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在 PPTV 舉辦品牌戰略發布會的前一天,中怡康發了一份《2016年4月中國彩電整體市場品牌佔有率》報告,報告顯示:
「樂視超級電視4月總銷量71.5萬臺,整體佔比21.83%,全行業、全渠道第一。核心尺寸產品40吋、43吋、50吋、55吋當月單尺寸段銷量均為行業第一。」
(編者註:這份數據隨即引發了爭議,中怡康最後發表澄清稱:「樂視使用的是公共平臺監測數據+樂視自有網站的數據。」言下之意,這個「第一」我們無法證實或證偽。)
發布會當天,PPTV 總裁兼 CEO 米昕也給了雷鋒網一份類似的數據:
「PPTV電視2016年的出貨量目標是200萬臺,從去年Q3發布上市到今年Q1,整體銷量接近百萬臺。 」
雖然這兩份數據的準確性值得商榷,但有一個事實是客觀存在的,即同樣是視頻網站做網際網路電視,PPTV與樂視在出貨能力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對此,米昕告訴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這個差距很正常,首先,你可以看樂視的財報,電視機其實是樂視子公司做的;第二,樂視比我們早做三年;第三,樂視的電視機目前來說在整個網際網路品牌排第一,但他賣的每一臺都是虧錢的,我每賣一臺是賺錢的。」
最後,米昕反問雷鋒網:「我為什麼要把賺錢的事做虧呢?」
虧錢其實從版權之爭就開始了自從「版權」、「IP」、「頭部內容」等概念日益受到關注之後,視頻行業好像突然就變成了一場土豪的遊戲。為此,巨頭一擲千金,無論是電影、綜藝、體育、還是網劇,都被瓜分得一乾二淨。
實際上,這種現象道出了「視頻之爭就是內容之爭」的本質。PPTV 當然也參與了這場爭奪戰,不過投入的資源與其他幾家比較有點相形見絀。
去年年初,PPTV 管理委員會主席範志軍表示:「2015年 PPTV 將投入30億元豐富內容。」2016年的投入則是50億。作為對比,騰訊、愛奇藝、優酷,以及樂視在內容方面的投入均是以百億為單位。
現如今,米昕已經坦然接受 PPTV 處在視頻網站第二梯隊這一事實。在他看來,之所以會形成今天這樣的局面,一方面是由於 PPTV 受限於技術,未及時完成從 PC 端向移動端的過渡:
「PC端可以實現P2P技術了,但是移動端P2P不太好使,因為 Android 和 iOS 的晶片很難去實現良好的體驗。雖然有可以做好的,但是效果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他也並不認為以巨額虧損為代價,換取好看的流量數據是合理的。
「視頻的排名對我們來說沒有意義,今天砸一大堆錢,流量也能衝到行業第一水平。」
「愛奇藝去年虧損26.5億,我們做到了第一又怎麼樣呢?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流量帶來的是什麼?如果流量帶來的是成本,要考慮變現問題,長期沒有盈利的企業對資本來說就是耍流氓。」
可米昕的這番邏輯,在騰訊副總裁孫忠懷眼中卻是赤裸裸的現實。後者在去年年底的發布會上表示:「儘管數據好看,但是 BAT 三家在視頻業務方面都沒有實現盈利,而且未來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虧損。」
PPTV 同樣也在虧損。財報顯示 2014年PPTV聚力的虧損達到了4.85億元,2015年PPTV聚力前三個季度的淨虧損達到了7.05億元。顯然,這並不是米昕願意看到的。
另外一套邏輯「以前的PPTV是一個單純的網站,但是今天我們有了蘇寧這樣一棵參天大樹。」所以,「我們把PPTV聚力從單純的網際網路視頻公司向文化O2O平臺型公司發展。」米昕在發布會上表示。
PPTV是Online好懂,蘇寧是Offline也很好懂,但除了前者借後者的渠道能力去賣硬體這種「O2O」以外,其他形式的的「O2O」多少都有些晦澀。而根據米昕的說法,這也是PPTV聚力將來要發展的重點。
「在這塊我們要做很多的Live Studio和Live Space,這些都是通過我們的業務充分的展現參與進去。因此前一段時間在集團開會議的時候我們便提出來,2017年的目標就是要在100個城市開闢1000個文化體驗中心,叫百城千店計劃。」
另外,PPTV聚力也將投入一定的資源去孵化文化產業,以及與YY、PLU等平臺合作開展「扶正網紅」的工作。但具體的細節語焉不詳,因此投入的力度暫時不得而知。至於變現,米昕則著重提到了三點:廣告、付費會員,以及智能硬體——電視和手機。
「這裡面的水非常深」
發布會上,米昕對硬體業務的著墨很少,幾乎一筆帶過。這不禁讓人懷疑,PPTV已經將硬體業務邊緣化了。對此,米昕矢口否認,並表示重頭戲——硬體新品——將很快到來。
和對內容的看法一樣,米昕表示無法理解虧錢賣產品的邏輯,因為:
「蘇寧有25年賣硬體的經驗,從來沒有聽說過一個硬體必須要虧錢。所謂虧錢也好,掙錢也好,這個東西是當時的市場策略,但不應該違背商品的市場價值。」
邏輯聽上去有點繞,不過米昕倒十分明確地表示自己賣硬體的話,並不是不能虧錢,而是「在目前的策略下,不會做激進且大量虧損的事情。」總之,這還是個尺度問題。而在交流中,米昕也只有在談及硬體業務時才會反覆強調:「這裡面的水非常深。」
「以前買一臺電視多長時間升級換代?網際網路電視的研發周期又有多長?你如何針對不同的Android版本去做架構?或是如何用統一標準化的服務去運營?這些都很難。」
至於現階段硬體團隊的規模,米昕告訴雷鋒網:「現在PPTV的電視團隊200多人,手機團隊有100多人。蘇寧方面則還有一個超過2000人的技術團隊做底層支持。」不得不說,這種規模與行業第一梯隊尚有差距,而在這樣的投入和商業邏輯下,似乎也沒有必要去追問其市場野心,「對PPTV來說,布局和佔位更重要。」米昕表示。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