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如火如荼,很多人都變成四年一度的「世界盃球迷」。最近我寫個小系列,用經濟的眼光看足球。大家一邊看球,同時感受自由市場的魅力。
足球是世界第一運動,做足球生意的俱樂部,動輒號稱有球迷幾千萬上億,然而,足球俱樂部卻是不容易賺到錢的生意。這恐怕是很多球迷想不到的事情。
全世界最賺錢的足球俱樂部是曼聯,2017年的營業利潤2.05億英鎊,換算成人民幣不到18億。看起來還不錯?要知道,騰訊旗下新上市的閱文集團,去年盈利就超過這個數。你說新上市獨角獸公司有水分,不妨看老牌網際網路企業攜程,它默默提供簡單的信息服務,每年利潤輕鬆破20億人民幣。要知道,攜程只是網際網路行業的二三線品牌。
企業界的百年老店難尋,足球界的百年俱樂部,遍地都是。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戰績,巨大的影響力,這些卻和賺錢沒有必然聯繫。2005年以前,曼聯在倫敦證交所上市,由於經營慘澹,債務龐大,美國的格雷澤商業家族看上這個俱樂部,花錢將它購買退市。讓人想不到的是,債務和現金黑洞讓格雷澤家族受不了,他們將它重新上市。2011年以前,這家全世界最成功的俱樂部時虧時盈,近幾年才連續賺錢。每年賺2億多鎊,實在不算多。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條新聞,英超球隊利物浦宣布,他們的2017財年(終於)扭虧為盈,利潤達到(驚人的)3900萬英鎊——人民幣3個多億。這個數據怕是許多直播公司都能輕鬆秒殺。西甲豪門皇馬和巴薩每年賺多少錢?我沒查到數字,考慮到它們的市值低於曼聯,盈利能力就可想而知。世界最好的球隊都這樣,其他球隊虧成啥樣,不難想像。
中國這邊也不例外。中超最成功的俱樂部是廣州恆大淘寶,新三板上市,財務數據查得到。號稱「亞洲足球第一股」的恆大淘寶隊,2017年虧損9.87億元,相比去年8.12億和前年9.53億,絲毫沒有扭虧為盈的跡象。今年5月起,恆大淘寶在股市變成了「ST恆寶」。
在崇尚規模經濟的今天,足球俱樂部很難賺到錢,這是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想想看,俱樂部擁有巨大的品牌,海量受眾,無與倫比的曝光度和影響力,旗下還有超強的IP球員。為什麼他們很難賺到錢呢?
研究企業做生意,說來說去,只有收入和開支兩端。把它放在行業看,就看競爭狀態。如果不幸殺成紅海,收入低薄,成本高昂,企業就難賺到錢。足球顯然是萬眾矚目的大產業,很多參與者都能賺到錢,不幸的是,偏偏俱樂部是最難賺錢的那一環。
我們先從收入這一端來分析吧。
俱樂部的主要收入,是球場門票和電視轉播權。球場收入當然重要,但是為了保證上座率,價格通常不會高。英超普通比賽的門票,就三四十英鎊,重要比賽的票價,很少超過100英磅。門票收入用來維護球場,當然綽綽有餘(當然,一些低端俱樂部的比賽上座率很低,球票收入無法抹平球場成本,也很常見),可是要說能賺多少錢,實在談不上。電視轉播權是俱樂部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電視轉播幫助球場提高了上座率,還使俱樂部從電視臺那裡獲得一大筆收入。這項運動真正發揚光大起來,俱樂部獲得巨大好處,正是始於電視轉播時代。足球比賽收視率雖高,有個缺點很難克服:比賽只能看直播,過時不候。重播的足球賽幾乎沒人看,哪怕是漏看直播的人,也很少有人看回放。相比於電視電影拷賣大賣,足球比賽的版權價值要低得多。
網際網路誕生之後,足球比賽的版權價值被繼續開發。但是有一點卻很明顯,球迷人數始終有限,他們不在電視看,就在網上看,規模並沒有很大的增加,總的流量基本是封頂的。
很多人說,俱樂部和球員都是強IP,他們可以出售周邊產品啊。
這確實是一種經營思路,各大俱樂部都在做,其實也賺不到幾個錢。一般人看球賽,只會順便逛街和吃飯,球衣球寵這類東西,少數球迷才會買,消費頻次也不會太高。要命的是,這種耳熟能詳的商品,難有「認證品牌」和「官方授權」這類東西。商家滿不在乎,球迷其實也不在意,俱樂部想「維權」,成本高得嚇人。久而久之,中國浙江的球衣工廠賺到錢,球場周邊小攤小販賺到錢,偏偏俱樂部抽不到油水。
再來說成本這一端,細節不談,俱樂部最大的成本顯然是球員。
本質來說,俱樂部的核心資產就是球員。所謂百年豪門,享譽世界,全是建立在球隊成績之上——也就是優秀球員的勞動成果。試想一下,沒有優秀球員持續創造好成績,再豪門的球隊也會降級,聲名狼藉,被人遺忘,成為球評家筆下的上古豪門,現實世界再怎樣精彩,從此無關。
有了好球員,才會有好成績,這個道理很簡單。好球員總是稀缺的,全世界的俱樂部都在爭搶,他們的身價自然就水漲船高。在消費領域裡,娛樂和體育界最奉行「贏家通吃」法則,頭部IP拿走大部分利潤,其他小弟喝湯都是剩下的。俱樂部極端渴望冠軍榮譽,只要能奪冠,他們總能花高價買好球員。競爭之結果,是球員身價一再飆漲,吞掉俱樂部的大部分收入,直到他們難以承受為止。
俱樂部對球星總是又愛又恨。一方面,他們確實能力超強,能帶領球隊走向輝煌,帶來更多收入;另一方面,球星通常是吸金怪獸,吸走俱樂部大部分收入。俱樂部開不起市場給出的估計,他們又會毫不客氣地轉投他家。
為保障財務安全,俱樂部經常冒著被球迷痛罵的風險,高價「出售」麾下球員。比如說,2009年曼聯大將C羅轉投皇馬,其中就有這個原因。當時曼聯急於擺脫財務危機,C羅的年薪太高,又炙手可熱,賣價很高,皇馬還開出不菲的高價,曼聯管理層心動了、,這才放C羅走人。
2009年曼聯出售C羅獲得8000萬歐元的一次性收入,而他們那一年盈利才不到5000萬歐元。不賣球星就虧損,可想而知,球員成本給俱樂部帶來多麼沉重的負擔。然而,哪家俱樂部敢於拋棄昂貴的球星,專用便宜的無名小卒呢?
足球聯賽的機制決定了,俱樂部天然沒有護城河,而球員通常能賺得盆滿缽滿。明星球員的收入,往往抵得上俱樂部的盈利總額。
再進一步聊,球員有沒有護城河呢?其實是有的,足球技藝就是他們的護城河。
C羅這樣的頂級球星,堪稱稀世之寶,各大豪門掏空家底為其傾倒,都不足為怪。當然,球員年齡增長,球技會衰退,這些都正常。球員個人的護城河會隨著歲月消失,他們整體的地位,卻不會改變。
足球界還有個主角,它的護城河一直都很穩固。他們就是足球界的官僚機構,小至國內足協,大至亞足聯、歐足聯、國際足聯,他們是足球世界的統治者。他們地位超然,壟斷權勢,能攫取的利益有多豐厚,請打開你的想像。
既然足球俱樂部難賺錢,為何足球俱樂部長盛不衰,經營者圖什麼呢?中國玩足球的老闆通常是哪些人?最近會接著說。
最近文章
我讀的書到哪去了
高考之後,到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