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為何沒有一個能夠決定自己接班人?

2020-12-23 騰訊網

數遍中國古代所有大一統王朝,漢唐宋明清,再加上2個短命的一統王朝,二世而亡的秦和隋,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一個歷史規律,那就是開國皇帝的接班人,必然經歷了一番慘烈的鬥爭,這個過程伴隨了無數的陰謀和詭計,數不清的人頭落地,帝國的二代皇帝們,登上大位時沾滿的鮮血,一點也不比開國皇帝少。

而且,所有的二代皇帝,沒有一個是開國皇帝指定,二代皇帝的最終人選,也全都超出了開國皇帝意料之外。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歷史規律呢?

為什麼這會是歷史的某種必然呢?

1、中國古代王朝開國皇帝接班人簡史,沒有一個不折騰

咱們先來簡單梳理一下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之後的接班人情況。

秦王朝是首次統一中國的古代王朝,始皇帝雄才大略,開啟中國歷史全新局面,可惜他在權力交接方面沒有安排妥當,根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屬意的接班人是公子扶蘇,但是被胡亥和趙高陰謀政變成功,隨後敗亡。

漢高祖劉邦在秦末亂世之中奮起,徹底統一了中國,在開國皇帝中也是開掛般的人物。但是牛逼如斯,照樣在接班人這個問題上做不了主。

關於秦始皇接班人的問題,史料缺乏,現在只知道一點點。但是關於劉邦立太子這個事兒,可是在他晚年鬧過很多風波。

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到底是立呂后的兒子劉盈(即後來漢惠帝),還是立寵妾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劉邦自己的意見是希望後者,但是天下人全部反對。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

這句就已經說明了當時太子之爭如何劇烈。

後來劉盈確實當上了皇帝,實際上是呂后當政,劉邦死後這十幾年等於是漢朝一段權力混亂時期,最終在漢文帝之後才算穩定下來。而在最後穩定之前,經歷了陳平周勃誅殺諸呂的血腥階段。

漢朝之後是一段漫長的大分裂時期,直到隋唐才最終完成徹底統一。

秦漢和隋唐,簡直就是互成鏡像。秦朝二世而亡,隋朝也是二世而亡,但秦之後的漢,隋之後的唐,是古代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2個王朝,號稱漢唐氣象。

當然這些朝代,在開國皇帝的二代接班人方面也一樣充滿了故事。

隋煬帝的即位過程據說有殺父嫌疑,這個尚存疑問,但是逼死前太子,自己的親哥哥楊勇卻是板上釘釘。

至於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大家就比較熟悉了,在宣武門之變中他親手殺了自己的親哥哥,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再逼迫父皇李淵退位。

唐朝之後,歷經五代十國之亂,北宋勉強算是統一王朝,在二代皇帝接班方面也是疑問重重,雖然史學界一般都不承認所謂的「斧聲燭影」

新加坡神劇《絕代雙雄》趙光義拿斧頭砍老哥劇照,千萬別當真

但是宋太祖趙匡胤確實死得非常突然,而之後宋太宗趙光義接連逼死了弟弟趙廷美,以及大哥的兒子,更是讓這個即位過程充滿了血腥味。

到了明朝,本來最有希望終結古代大一統王朝二代皇帝動亂規律,如果太子朱標能活得更長的話,他一定能夠安穩接班,而且不會出任何亂子

朱棣肯定不敢造自己大哥的反。可惜,歷史沒有假如,最終朱棣成了歷史上唯一一個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

至於元朝和清朝比較特殊,作為古代歷史上非漢人政權入主中原的2個朝代,蒙古和滿清前期都還有部落貴族推選盟主的傳統,不過在二代皇帝即位方面也是故事頗多。比如滿清,嚴格算起來皇太極才是開國皇帝,順治的接班過程也是經歷了多爾袞這樣的艱辛。

所以,數遍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歷史,基本上二代皇帝的接班過程,都伴隨了腥風血雨,一個比一個折騰。

2、二代皇帝接班背後攪動的那隻手:軍功集團的陰影

所有古代大一統王朝的二代皇帝,接班過程都如此折騰,背後一定有原因。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咱們還是具體分析。以漢唐2個朝代作為典型案例。

首先,咱們來看劉邦的接班人問題。他當初為什麼不想立劉盈呢?根據史書記載,第一是因為劉盈實在太懦弱,完全不像他老爹劉邦那麼英明神武,自然不討喜;第二是因為劉邦更喜歡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但劉邦之所以不想立劉盈做太子,本質上是害怕呂后和呂氏家族,害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以後不姓劉,而姓呂。

劉邦在臨死之前,把形勢看得很清楚,呂后這個人手腕極為厲害,敢於瞞著自己,以雷霆萬鈞之勢誅殺韓信,絕對是個做皇帝的料。

當然讓呂后當政本來也不算什麼事,這在中國早就有傳統。早在秦漢之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已出現了太后臨朝的情況,比如孫儷曾經主演的《羋月傳》

講述的就是秦國宣太后的傳奇故事,這位太后就曾經把持秦國國政多年。

問題就在於呂后不僅僅是一個人,她背後站著的是呂氏家族。

中國古代歷史幾千年,各種管事的皇后、太后一大把,但只有2個人,曾經讓人疑心這朝廷要換個名號。一個是武則天,一個就是呂后。

後來諸呂之亂被平定之後,呂氏家族的歷史被大量刪除,現在已經找不到太多史料記載,但是《史記》裡面依然有一些蛛絲馬跡。比如《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了呂后大哥呂澤的事跡

以呂后兄初起以客從,入漢為侯。還定三秦,將兵先入碭。漢王之解彭城,往從之,復發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

大家注意這句,「復發兵佐高祖定天下」,這句很牛逼。

什麼樣的功臣,可以得到輔佐高祖定天下的評價?而且是發兵,這說明當時呂澤手下軍隊是獨立於劉邦體系。換句話說,人家呂澤是帶資入股的原始股東。

這些蛛絲馬跡足以證明,當時呂氏家族有很強大的力量。

更讓人恐怖的是,以蕭何、陳平、張良為代表的功臣派,在廢立太子這個事兒上,統統都站在呂后那一邊。

所以後來劉邦死之前,流著淚對戚夫人說沒辦法了,以後你只能給呂后服軟,看她眼色行事了。這說明劉邦已經預料到戚夫人的悲慘下場。

但是劉邦沒有任何辦法。他雖然是皇帝,但是他一個人對抗不了所有軍功集團。

這就是政治,政治的本質就是平衡,皇帝也只能在各個利益集團之中找平衡。開國皇帝一般都只是這些勢力當中最大的那一個代表而已,他還遠遠到不了一言九鼎的程度。

說完漢朝,接著說唐朝。

唐朝和漢朝的問題本質上也一樣。開國皇帝李源遠遠到不了說一不二的程度。而且他離說一不二的程度,比劉邦還有點遠。

當然,唐朝和漢朝的情形完全不一樣。唐朝開國之初,最大的軍功集團首領,不是別人,恰恰是李淵的兒子李世民。

很多人一說起玄武門之變,都以為這是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間的爭鬥。錯了,大大錯了,玄武門之變背後真正的對手是李世民,和他的老爹李淵。

大家看,圖中中間這個玄武門就是李世民射殺兄弟的地方,右邊大明宮是後來才建的。

這個玄武門是太極宮的北大門,所以李世民的目標,本來就是衝著李淵去的。

李淵李世民父子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呢?

因為李世民的背後就是軍功集團,大唐天下可以說完全都是李世民帶著基本盤打下來的,可是李淵為了確保皇位穩固,不斷解除秦王府中諸位大將的職權。

而唐朝建立過程中,軍功最大的是李世民,而且李世民的軍功比起韓信來,還要大得多,以至於李淵給了他天策府開府的權利,實在是封無可封了。再下一步,就只好讓他當太子了。

如果真的讓李世民當了太子,李淵這皇帝就不用幹了。因為所有人都會等著李世民接班,誰也不會再把李淵放在心上了。

李淵為了坐穩自己的皇位,只能讓李建成做太子,而且要抬高李建成的地位,打壓李世民,以求平衡。

也許李世民本人可以忍,可惜,李世民的部下,那群軍功集團不能忍。天下都是我們打下來的,憑什麼讓李建成當皇帝?他做了皇帝,自然會用他的班子,那我們這幫打天下的功臣,位置往哪裡擺?

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所以,漢唐2個朝代,誰能做皇帝,誰能做二代皇帝,這些軍功集團的勢力,才是背後的關鍵。

而所有大一統王朝興起之初,這些軍功集團的影響力都會存在一段時間,只有等這些個軍功集團的頭頭腦腦都死絕了,王朝的接班人才會走上正軌。

3、穿越千年的陰影

古代皇帝,歷來被稱作天子,號稱天命所歸。

這當然都是封建王朝背景下,對皇權的某種神話。

實際上,皇帝只不過是一個代表,一個人能夠當上皇帝,當然要有非常強悍的能力,能夠領導群雄,讓手下這些大將服氣,要知道這些人可都是在戰場的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最終勝出者。

可是,皇帝畢竟只是一個人,一個人的能力再強悍,他也只是一個人。

一個人不可能對抗整個軍功集團。就算是皇帝,也要維護軍功集團的利益。

每一個王朝的開端,必然伴隨著戰爭。區別就在於有的王朝統一戰爭時間長,有的王朝統一戰爭時間短一點而已。

戰爭開啟了新的王朝,戰爭催生出的軍功集團,就必然伴隨著新的王朝。

所以所有的新生王朝,在最開始的階段,軍功集團的影響力就特別巨大。

但問題在於,軍功集團內部也會有矛盾。當打完了外敵之後,軍功集團內部也會因為利益分配不均,不可避免出現地出現新的鬥爭。

所以劉邦平定天下之後,不可避免要對自己曾經的老部下下手,所以韓信等人必須死;而李唐建立之後,李淵也必須對李世民下手,只不過李世民太過於強大,反殺了。

其它所有的朝代,莫不如此。

這些軍功集團內部的爭鬥,會有一個過程,直到取得最後的平衡。這個階段一般不會太短,在開國皇帝這一代,很難完全平息。

而這個過程,即使皇帝本人可能也無法左右。他只能順勢而為。

因此,每個新生王朝二代皇帝的最終確立,也要伴隨一場新的激烈鬥爭。這正是中國古代所有大一統王朝二代皇帝必折騰規律背後的真正原因。

相關焦點

  • 在大一統的開國皇帝中,光武帝劉秀的存在感為什麼比較低?
    中國古代共有秦朝、西漢、新朝、東漢、西晉、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十個大一統朝代,開國皇帝分別是秦始皇、漢高祖、王莽、漢光武帝、晉武帝、隋文帝、唐高祖及唐太宗、元太祖及元世祖、明太祖、清太祖及清世祖。
  • 晉武帝司馬炎,大一統王朝最弱的開國之君
    偏偏結束三國亂世的晉朝,它的開國皇帝司馬炎,和別的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相比,簡直弱爆了。就算不是大一統王朝的宋朝,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也比司馬炎強得多。且不說開國之君司馬炎,即便是晉朝,它在中國歷史上的存在感,也是極其薄弱的。這個結束了三國長達70年亂世的王朝,怎麼了?晉武帝司馬炎又怎麼了?
  • 歷史上的今天丨此人是大一統皇朝的開國皇帝,卻因做錯一件事禍國殃民三百年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大部分都是有過人才能,又吃苦耐勞,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的考驗,付出了無數努力,才奪得江山,登基為帝。當上皇帝後勵精圖治,力求百姓安居樂業,促進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的繁榮與發展。
  • 中國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不到300年還是走向滅亡?
    在著名的歷史讀物《全球通史》中,作者斯塔夫裡阿諾斯博士對於中國王朝的總結是,在王朝的初期,往往有一個英明的君主使得國家更加強大,然而在之後卻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雖然中間有中興之主在王朝的燃爐裡增磚添瓦,但是這座火爐還是會熄滅。
  • 中國歷史上山東為何從沒有出皇帝?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上百位皇帝,而且基本上遍布中國各個身份。
  • 為何大一統是中國專屬?
    也就是說,在古代中國歷史上,不管出於怎樣的政治局面,都有一個正統的王朝,享有中央政權,中央王朝的地位。中華大地上的其他各個政權都承認這個政權的天下共主的地位,並以此獲得自身建立政權的合法性。而高度統一時期,被稱為大一統王朝的漢唐,其政治局面,其「大一統」也是相對的,只是側重點偏向於郡縣制。
  • 中國古代唯一沒有貪汙的王朝
    ,但若說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應該沒有太多的異議。說貞觀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恐怕沒有幾個人會提出異議;但如果問及貞觀王朝因何強盛和具體強盛到什麼程度,恐怕多數的中國人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貞觀王朝因何成為中國古代的黃金時代呢?貞觀王朝是李世民大帝建立起來的,他是唐帝國實際上的開國皇帝。在古代中國的開國皇帝中,只有李世民一人受過良好系統的教育,出身也最為高貴。
  • 中國最糟糕的大一統王朝,15個皇帝只有半個明君,史書都不願記載
    作為完成「大一統」的王朝,自然深受後世的讚美尊崇,史書也會對其大書特書,即使是「二世而亡」的秦朝,然而在這9個朝代裡,卻出現了一個「異類」,15位皇帝裡,只有「半個明君」,而史書典籍關於它的記載,更是遠遠少於其他王朝
  • 中國歷史上,為何草根出身的開國皇帝更喜歡殺功臣呢?
    中國自秦以來,由漢人完成統一的王朝有秦、西漢、東漢、晉、隋、唐、宋、明。北宋勉強算做「一統」。在眾多的大一統王朝中,有著性格各異的開國皇帝和開國功臣們,毫不客氣的說,每一個都是天之驕子、絕代梟雄。而劉邦和朱元璋這樣的草根皇帝,則是對權力心懷畏懼,從而也缺乏對權力應用的經驗,因此也更加擔心別人推翻自己,從而成為自己的替代者。當然這種說法其實並不太正確,因為無論是劉邦或者朱元璋其實情況都不大一樣。
  • 除了明太祖朱元璋,為何再沒有開國皇帝從南到北統一中國?
    公元1368年,明朝以中國古代史上唯一一次的北伐成功而霸氣開國,明太祖朱元璋可謂是打破了北伐不能成功的魔咒。
  • 古代的暹羅是現代哪個國家?國王為何要取中國名,而且都是同姓?
    我們在讀明、清兩朝的歷史時,會碰到一個有著非常生僻的國家名稱,這個國家就是暹羅。我們之所以能夠大量地從明、清史中看到,那是因為在明、清兩朝的時候,暹羅是中國王朝的藩屬國。那麼,這個暹羅國是今天的哪個國家呢?
  • 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統一天下,秦五百年,西漢八年,李唐呢
    中國古代史其實就是一部王朝興衰更替史,新朝興,舊朝亡,周而復始。每個新王朝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往往都需要經過數代人前赴後繼的努力。 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即秦朝。秦王嬴政於在位的第二十六年(前221)消滅六國,自稱始皇帝。而此時距離嬴政走完第一步,即消滅韓國,已過去近十年。
  • 唐朝289年、明朝276年、清朝268年,為何古代王朝難破300年大關?
    因為有一個王朝其實超過了300年,那就是宋朝,一共319年。而只要分析了宋朝與其他封建王朝的區別,也就大致知道為何堅持到300年如此不易。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是長沙定王劉發(漢景帝劉啟之子)之後,論直系血緣關係,要追述到漢景帝。景帝之後的九個皇帝,跟劉發一系關係越來越遠。而且論輩分,劉秀比西漢末代皇帝孺子嬰大兩輩,不存在繼承關係。因此東漢完全是一個新的朝代。
  • 古代王朝建立之初,為何皇帝都愛誅殺開國功臣事實原來是這樣
    其實這句話主要說的是開國功臣,對君主大功告成之後大開殺戒的不滿。雖然後世的我們看來不以為意,但對於和君王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來說,他們為君王捨生入死,到最後卻連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實屬唏噓。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有過四百多位皇帝,24個朝代。
  • 中國古代都是明君的王朝,為何還是不到300年就走向滅亡?
    這句話也是精要概括了中國封建王朝幾千年的歷史,自從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封建王朝就有一個難以逃脫的「魔咒」,那就是難破三百年,雖然漢朝一共享國407年,但中間有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東西兩漢不能當做一個完整的王朝。
  • 【前沿成果】李大龍:農耕王朝對「大一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大一統」觀念不僅為其後出現的秦漢等中原農耕王朝所繼承和發展,同時也為源出於邊疆的尤其是北部草原地區的遊牧族群所承襲並得到更大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出現在中華大地上的眾多政權沒有一個簡稱為「中國」,而「中國」卻成了清代之後多民族國家的簡稱,而中華文明也在頻繁的政權輪替中不僅沒有毀滅而且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 歐洲君主的綽號VS中國皇帝的諡號
    中國古代君主往往一個皇帝有N個稱呼,他本身作為一個人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名和字是分開的,名是長輩給他起的,字多數是自己取的;除了名和字還有號甚至別號;對於皇帝來說還有年號,比如貞觀、開元康熙、乾隆等;除此之外還有廟號,比如剛提到的四個年號所對應的廟號分別是唐太宗、唐高宗、清聖祖、清高宗;最後還有個諡號,比如清聖祖康熙皇帝的諡號就是大清仁皇帝,全稱「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 劉秀:中國最帥的開國皇帝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替十分頻繁,那麼,你知道誰是中國歷史上最帥的開國皇帝嗎?劉秀長相史上最帥的開國皇帝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替頻繁,出了不少開國皇帝。那麼,誰是中國歷史上最帥的開國皇帝?古人修史,寫到本朝的開國皇帝時,難免有諛辭,外在美不夠,便會以內在美來修飾。所以,氣質方面著墨太多的皇帝,一般不會很帥。比較而言,史書上對劉秀的相貌著墨最多,樣樣都是實寫,且這些描述都是古代美男子的標配。由此看來,劉秀無疑是歷史上最帥的開國皇帝。
  • 中國古代出現過很多位皇帝,其中最傑出的是哪幾位?
    在封建王朝統治時期,中國歷經23個朝代,83個王朝,出現過將近500位皇帝。在這些人中有具體出生卒年月的大約209人,而這在209位皇帝當中活到80歲以上的只有5個,活到50歲以上的不到整體的30%,這些人的平均年齡只有39.2歲,所以在古代皇帝竟然成為了一個高危職業。
  • 大一統王朝之間領土各不相同,哪個王朝的領土面積最為遼闊
    因此可以簡單認為是,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的融合程度,決定了王朝之間,疆域之差異。 搞清楚大一統王朝之間統治疆域大小差異的來源之後,我們再來捋這幾個大一統王朝統治疆域差異就相對容易了。其他諸侯國,尤其是地處邊境的諸侯國,幾乎也沒有停下領土擴張的步伐。大秦王朝統一六國也順便將六國努力成果歸為己有,中原大一統王朝就此誕生。 在秦王朝短暫的統治之後,大漢王朝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