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作為人類相互交流和傳遞信息的媒介,伴隨人類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優質的城市公共空間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質。那麼,什麼樣的城市公共空間才是優質的城市公共空間呢?或許這個榮獲40餘項規劃大獎的芝加哥千禧公園能給你想要的答案!
千禧公園(Millennium Park)坐落於美國芝加哥洛普區,是密西根湖湖畔重要的文化娛樂中心。該地區曾經被伊利諾伊中央鐵路(Illinois Central Railroad)當作停車場使用。
如今,千禧公園是一個在藝術魅力、複合型特徵、互動性實施、科技性等方面尤為突出的城市公共空間經典項目之一。也正因這樣的「用心」,獲得當地市民和外來遊客的歡迎:2004年,千禧公園開園,遊客量達300萬;2017年,千禧公園以2500萬遊客的接待量,正式成為芝加哥最受歡迎景點第一名,同時也成為美國中西部最大的旅遊景點。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芝加哥千禧公園,一起來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歷史沿革,從運輸樞紐到廢棄地帶
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濱水城市的起源卻大多與其比鄰的河流、湖泊、海洋息息相關。芝加哥也是如此。
它位於密西根湖最南端,既處於湖區商業貿易的前沿,又是大陸容易到達的區域。19世紀末是芝加哥大發展的時期,鄰近湖泊的優越地理位置使其快速崛起。1871年發生的連續幾天的大火災,讓芝加哥經歷了一次「浴火重生」的過程。新建建築中大量運用鋼結構,以防火災。城市建築不斷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大量高層建築的興建還為芝加哥贏得了「摩天大樓故鄉」的美譽。20世紀初,隨著汽車時代的到來,沿湖區域更是興建了大量的車行道路和高速路,包括著名的湖濱大道,使得城市和湖濱日益分隔。
而20世紀中期世界性的產業結構調整,又使濱水地區經歷一場嚴重的逆工業化過程。湖濱的鐵路運輸、港埠等設施迅速衰退,比鄰的水體業受到一定程度的汙染。濱水空間從城市的經濟活力中心淪為城市的廢棄地帶,成為環境惡劣、犯罪滋生的溫床。
直到1970年代,人們才逐漸認識到水、河流對於一個城市的價值。重新塑造濱水空間,旨在打造一處親近水、接近自然的美景,並為城市提供休憩、交往、娛樂賞景的公共空間。鑑於這樣的理念,整治湖濱區域,建設芝加哥湖濱千禧公園的方案被提上議事日程。
重煥新生,打造一個複合型的城市空間
千禧公園佔地24畝,在芝加哥大都會的中心地帶,這裡原本被廢棄的鐵軌、高架路、地鐵線和停車場所佔據,昔日裡一派車水馬龍、無處覓行人的景象。在戴利市長的建議下,新落成的湖濱應該成為整個城市的驕傲,一張活生生的城市明信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屋頂花園。
有趣的是最初的規劃方案,是建一座「帶點綠意的停車場」來改善周邊生活環境。隨著工程的不斷實施,千禧公園策劃者提出了更具超越性的想法:打造一個複合型的城市空間。
而完成這個「複雜」性的規劃工程就是世界頂級事務所之一的SOM。SOM於2002年完成公園的全部規劃,再配合不同行業內頂級的設計師、藝術家等,才有了今天這個集藝術、音樂、建築、景觀設計為一體的千禧公園。
藝術加持,公共空間「新活力」入駐
千禧公園可謂是一個「寶藏公園」, 也是史無前例的世界級藝術,音樂,建築和景觀設計的交融中心。這裡,總能溜達到讓你心儀的「打卡點」, 你可以感受到交互式公共藝術的奇妙撞擊,聆聽格蘭特大公園管弦樂團與合唱團美妙的古典音樂。而這些「打卡點」背後卻是各個大有來頭。
露天音樂廳--傑伊·普利茲克音樂館
千禧公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明星建築師弗蘭克.蓋裡建造的露天音樂廳,敞開式的富有張力的設計成為公園中的點睛之筆。
音樂館設立的最初設想,源於1997年,市長理察·m·戴利指示他的工作人員為一個新的音樂場館制定計劃。戴利的夢想是把這個區域建在活躍的軌道和地面停車場上,這樣就可以把很多人認為是不好看的東西隱藏在美麗的芝加哥。這個夢想也相繼隨著千禧公園落成中實現了。
音樂廳高約40m,整個音樂館的外形像半個殼,舞臺部分則由形狀似「波浪捲髮」的不鏽鋼彎曲板構成。舞臺上方直接連接著十字形交叉的不鏽鋼管格架,延伸至廣場草地的盡頭,架構式露天棚自然地劃分出了音樂廳的座位席,包含4000個固定位置,再加上草坪最多可容納大約10,000位觀眾。
音樂廳採用環繞視聽數位技術,創造了理想的音效環境,全方位地呈現音樂的真實與美妙。音樂廳除了包辦每年的格蘭特公園音樂節以外,它還舉辦不同種類的音樂演奏會等表演藝術項目。甚至還有瑜伽愛好者在這裡舉辦活動。
頂尖設計師們考慮的不僅僅是外觀與功能,還有人性。音樂館內,無論是草坪的長度,還是無障礙座椅的設置數量等,全方面考慮到了殘障人士的出行便利,做到了讓包含殘障表演者在內的所有表演者都能輕鬆上臺,自由觀看,也因此獲得了無障礙和綠色設計等獎項。
雲門雕塑
雲門雕塑佇立於千禧公園的中心,是一個表面光滑入鏡的10多米高的橢圓形的雕塑,由著名雕塑藝術家阿尼什·卡普爾設計。由於雕塑外形像一顆豆子,所以人們也親切的稱之為「豆子」。據說其設計靈感來自M&M巧克力豆,也有人認為來源於流動的汞液。
雲門雕塑的結構十分複雜。其外殼由168個不鏽鋼板組成,每個都有10毫米厚。使用了無縫建造技術,克服種種技術上的困難才建造完成。而「雲門」是藝術與科學的完美融合,能倒映出人的身影和背後城市,帶有豐富科幻色彩。
「雲門」成為了一個很受歡迎的公眾藝術品,每年有千萬遊客因為這顆「豆子」而前來,遊客們喜歡圍繞穿行於這110噸的龐大的藝術雕塑之下,賞玩這震撼人心的扭曲的城市映像。它同時也是好萊塢電影上的「常住客」,還隨之出了一系如明信片、運動衫和海報等衍生品。
皇冠噴泉
由加泰隆尼亞藝術家約姆·普朗薩設計的皇冠噴泉,是孩子們夏天最喜歡的遊樂場所。兩座近50m高的, 由玻璃磚建的噴泉塔對稱地樹立在廣場西南方向的轉角處。上面是變化的數碼人像,男女老少、不分種族和國界的笑臉,相互映襯,好似親切的對望。
人像的嘴角位置上各有一個小孔,水流汩汩而出,不時又會變化成噴出的小瀑布,水花濺起,惹得近旁遊玩的人群一陣驚喜。數碼人像呈現的是10,000個生活在芝加哥的人的面貌,是對芝加哥不同種族和年齡段人群的多樣性特徵的體現,也是一個真正取自於民的藝術。
數碼人像每隔5分鐘變化一次,在變化的前一分鐘會隨著嘴形撅起的動作,有噴泉從兩根水柱從人嘴裡噴出。互動性與人文性在這裡得到了完美的展現,使得雕塑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在這裡,科技不再是一張冷漠的面孔,藝術也不是博物館裡的陽春白雪,而是親切的、幽默的。
盧瑞花園
盧瑞花園的花圃中設計了205多種植物,這些層次多樣、搭配精妙的植物為芝加哥提供了一年四季都可供觀賞的花園美景。更讓人驚嘆的是,其中60%來自於芝加哥所在的伊利諾州,很好地體現了地域性。
不僅如此,大量植物為昆蟲和候鳥帶來栖息場地,使其擁有很強的生態價值。
塑造文化,文化「通道」的連接效應
除了園內各個方面都構思完整的活動空間,千禧公園還將自己的影響力連接至周圍的公共空間,形成整個文化片區。
如千禧公園東邊,建立了一座BP人行天橋,將它與同樣是格蘭特公園一部分的瑪吉·戴利公園連接起來。
BP橋的設計同樣是由弗蘭克·蓋裡,依舊運用了不鏽鋼結構。整個外形像一條蛇,蓋在橋梁上的金屬薄片則是閃閃發光的蛇鱗。「巨蛇」正在穿過馬路,從一片草地到另一片草地中去。
這樣一座橋梁,不僅自身獨特又藝術,更幫助實現了千禧公園和格蘭特公園的優勢共享,擴張了兩地人們的運動空間。
在千禧公園的南邊,也有一座人行道,通向大名鼎鼎的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莫奈、梵谷、愛德華·霍普、畢卡索、高更等眾多著名藝術家的作品,都能在這裡一睹真容。
一座城市,需要的是一個產生、收集、傳遞「故事」的場所。千禧公園自開放以來,依靠其極具前瞻性的規劃和頂尖的設計手法,再加上以科技的輔助,人性的思考,使破敗不堪的下城地區重新煥發活力,打造了一個新世紀的城市文化中心。在一次次的交匯中,啟發人們對自己、對城市、對空間、對社會的思考。
文章素材來源麥稞MIC、蘆葦景觀,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聲明:我們致力保護作者版權,如內容或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後臺,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