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4日,《紐約時報》曾推出「紐約故事」特刊,邀請11位不同畫風的插畫師加盟創作,用連環畫的形式講述在紐約發生的11個真實故事,圖為特刊封面(上)和內頁插圖(左) 崔瑩
在網際網路和新媒體的衝擊下,全球報紙行業步入寒冬已有十五六年了,有報紙停刊,有報紙縮減版面和出版周期,處處憑弔……但適者生存,君不見有報紙另尋出路吸引受眾,亦有新報逆勢而出。
2019年3月6日,因網站和社交媒體應運而生的網絡媒體「BuzzFeed」推 出 特 刊《BuzzFeed》新聞報,目的是以比手機更便捷的方式呈現「BuzzFeed」的最新報導和精彩內容。2019年4月1日,英國《金融時報》宣布其「付費牆」付費用戶數量破百萬,數字訂閱在《金融時報》總發行量中的佔比超過75%。2019年6月,英國脫歐黨領袖法拉奇決定創辦新報紙《脫歐支持者》,該報創刊號300萬份。2019年8月25日,《紐約時報》推出長約1.1米、寬約0.5米的巨幅插畫,來呈現美國網球公開賽在夜晚舉行的主題,新穎的插畫再次為傳統報紙圈粉。
為了生存和發展,紙媒的自我救贖之路新招迭出——
美麗的插畫能讓讀者「買帳」
愛丁堡的《學生報》創辦於1887年,其創辦者是蘇格蘭童書作家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這份報紙是英國創辦最久的學生報,目前是半月刊,免費。我在學校附近的樂購超市經常看到它,便隨手拿一份。最近半年發現,《學生報》改得越來越花俏,並採用了大量插畫。以2019年10月9日刊為例,頭版封面講的是環保問題,一幅關於人們「綠色生活」的手繪插畫位於其中,佔了大部分版面。四個版面的評論版含有兩幅手繪插畫,一張油畫作品,沒有照片。之後的生活方式版、文化版使用了七幅手繪插畫,沒有照片。這和我印象中的「文字加照片」的報紙大相逕庭。這些插畫或笨拙呆萌,或清新文藝,或幽默搞笑,令我不禁多看了很多眼。毫無疑問,這些插畫也令報紙變得有親和力。
大概有人會認為,《學生報》的讀者主要是學生,所以用插畫會博得學生粉的喜歡。但《紐約時報》可不這樣想。每年,《紐約時報》的體育版都會重點報導美國網球公開賽,2019年也不例外,結果——挑大梁的是插畫。2019年8月25日,《紐約時報》推出特刊,慶祝該賽事在夜間比賽的歷史瞬間,也體現這座城市是不眠之城。該報藝術總監安德裡亞·扎加塔決定用一張大幅插畫來呈現這一主題。這幅插畫的亮點是發生於1979年至2018年,網球賽事的十個精彩瞬間。過去40年間,攝影技術獲得充分發展,扎加塔認為插畫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並且是照片無法替代的。最終,一幅長約1.1米、寬約0.5米的大幅插畫誕生。扎加塔表示,這樣大尺寸的單幅插畫在報界史無前例。同一期《紐約時報》的封面採用的也是插畫:一幅長約50釐米,寬約30釐米的美國女子網球運動員塞琳娜·威廉士在夜空下擊球的插畫。
《紐約時報》創刊150多年來,一直對插畫情有獨鍾。2017年6月4日,《紐約時報》曾推出「紐約故事」特刊,邀請11位不同畫風的插畫師加盟創作,用連環畫的形式講述在紐約發生的11個真實故事。插畫不僅可以用於傳統的紙質報紙,也同時用於報紙網站、電子版。並且網絡插畫又被推陳出新。兩個多月前,平面設計師西穆爾·阿爾瓦為《紐約時報》的網絡版設計了一款頗具實驗精神的「3D插畫」。
最近幾年,一些中國報紙也在大量使用插畫美化版面,其中的佼佼者包括《中國日報》國際版。該報在頭版使用整版唯美插畫,顛覆了讀者對傳統紙媒的視覺印象,好看的報紙令人愛不釋手。
報紙不僅通過文字和讀者溝通,還通過視覺圖像語言與讀者交流,除了傳統的照片,各種插畫、裝飾元素也非常重要。美麗、具有情趣的版面能夠吸引讀者,讓讀者重新愛上報紙。
付費訂閱越來越成功
設置付費牆是傳統報紙應對收入下降、進行自救的嘗試之一。1997年,《華爾街日報》在全球率先實行在線內容付費閱讀,開付費牆之先河。如今,英美大多數報紙都設置了付費牆。路透社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讀者為高質量的新聞買單。
2019年10月,英國《每日電訊報》媒體集團宣布《每日電訊報》已擁有40萬付費訂閱者,包括網站付費用戶和紙質版訂閱者。並且,該媒體集團總收入的54%直接來自讀者。該集團執行長尼克·休為《每日電訊報》規劃了一個目標:到2023年底,該報將擁有100萬付費用戶。假如這一目標實現,意味著即使報紙沒有廣告,也可以正常運營。
2019年4月1日,英國《金融時報》宣布其付費讀者人數達100萬,這個目標比原計劃提前一年完成。該報執行長約翰·裡丁表示,《金融時報》已擁有65萬名數字用戶,他指出報紙訂閱模式的革新,證明高質量的新聞能夠帶來商機。在虛假新聞橫行的時代,獨立、權威和可靠的新聞報導依然具有持久的價值。
《金融時報》於2002年首次採用付費牆。儘管該報的紙質版繼續贏利,但其數字訂閱量已經佔《金融時報》總發行量的四分之三以上。2018年,《金融時報》年收入總計3.83億英鎊,利潤為2500萬英鎊。這和《金融時報》的報導質量分不開。2018年,該報獲得近50個全球獎項,其中包括英國新聞獎的「年度報紙」「年度新聞團隊」獎,以及「年度最佳新聞提供者」獎。
2019年8月,英國另一大報《泰晤士報》(包括《星期日泰晤士報》)宣布他們的電子版付費用戶已超過30萬人,加上紙質版讀者,總共有約54萬用戶。2018年,《泰晤士報》數字訂戶的數量已超過報紙紙質版的數量。《泰晤士報》總編約翰·威瑟羅表示:「付費牆成功了!」但他同時指出,報紙所面臨的挑戰永遠都是如何適應新技術,使其成為報人的朋友,並為新聞業服務。
除了英國主流大報付費牆的成功,美國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在數字版付費訂閱方面也都取得了成功。
讀者熱衷為「非營利新聞機構」捐款
瀏覽《衛報》網絡版,很難錯過這樣一段話:「我們選擇了與眾不同的籌款方式,你會支持我們嗎?和很多新聞機構不同,我們獨立進行的調查報導,供所有人免費閱讀……在事實報導面臨挑戰的時刻,讀者的支持對《衛報》保持獨立性至關重要。我們採用開放、獨立新聞的模式。如果可以,請支持《衛報》,即使只捐款1英鎊。」
《衛報》是英國的全國性綜合日報,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合稱為英國三大報。該報於1821年創刊,擅長調查性報導。《衛報》只有一個股東,即非營利性斯科特信託基金。《衛報》官網稱,該報目前每月讀者數為2400萬。
《衛報》拒絕設立付費牆,這樣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報導,但作為傳統紙質媒體,它同樣面臨銷量降低、廣告收入下降的境況。他們選擇的籌集資金的方式是請讀者自願捐款,或者付費加盟成為《衛報》支持者或合作人。成為該報支持者每月付費5英鎊,成為其合伙人每月付費15英鎊。2018年下半年,《衛報》稱,他們通過讀者捐贈、付費加盟等方式,獲得的收入已經超過報紙的廣告收入。
《衛報》主編凱薩琳·維納表示,讀者希望《衛報》能繼續保持自由、開放,繼續刊登優秀的新聞報導,所以才會給報紙錢。讀者的資助會激勵記者報導更多有價值、高質量的新聞。比如《衛報》關於劍橋分析數據公司和「Facebook」之間醜聞的報導,以及對「疾風世代」醜聞的報導等。
維納認為,報紙接受讀者捐款的模式為新聞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即「重新確定了報紙和讀者的關係、報紙對讀者的意義,以及重建了報紙在社會上的信譽」。
媒體接受捐款的前提是非營利新聞機構,如果不是,就需要先「變身」。2019年11月12日,美國猶他州的地方報《鹽湖城論壇報》宣布成為非營利機構。這份報紙創辦於1870年,它成為美國第一家轉變為非營利機構的傳統報紙。此前,該報一直虧損。也多虧《鹽湖城論壇報》的原東家並未將它廉價賣掉,而是主動放棄所有權,該報得以繼續接受徵訂、廣告,也可像慈善機構那樣,接受基金會的撥款和可以免稅的個人現金捐款。對那些希望提升新聞報導社會功能的民眾和支持新聞業的慈善家而言,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實際上,一些網絡媒體,比如《德克薩斯論壇報》網站、《內華達獨立報》網站和《蒙大納自由報》網站等,已經作為非營利新聞機構,運營了很長一段時間。根據2018年美國「非營利新聞協會」的統計,之前12年,美國的非營利新聞機構正以每年至少新增12家的速度遞增。目前,該協會共有會員230多名。2018年,美國非營利性新聞媒體的總收入達4.5億美元,比上一年增加1億美元。人們給這些非營利新聞機構的捐款總額已經超過了基金會的撥款。非營利新聞機構繼續保持新聞報導的深度,行使社會監督的功能。
非營利新聞協會執行董事蘇·克羅斯表示,裁員、合併削弱了商業新聞工作室的報導能力,公眾知情權也面臨挑戰,這就需要一種新型的新聞運作模式,由大眾捐款支持新聞的生產,是出路之一。
經常獲得普立茲獎的新聞網站ProPublica,是美國較成功的非營利新聞機構。該網站擁有120多名員工,主要致力於調查性報導。2018年,該網站的收入是3020萬美元。約翰·亞當斯創辦的非營利新聞網站《蒙大拿自由報》,在2018年獲得81位捐助者的定期捐款,除此之外,該網站申請到日光基金會的6.5萬美元的撥款,以及高股基金會的3萬美元的撥款。
(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二版)
定位明確的新報紙陸續誕生
一些報紙陣亡,而同時,另外一些更專業、定位更清晰的報紙創刊,蕭蕭寒冬裡,依然有新生。
英國脫歐黨領袖法拉奇於2019年6月創辦《脫歐支持者》,創刊號印數300萬份,在全英500多攤點免費贈送。法拉奇說他辦這份報紙的原因是:市場上缺少一份支持脫歐的報紙。他藉助於報紙呼籲更多年輕人支持他的主張。
2019年9月,美國聖地牙哥社區報業集團宣布創辦旗下的第八份報紙《大學時代快報》。該報發行量一萬,主要報導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和附近社區的新聞,出版周期是每月一期。集團負責人朱莉·梅恩解釋,創辦《大學時代快報》是應社區成員和商家的需要,他們希望市面上能有一份和大學相關、並在校園區域發行的報紙。
2019年12月11日,在英國大選之前,一份名為《政治對抗政策》,號稱無偏見的報紙在倫敦各地發行。這份16頁的報紙比較了英國六個主要政黨的政策、他們關於某些重要議題,包括英國脫歐和移民問題的主張等。這份報紙發行一萬份,免費贈送,其創辦者是倫敦設計師羅裡·斯蒂夫和凱西·海菲爾德·史密斯。該報的贊助商是英國創意、策略公司「20something」。主辦者希望讀者通過閱讀這份報紙,了解英國政界真相。
2019年4月和10月,Instagram帳戶「竊聽」的創始人傑西·馬戈利斯分別在洛杉磯和紐約出版紙質報紙《「竊聽」郵報》各一期。在洛杉磯,這些報紙主要在咖啡店免費拿。在紐約,該報在市中心的廣場設置報攤點,免費贈閱。這份面向紐約年輕讀者的報紙語言幽默風趣,其天氣預報的風格是這樣的:「陰天,但能有機會看到三個人吧!」
「竊聽」並非是唯一熱衷出版紙質報紙的新媒體。數字新聞巨頭BuzzFeed在2019年3月也出版過一期紙質報紙。他們以玩笑的口吻解釋這樣做的原因:「測試一種被稱為印刷的新技術,推出BuzzFeed特刊,以比手機更便捷的方式呈現BuzzFeed的最新報導和精彩內容。」
無論是報業集團、個人,還是新媒體,都繼續對傳統的紙質報紙抱有信心,關鍵是報紙的內容。報紙不但不會死,相反,擁有好內容、適合目標讀者的報紙已經誕生,並將繼續誕生。
(作者系愛丁堡大學博士,媒體研究學者。封面:2019年8月25日,《紐約時報》推出特刊,慶祝美國網球公開賽在夜間比賽,用一張長約1.1米、寬約0.5米的大幅插畫來呈現這一主題,封面圖為該插畫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