舞的形式。
初祖庵大殿東側山牆內壁的護腳石石面上浮雕著北宋時代十分流行的渡海羅漢形象。殿宇中的簷柱、內柱、內外群肩石及佛臺四周都有精緻的浮雕,皆為建殿時所刻,以海浪為背景,刀法古拙勁健、意境深遠,藝術價值極高。
嶽域代表天下,中嶽就是天地的中心。中嶽廟在漢代後成為國家祭祀中嶽山神的祠廟。
河圖與洛書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陰陽五行學說由此而生。它和儒家推崇的「封禪」思想一起,推動了「五嶽」觀念在漢代最終形成。
2010年8月,嵩山迎來了又一次輝煌。在巴西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作為中國人的古老聖山,嵩山得到了世界的認可,被奉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就在嵩山成功申遺後的第一個周末,我們造訪登封,小城顯然還沉浸在成功的興奮和喜悅之中。據說8月1日申遺成功的消息一到,觀星臺的廣場前整整熱鬧了一天,鑼鼓、鞭炮、煙火……前一年申遺失敗的陰霾終於在登封人的心頭一掃而空。
天地之中有嵩山。嵩山地區歷史遺蹟豐富,除進入世遺名錄的8 處11 項外,還有其他眾多古建和遺址,歷經漢、魏、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歷史時期,包括廟、闕、寺、塔、臺、書院等諸多建築形式,不僅是華夏文明的歷史見證,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嵩山地處中原,上古時代就受到先民們的崇拜和祭祀。春秋、戰國時代,嵩山漸漸和「中」這個概念緊密聯繫了起來。而到了東周,人們又開始強調「中心」的重要意義。「地中」、「天地之中」、乃至「中國」,各種和「中」相關的觀念由此而生,並逐漸流行開來。
初祖庵大殿建於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主殿雖幾經修葺,但其鬥拱比例、梁架結構及石柱及牆的石護腳等主要構件和特徵,仍保持北宋時期的面貌。殿內兩山壁繪有菩提達摩後至三十五代的祖師畫像,四根金柱上各雕刻有一尊神王,有的握杵,有的配劍,有的執鞭,威嚴神武,古樸蒼勁,是北宋石刻中不可多見的精品。
潁邑(古陽城,今告成鎮)與國都鎬京緯度相近,且更近中原。平王遷洛後,陽城和嵩山就納入到京畿範圍內。
嵩山保存了極為豐富的歷史遺蹟。它們不僅是華夏文明的歷史見證,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徜徉其中,我們隨處可以感受到古人對屹立在「天地之中」的中嶽嵩山所寄託的崇拜和景仰。
少室山是嵩山重要的組成部分,三十六峰山巒疊翠,景色秀美。少室闕是漢代少姨廟的神道闕,現所棲身的磚室建於上世紀50年代,新的保護方案還在爭議中。
嵩山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歷史遺蹟共有8處11項:周公測景臺和登封觀星臺、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嶽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大殿)、會善寺、嵩陽書院。
太室闕為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時陽城令呂常所建,原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漢闕造型古樸,既具漢代石構建築的典型面貌,又在屋頂等細部融合了木構建築的技法。其畫像雕刻技法以線寫形,以形傳神,粗獷古拙,氣息浪漫,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制建築的典範。
啟母闕紀念的是大禹的正妻塗山氏。少室闕和啟母闕同建於東漢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它們和太室闕一起並稱為「中嶽漢三闕」,是我國漢代建築中的瑰寶。
大雨過後,唐代所建的周公測景臺在晨曦中呈現出一種肅穆之美。相傳西周時周公旦以「土圭法」測定這裡為天下的中心,這個傳說對後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天地之中」凝聚了嵩山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它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天文學概念,同時兼有哲學、歷史和政治意涵。它源於人們的思想和意識,出自歷史的造化,是古代中國人重要的人文觀和地理觀,也是作為世界遺產所必須具有的文化內涵。
註:本文任何媒體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