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若說哪個價位的電腦主機最具有市場佔有率的話,當屬 3500~4000元,整個市場中,3000~5000的主機是市場的絕對主力區域,所以本期就做這個方面的探索,4000元左右的電腦主機,可以玩神馬遊戲。
但是,4000元電腦主機其實對很多人來說有很多個選擇,比如撿垃圾,比如intel、AMD就有很多不一樣的選擇,本期就選一個有潛力的核心組合——AMD R3 3100 + RX590 GME
4000元主機的核心
▲ CPU + 顯卡,是一臺電腦主機裡面最貴的東西之一啦,目前最有性價比的 CPU 當屬 AMD R3 3100 + RX590 GME, 618即將來臨,現在先做好功課,到時候可是會先別人一步,搶到自己心儀的東西哈~~~~
▲ AMD R3 3100 剛上市,價格為799,不過我想,618期間可能下探到 600~650元左右,不過 3100,單買的話,不太划算,配合套裝購買更實惠。
▲ 顯卡我這次選擇又長、又便宜、又騷(劃掉)亮眼的,盈通 RX590 GME 女裝高手。比起之前的包裝盒,盈通最新的 RX590 GME 更加有女裝大佬嚶嚶嚶的風格了,更把20周年+粉色嚶嚶嚶的女裝大佬主題都印刷到了包裝盒之上。
不過20年風風雨雨的走過來不容易,盈通已經通過長續航熬死了不少友商了,當年包含盈通在內的同德五虎,把顯卡次旗艦,Radeon 4850 直接殺到999,福利了廣大的人民群眾,現在想來都是令人心潮澎湃,那是最後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次旗艦顯卡 999元的價格了。
▲ 女裝大佬的風採依舊,套裝配件跟 RX590 女裝高手差不多,比起 5600XT 那種更深刻的女裝大佬嚶嚶嚶風格,現在覺得女裝高手只是第一次穿女裝吧,果然女裝只有0次跟無數次之分,一旦穿起了女裝,就會在女裝的路上一直不斷的狂奔,解放自己的天性。
不過 RX590 GME 女裝高手,還是維持了大佬應有的體面與牌面的。
裡面的配件就是顯卡與說明書啦。
▲ 不過 RX590 GME 女裝高手的規模跟 RX590 本體相差不遠,都是三風扇+超長超大規模的散熱器組成的,也就是說,動手能力強的的朋友們,可以自己通過 AMD 的超頻軟體,來恢復它應有的能力的。
▲ 女裝大佬的粉紅褲衩是女裝大佬的標誌之一,上下各有2個可以發出粉色呼吸的嚶嚶嚶燈光。
▲ 背面就是一個超長全覆蓋的一體式背板,上面有 Radeon RX 的 AMD 顯卡 logo,背板對於這種三風扇級別的顯卡來說是,增加顯卡機械性能的神器。
▲ 頂部視角,可以看到 590 GME 嚶嚶嚶.......是雙槽厚度的
▲ 頂部的盈通 LOGO 也會發出粉紅的嚶嚶嚶
▲ 顯卡外接供電接口為 8+6 PIN,基本上可以保證顯卡從供電接口取電。
▲ 顯卡輸出接口方面,一個DVI-D 一個 HDMI,3個DP
其他配件
主板
▲ 主板可以選擇 A320 ,這樣就可以把預算壓一壓,3100配A320 差不多。
▲ 我也想掏出一片A320,來為大家測試,但是手上......就只有 華碩 ROG X570-i,所以就是用它了。emmmmm各位4000元主機的小夥伴們千萬別用它哈,不然預算直接光了,這是給喜歡 itx 的比較肯在電腦上投資的小夥伴們準備的。
華碩的 ROG STRIX X570-i GAMING 隸屬於 華碩最高的產品線序列——ROG 玩家國度,這款主板有很多很棒的設計,我們來看看,為了稱呼方便,簡稱 X570-i
還在送電源?????行吧,也可以節省部分成本。
▲ X570-i,itx 的版型,17cm * 17cm 的尺寸,但是要把重要的功能塞到主板上,這真的很考驗設計的水平,所以X570-i 第一眼感覺很有設計的美感,由於採用全自動化生產線,供電元器件的焊接、位置堪稱教科書級別的。一塊主板上所需要的一切重要的功能,它都有了。
▲ X570-i 的 CPU 8pin 外接供電有用金屬盔甲加以包裹,上方的通風網是為 供電散熱做準備的風扇的進風口,通過這個風扇,可以解決 itx 主機供電系統發熱過高的問題。
▲ CPU 的供電採用 8+2 相 供電,所有供電元器件都有散熱片加以覆蓋,散熱片延伸到 i/o 接口處,這邊有一把小風扇,專門為供電元器件來散熱,提高了整臺電腦的運行穩定性。
▲ CPU 頂部有 3組 4Pin 插針,專門用來機箱風扇的連接、CPU 散熱器風扇的連接,還有 CPU 水冷散熱器水泵的供電。此外還有 5V / 12V ARUA RGB 插針可以用來跟 RGB 進行連接。
▲ X570-i 的內存插槽雖然只有兩條,但是電氣性能非常出色,很多內存條都能在這裡獲得很大的超頻收益。
▲ X570-i 的下半區,我們來看下,4組 SATA 口,M.2 NVMe 插槽由於空間所限的原因,只能採取PCB子板的形式,子板上面還有板載顯卡以及他的濾波電容在此布置。子板的下層就是 PCH 的散熱片。
當然還有最主要的 PCIe 全尺寸插槽,上面有鋼鐵裝甲加以覆蓋,保證了插槽的機械強度。
▲ 拆開 M.2 插槽的散熱片,就可以看到裡面的 PCB 子板了,散熱片是支持ARUA ARGB,它跟子板的連接是通過插針的,在安裝的時候要注意對正。
▲ i/o 接口區域,接口十分豐富。有DP HDMI 接口,還有3個 USB 3.1 Type A ,1個 USB 3.1 Type C ,還有4個USB 3.0 Type A接口,USB 接口十分豪華,此外還有一張 intel AX200 無線網卡,此外三個板載音效卡的孔會在通電之後,發出紅綠藍的LED光。
▲ 背面在 i/o 接口處的背面有一個保護擋板,此外背面還有M.2 插槽,可以用來裝倉庫的 M.2 NVMe SSD,不過推薦用性能較差的,這樣不會發熱過高。
▲ 配件也是十分的豐富啊~~~~比一些 X570 的配件還豐富。
SSD
▲ SSD 的話,因為 3300X 首發的時候,新裝的系統,3100X + 590 GME 能夠完美兼容並且繼續使用老系統,所以繼續用金士頓的 A2000 500GB。 外包裝的話,很有金士頓的風格啊。
▲ 繼續偽開箱,背面可以通過觀察孔看到 A2000 500GB 的本體。
▲ 把配件全部掏出之後,我們可以看到,A2000 500GB 有贈送一個散熱片,雙面設定,可以為 A2000 提供更出色的散熱效果。
▲ 正面的散熱片十分的高,散熱規模也是很大,要注意跟顯卡、主板的搭配。
▲ 金士頓 A2000 500GB 正面有一張銘牌貼紙加以覆蓋,從上面可以看到產品的型號、容量。這是 A2000 的保修憑證,要保留,裝散熱片的時候,直接壓上即可。
▲ 背面沒有任何電子元器件,
▲ 裝完散熱片套裝之後的樣子,可以看到,整個 A2000 變得非常厚實,在空間較足的主板上,推薦安裝自帶散熱片,效果不錯,當然主板自帶的散熱片也是可以滿足日常的使用需求的。
內存條
▲ 目前 DDR4 2666 跟 DDR4 3000 價格差距在30元,我手裡是 DDR4 3000 16G*2 的內存條,但是我推薦各位朋友們可以考慮 DDR4 3000 8G*2 或者 DDR4 3200 8G*2 這些高性比價的套裝,可以獲得更出色的性能體驗。
內存條還是選用之前的 宇瞻 黑豹 DDR4 3000 16G*2 然後超頻至 DDDR4 3200,穩定使用。
▲ 拆開外包裝之後,把內部的東西全部取出、平鋪到桌面之上,並且採取正反分布式排布,這樣所有的東西都能一覽無餘。
▲ 正面的話,宇瞻黑豹變成了金豹,變得更好看了。
▲ 金豹!為什麼你還叫黑豹?
▲ 為什麼追我,給我 PANTHER Apacer
▲ 背面跟正面相比,多了一個表明身份的銘牌貼紙。
▲ 貼紙上面有產品的各種參數。
電源
▲ 電源的話,可以選擇 VP550 這種就好,但是嘛......我手上最普通的電源就這款 安鈦克 HCG 650W啦,所以我就用它啦。10年換新給予非常好的售後保障,出色的品質能夠讓電源更加穩定,穩定優先。
▲ 打開產品的外包裝,把所有配件全部掏出來,有無紡布包裹的電源本體,以及同樣無紡布包裹的全模組線,魔術扎帶、說明書。
▲ 採用14CM短機身設計,兼容性超高,能夠兼容很多ATX 、 MATX機箱,以及部分ITX機箱,可在電源輸入處的開關加以切換風扇的運行模式——靜音模式跟標準模式。
▲ 金牌全模組是 HCG 系列的一大賣點,可以根據實際的使用需求自行裝配模組線,以達到布線美觀的目標,扁平線材對於背線更有好處,能夠更輕易的裝入到機箱裡。
裝機過程其實很簡單
▲ 把 CPU、內存條、SSD都全部裝到主板上,準備抹上矽脂,裝上散熱器。
▲ 矽脂採用九點式塗抹,然後散熱器一壓,鎖上螺絲,裝上風扇,再把 M.2 NVMe SSD 的散熱片正確安裝完成之後,我們就完成了初步安裝,不過記得要把散熱器的供電線跟 RGB 信號線給安裝到位哈。
▲ 如果有機箱的話,此時要把這個套件放進機箱,不過本次測試.......我沒有機箱......
你要問我扛著 RPG 是啥感覺?我感覺就跟這個圖一樣。
▲ 沒有神馬是一發 RPG 不能解決的,如果有,就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