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了解一座城市一段歷史最好的地方。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西安代表性博物館之一,早前被熱追的紀錄片《國家寶藏》第四集就介紹了陝歷博的三件國寶。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1970年出土於何家村窖藏,通體銀質鏤空,內層球體可自由旋轉,通過鉤鏈和活軸與外壁相連,使球囊能夠隨意轉動而香料不會灑出。千餘年後仍能靈活轉動,令人嘆為觀止。
《國家寶藏》節目截圖
杜虎符
1973年被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橋村村民發現。虎符是中國古代調兵所用信物,此件左半符的虎作行走狀,與君王的右半符合符後可調動五十人以上兵力,是秦國軍權高度集中的象徵。
《國家寶藏》節目截圖
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
1971年發現於乾縣唐懿德太子李重潤墓,罕見展現了唐代王宮一座母闕、兩座子闕的【三出闕】建築形象,雕刻花紋、挑簷鬥拱均描繪細膩,清晰可辨。
《國家寶藏》節目截圖
除了上面這三件國寶,陝歷博還有一些重量級的鎮館之寶
鑲金獸首瑪瑙杯
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6.5 釐米,長15.6釐米,口徑5.6釐米,屬唐代文物。
圖片來源:陝西歷史博物館官網
唐鑲金獸首瑪瑙杯由紅、棕、白三色相雜的瑪瑙雕成,層次分明,濃淡相宜,晶瑩鮮潤。圓雕技法琢制,造型生動優美。這件瑪瑙杯不但是一件極其珍罕的古玉雕藝術品,也對我們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參考價值。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從外形上看,壺身呈扁圓形,是模仿我國北方遊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壺製作而成。唐朝初期政權統一,很多少數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這件文物恰是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產物。
圖片來源:陝西歷史博物館官網
其次,此壺的製作工藝非常獨特。壺蓋帽為捶揲成型的覆式蓮瓣,頂中心鉚有一個銀環,環內套接了一條長14釐米的銀鏈與提梁相連,壺肩部焊接著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劍形狀的提梁。
壺身是先將一整塊銀板捶打出壺的大致形狀,再以模壓的方法在壺腹兩面模出兩匹相互對應奮首鼓尾、銜杯匐拜的舞馬形象,然後再將兩端黏壓焊接,反覆打磨致平,幾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跡。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罐體中心以鸚鵡紋作為主體紋飾,鸚鵡抬首,展翅,翹尾,栩栩如生。折枝花團圍繞著鸚鵡,將器物簇擁而繞,形成一種生機盎然的景象。器身其餘空白處用魚子紋填滿,象徵著多子多福,花紋平鏨,紋飾鎏金。銀罐肩部有一提梁,能自由活動方便提拎。
圖片來源:陝西歷史博物館官網
皇后玉璽玉印
國寶級文物。玉璽印面為正方形,上雕一隻螭(chī)虎形象做紐,四面刻有雲紋,印面篆書「皇后之璽」四個字。書體流暢,刀法自然嫻熟,可見當時的篆刻藝術已達到了高超的水平。此玉璽質地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溫潤潔白、有著凝脂般的光澤,極具觀賞性。
圖片來源:陝西歷史博物館官網
因它的發現地點在漢高祖和皇后呂雉合葬墓東千餘米,推測它很可能是呂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皇后之璽」是迄今為止,唯一發現的漢代皇后玉璽,對研究秦漢帝後璽印製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為十三朝古都的大西安,博物館和文物包羅萬象,其中蘊含的厚重歷史文明更需要認真鑽研,細細品味。可想把所有文物都看遍,難度可能有點太大。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喜歡逛博物館的朋友劃重點哦~
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
秦代玉高足杯
該杯於1976年在西安市東張村的秦阿房宮遺址出土。杯本是青玉材質,因千年置身地下受沁,現在呈焦黃色。專家評價此杯器形規整、雕琢精細,氣派莊重,為秦代玉器精品。
唐代三彩騰空馬
於西安西郊出土,馬全身赭黃色,間白斑紋。鬃、尾、蹄、人足都是白色,轡、鞍、韉都是藍色,鞍騎一身著藍色長袍的胡人,奔跑動感十足,令人驚嘆。
圖片來源:西安博物院官網
西安碑林博物館鎮館之寶
唐景雲鍾
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唐中宗敕令鑄造了景雲鍾。懸掛在長安景龍觀的鐘樓上,1953年移藏西安碑林。鐘上有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文並書寫的銘文,是李旦傳世極少的珍貴書跡。
景雲鍾以青銅鑄造,重6噸,鐘身有可調節音律的鐘乳32枚。鐘聲純美優雅,清脆宏亮,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景雲鍾進行錄音,每年除夕之夜作為辭舊迎新的「新年鐘聲」進行播放,至今新年鐘聲還是景雲鍾原聲。
圖片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官網
大夏石馬
大夏創立者赫連勃勃的兒子叫赫連,大夏石馬就是後者陵墓前的石刻。石馬體格雄健、造型生動,雕刻手法簡練凝重,風格古樸。前足下殘留「大夏真興六年歲在甲子夏五月辛酉」等字跡,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唯一有大夏紀年的文物。
圖片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官網
集王聖教序碑
此碑刻於唐鹹亨三年(公元672年),唐代僧人玄奘自西域取回佛經翻譯完成後,請求皇帝為所譯經文作序。《聖教序》內容即唐太宗所作序文,太子李治所作的記和玄奘寫的謝表和心經,字集自王羲之真跡中。
圖片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官網
玄奘的弟子懷仁和尚從宮中所藏王羲之墨跡中集字,集合40多人歷時25年刻成《集王聖教序碑》,傳說由於內府墨跡字數有限,朝廷曾懸賞「一字千金」從民間重金徵集所缺之字,故此碑又被稱為「千金碑」。此碑摹刻精美,纖微克肖,書法「貴越群品,古今莫之」成為後世學書者臨習王體行書的楷模。
唐昭陵六駿
刻於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王李世民為了紀念開國戰爭中曾騎過的六匹戰馬,令宮廷畫家閻立本主持設計,將六匹戰馬形象採用高浮雕的形式雕刻出來,置於昭陵北司馬門祭壇兩側以示紀念。李世民親自為每匹馬寫了贊詩,並由書法家歐陽詢書寫,刻在每件浮雕的上角。
圖片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官網
六駿氣勢恢宏,形象生動傳神,雕刻精美,是我國古代石刻藝術品中的傑出代表。魯迅先生曾稱其「前無古人」,可見其價值之高。
西安半坡博物館鎮館之寶
人面魚紋盆
盆高16.5釐米,口徑39.5釐米,在陶盆內壁,繪有對稱的兩個人面和兩條魚紋。該器物1955年被發現,出土點在半坡遺址居住區內,為半坡遺址首次發現完整的人面魚紋圖案。
圖片來源:西安半坡博物館官方微博
大唐西市博物館鎮館之寶
彩繪釉陶戲獅紋扁壺
它是絲路商人的出行良器,唐代文物。在穿越遼闊沙漠之時,扁壺中裝的是生命之泉,在滿載而歸之時,扁壺中裝的則是相慶之酒。
彩繪胡人騎駝俑
它是絲綢之路的運輸見證。胡俑頭戴尖頭氈帽,濃眉,八字鬍須,身穿紅色翻領胡服,黑色長褲,足蹬尖頭靴,雙手作持韁控駝狀,安坐於駝囊之上,駝囊兩側掛有扁壺和野兔等物。雙峰駝昂首挺胸,張嘴露齒,作嘶鳴狀,闊步前行。
圖片來源:大唐西市博物館官網
三彩調鳥男立俑
頭戴幞頭,微向左偏,面目清秀,身著翻領胡服,腰系帶。雙手各持一小鳥作調耍狀,足穿尖頭長靴。通體施釉,色彩鮮豔,形象悠閒瀟灑,調戲小鳥時喜形於色的神態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反映了當時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具有濃鬱的時代氣息。
圖片來源:大唐西市博物館官網
除了上面提到的博物館,西安還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鐘鼓樓博物館等大大小小一百餘家博物館,大家可以慢慢探索——
來源:雁塔旅遊
編輯:慧敏
校對:洪敏 | 審核:魯雷
鄉愁寄居地| 家鄉代言人帶你玩 | 西安再獲大獎 | 回信!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