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境內古塔共有64座,其中遼塔39座,金塔5座,明塔8座,清塔12座,主要分布在遼西。而鞍山境內的古塔也十分多,主要分布在千山區和海城市。包括千山區的祖越寺北塔、祖越寺南塔、香巖寺北塔、香巖寺南塔、祖師塔、八仙塔和海城析木鎮的金塔、鐵塔和接文鎮的銀塔,其中以海城析木城金塔塔高約31.5米,為鞍山地區最高的古塔。
金塔位於海城市析木鎮羊角峪村西北的山坡上,傳說每當早晚陽光斜射塔上,塔身金碧輝煌,故得名「金塔」。塔北原來還曾有塔寺一座,名為「金塔大禪寶林寺」,俗稱「金塔寺(後遭毀壞)」。寺院原來規模較大,始建於遼代,明代重修,寺內有萬曆年間的碑刻兩甬,記載了其修建經過。
該塔為八角十三級實心密簷磚塔,塔基獨具匠心,採用十八層青磚雕刻技藝。塔座設計的美觀大方,兩層須彌座,每邊長約四米。第二層須彌座上施兩層重瓣蓮以承塔身。各面塔身均雕塑手法塔上的樂舞人物磚雕,或撫琴、或吹簫,形象生動,造型優美。人物姿態優美,動物神態生動。八個角有磚砌圓柱。每面有一拱龕,龕內雕有坐佛一尊,神情端莊,兩旁立脅侍。脅待披戴瓔珞,腳踏蓮花,栩栩如生。龕頂上雕有小寶蓋,龕門上方雕有四垂大寶蓋、蓋上是飛天,飛天形體秀美,體態輕盈活潑,各種圖案布局合理,構思和諧。根據金塔的整體形制、技藝手法和浮雕人物均具有遼代早期契丹民族的特點,可確定該塔被為遼代建築。
海城析木城金塔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雕刻技藝精湛,對研究鞍山地區遼代的歷史以及契丹民族的政治、經濟、藝術建築等都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資料。其歷經數百年滄桑,風吹雨打,矗立至今,是鞍山地區遼代時期的重要歷史文化遺存,也是遼寧省現存遼塔中從雕塑藝術、時代風格到建築技術及規模都較為突出的磚結構古建築遺存之一,是遼寧省最重要的遼塔之一。1963年9月,金塔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海城金塔又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刪圖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