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是最能跑步的小說家,小說家裡面村上春樹是最能跑步者。村上春樹出生於1949年,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從33歲開始跑步,至今38年時間,但跑步還在繼續。2006年寫作了《我跑步的時候想些什麼》這部隨筆散文,回顧了23年間跑步生涯的心得,很真誠地再現了一名跑者經歷的風風雨雨和思想鬥爭,很值得每一位跑者學習。
村上春樹是在享受跑步!跑步本不是難事,很多人都知道跑步的好處,有為減肥變美的、有為健康體魄的、有為參加比賽的、也有挑戰人生的,等等,跑步有諸多好處,自律、變強、減壓、愉悅、自信等等都是跑步帶來的好處,這也是很多人開始跑步的出發點。可是在實際跑步過程中,有很多人虎頭蛇尾,跑著跑著就中斷了,這到底該怎麼辦呢?
每天跑步的理由有好幾種,但是不想跑步的理由也有好幾種,怎麼讓自己自動的習慣跑步,讓跑步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呢?我想這得取決於你是否喜歡這種運動方式,如果喜歡一個人獨自跑步,把跑步的過程視為享受,那麼就可以長久地跑下去,而不是靠意志力去堅持,強迫永遠不會持久。
村上春樹的跑量和跑速是驚人的,每天平均10公裡,每月200多或300多公裡的跑量,平均配速是5分鐘左右,那是相當快的速度。從科學跑步角度看,跑步應該是以心率為標準,134-153之間的心率是最佳的健身心率。村上春樹的跑步心率很慢,這也是優秀運動員在經過長期運動後心率比正常人慢的原因,因為心臟如水泵一樣,一次跳動噴出的血液量比常人的多、攜帶的氧氣也多,所以精力就充沛。
他每年幾乎參加一次馬拉松,42.196這個距離是他輕鬆能夠完成的,而且是在追求優秀成績,我想村上春樹是把身體的極限發揮到極致的一個人,而且他的著述頗豐,《挪威的森林》知名度頗高、短篇長篇小說數量驚人,翻譯的作品也多,讓人不由得讚嘆,他的時間哪裡來的?平時鍛鍊一小時左右,高強度工作數小時,以這樣的節奏度過了一生,他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每天很充實,用筆書思考書寫著人生,為很多人帶來了精神食糧,這樣的人生是有意義而且有價值的。
我們常常看到作家常常要承受很多,因為正如村上春樹所說寫作是體力勞動,而且還要把毒素排解出來,因為要思考很多問題。我們也看到好多作家因為過度勞累而提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可是按照村上春樹的生活習慣,身體鍛鍊和高強度寫作是可以完全融合到一塊的。由於不健康的生活,過度透支的人應該學習村上春樹的理念,把健身和繁忙的工作統一起來,這樣人生才能可持續下去,而且還可以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
馬拉松是每一名跑者的挑戰!長期跑步的人都希望能跑一次馬拉松,能完全跑完全程的人不容易,而全程快速高效完成的更不容易。村上春樹的馬拉松成績真不錯,這是他日積月累的訓練得來的,而且他跑步並不盲目,而且並不違背跑步規律,他是在學習跑步技術的基礎上結合自己身體講述了好多跑步的經驗和感受,這是難能可貴的。
世界上能跑步的人不少,但是如一位作家一般既有優秀的頭腦和精神,又有健壯的體魄的人很少,村上春樹作為著名作家把自己跑步的經驗感受記錄了下來,很值得學習。
沒有體驗過馬拉松的跑者從村上春樹的字裡行間就可以感受到跑完全程馬拉松的感受,真的很棒,有時候也有對跑步成績的欣喜和歡悅,也有對跑步成績不滿意的失望和失落,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感受。
有時候跑步前的負面情緒阻礙了自己訓練,村上春樹他都秉持著自己理念繼續跑下去,因為跑步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已經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特別是他耗費十一個小時跑一百公裡的時候,那種全過程記錄式的鏡頭讓自己也經歷了一場超級馬拉松,感覺渾身溼透了,腿部痙攣、粗壯呼吸、沉重腳步成為自己的切身感受,但是他最後堅持下來了,贏了自己,贏了人生。
人生應該一直跑下去。作為跑者,應該如村上春樹一樣一直跑下去,這裡面會給自己人生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我自己也是從33歲開始跑步的,在小縣城當公務員,跑步給自己帶來了自信,在自己最失落的時候,跑步讓自己每天充滿愉悅感,而且戰勝了自己的不良情緒,讓自己快樂起來。但是自己的跑量每天最多在5公裡左右,遇到忙的時候根本跑不夠,自己覺得應該如村上春樹一般,慢慢地把自己跑步的目標定得再高一些,成為一名強跑者。
自己把讀書+跑步+寫文章作為自己今後的人生路線,正是想跑步撐起自己,越過人生的溝溝坎坎,踏破人生的坑坑窪窪,在一個人的時候,不因自己而拖累自己,在需要自己照顧老人孩子的時候,不因自己身體而暗自流淚,在需要奮鬥的時候,不會出現心有餘而力足的窘況,我想真正能通過跑步實現人生的升華。
如果讀書是讓自己精神充實,那麼跑步就是基石,寫文章就是最後結的果實,讓所有人都嘗嘗自己的成果,我想這就是我要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