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習明朝歷史嗎?可以從頭到尾地看一看《大明風華》。但是看完之後,一定要記住劇中的每一個關鍵人物,然後再去找真正的史料。《大明風華》真假摻半,孫若微一路成長為孫太后,指揮北京保衛戰的劇情固然看得人熱血沸騰。但是你要是真的相信那一段,編劇都能去寫史書了。
劇中,胡善祥心狠手辣,張太皇太后只管與孫若微作對,活脫脫一個昏庸老太太,看不慣兒媳的惡婆婆形象。而孫若微,先是背負著家仇國恨,又是一心一意為妹妹著想,後來還放下仇恨為朱瞻基守住他的江山,人設堅韌大氣。尤其是北京保衛戰身披戰甲策馬出城,對敵軍宣言:退出長城,保爾全屍。無比積極正面的一個人物形象在電視劇裡就出來了。
但是在真實的明朝歷史中,這些全反了。胡善祥沒有從小長在宮裡,沒有經歷過宮裡的那些爾虞我詐。張太皇太后也不是只管跟兒媳作對,張太皇太后在世時,孫氏在她面前大聲說話都不敢。孫氏更沒有電視劇裡那麼好,她也不是胡善祥的姐姐。
將兩個情敵塑造成姐妹,不得不說編劇腦洞也是挺大的。
按照明朝的祖宗制度,為防止外戚專權,皇家的媳婦不能是高門顯貴出身。這樣一來民間百姓家的女兒都有機會了,所以朱棣給朱瞻基選妃的時候,紛紛將自己的女兒送上去。胡善祥就是其中之一,她原本是濟寧人,民間女子。
而此時孫氏早已經在宮裡七年了,朱瞻基小時候就和孫氏見面了。當時是張氏的母親彭城夫人將她舉薦入宮的,孫氏和彭城夫人是老鄉。彭城夫人回老家的時候,聽說主簿孫忠任的女兒長得非常美麗,還冰雪聰明。叫過來一見果然如此,於是就帶著孫氏先見了張氏,希望讓孫氏做自己的外孫媳婦。
所以,孫氏的出身原本也是一個民間女子,只是機緣巧合,先一步進宮了。
張氏親自帶著還是小姑娘的孫氏見了朱棣,朱棣看到孫氏確實是個美人胚子,只是小姑娘和朱瞻基都還太小,所以就先將孫氏養在宮裡,張氏親自教導。孫氏與朱瞻基可謂是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而且在張氏的教導下,孫氏熟知宮中禮儀,舉止落落大方,長大後更是出落的美豔傾城,與朱瞻基感情很好。
當時宮裡所有人都認為孫氏一定是未來的太孫妃,但是等朱瞻基成年選妃的時候,司天監奏報說太孫妃應該在濟寧,選來選去就選中了胡善祥。於是胡善祥就這麼從一個民間女子一步登天成了皇太孫妃,而孫氏只能為太孫嬪。
孫氏自然不樂意,朱瞻基也不樂意,但是奈何這事情是朱棣定下的。當時朱棣是唯一的權威,儘管他疼愛這個孫子,也不會為了這件事情讓步,更何況朱瞻基也不會因為這個事情忤逆朱棣。因為按照當時的形勢,如果不是朱瞻基在朱棣身邊長大,受朱棣寵愛,他爹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可能都保不住。
朱棣在位時連年徵戰,打下大片疆土。其中漢王手握重兵,立下赫赫功勞,軍中之人無人不識漢王。相對而言,朱高熾這個太子安居幕後,打理朝政,還屢次勸說朱棣不要再打仗了。朱高熾身體不好,連朱棣都親口對漢王說過:你大哥身體不好,這個位子早晚還是你來接替。
等朱瞻基成年後,太子朱高熾和漢王的鬥爭幾乎已經放到明面上,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朱棣的態度。漢王那邊是赫赫戰功和軍馬,朱高熾這邊則是多年打理朝政的辛苦和太子府能幹的幕僚,以及這個朱棣一直看好親自培養的繼承人朱瞻基。
所以在這場選妃中,即便朱瞻基不滿意,他也沒有多說什麼。張氏的母親彭城夫人三番五次進宮勸說張氏,想讓這件事情迴轉。張氏是個顧念大局的人,儘管從小看著孫氏長大,也不為所動,反而勸說母親以後不要再提這件事。
胡善祥就這樣成了太孫妃,沒有什麼幕後操作,也不是電視劇中那樣求助漢王,最後因為與漢王有染這樣的理由廢后。她什麼也沒做,只是有個賢德之名,本人自身品行也很好。之所以做太孫妃的時候沒人反對,完全是因為這些有影響的人物的政治考量。
但是朱瞻基不喜歡胡善祥,不喜歡到連表面工程都不願意做。他早許了孫氏正妻之位,所以他更加覺得愧對孫氏,此後幾乎獨寵孫氏,而胡善祥幾乎夜夜獨守空房。
八年後,朱棣和朱高熾相繼去世,朱瞻基登基。胡善祥作為太孫妃自然是皇后,孫氏受寵封貴妃,此時張氏已經是張太后。按照大明祖訓,只有皇后冊封時才有金冊金寶,皇貴妃只有銀冊,但是因為朱瞻基寵愛孫氏,特意上報了張太后,為貴妃孫氏加金冊金寶,孫氏成為大明朝第一個有金冊金寶的貴妃。
胡善祥素有賢德之名,據史書記載,朱瞻基好遊玩,他還有蛐蛐天子的稱號。胡善祥便常常勸諫朱瞻基少遊玩,勤政愛民,張太后也非常喜歡胡善祥。面對這些,年輕的天子一開始還是虛心納諫,後來就越聽越煩,自然更加冷落胡善祥。
其實想想也知道,朱瞻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養在深宮裡的帝王,他跟隨朱棣走南闖北,見多識廣,馬上屢立奇功,肯定是不會滿足於安安穩穩的待在宮裡像他父親那樣天天跟一大堆奏疏一大堆人打交道的。年輕的天子正是熱血的時候,胡善祥屢屢規勸,無疑是在給他潑冷水。
雖然孫氏在張太后身邊長大,但是這個時候張太后更喜歡胡善祥。除了胡善祥經常規勸朱瞻基外,更重要的是張太后看重胡氏的賢德,也憐惜胡善祥的委屈。更何況朱瞻基已經區別對待到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她這個太后再不表態,朝政就不安穩了。
雖然太后和大臣喜歡這個賢德的皇后,奈何朱瞻基不喜歡,朱瞻基的最愛還是孫氏,於是朱瞻基策劃著廢后。此事前無祖例可循,胡善祥也無錯處,只好拿胡善祥經常生病,沒有兒子來說事。
在此之前,胡善祥為朱瞻基生了兩個女兒,孫氏也為朱瞻基生了一個女兒,但是朱瞻基繼位不久,孫氏就生了一個兒子朱祁鎮。朱瞻基非常高興,又起了廢后的心思。他先立朱祁鎮為太子,一般來說太子都是嫡長子,這樣一來就坐實了孫氏的皇后之位。
但是大臣們一看天子不按常理出牌,咬死不能廢后不鬆口。朱瞻基在大臣這裡走不通,居然找到胡善祥,讓她主動請辭後位。胡善祥顯然明白這個天子的薄情,主動請辭。孫氏又假意推辭一番,說皇后還年輕,肯定會有嫡子的。兩人退讓一番,群臣不再出聲,朱瞻基順利立孫氏為皇后。為了顯示他不是薄待髮妻,還封了胡善祥靜慈仙師的名號,吃穿用度上比她當皇后的時候還好。
看到這些,張太后也鬆了口不再堅持。暗地裡張太后對胡善祥更好,每每宮中有宴會,張太后也特意吩咐將胡善祥的座次擺在孫氏之上。孫氏雖然不滿,但終究不敢多說什麼。
張太后去世後,胡善祥痛哭哀悼,一年後也跟著去世了。此時朱祁鎮已然繼位,不知道孫氏是為了出年輕時候的氣還是別的什麼原因,要求朱祁鎮將胡善祥以嬪御之禮下葬。胡善祥作為大明朝第一個被廢的皇后,從此人生畫上句號。
縱觀胡善祥的整個人生,其實她已經算是幸運了。一個民間女子先是因為天象之言做了太孫妃,雖然朱瞻基冷落她,但是有婆婆張氏和爺爺朱棣護著,她的生活還是很好的。後來即使被廢後,吃穿用度也更勝往昔,還掙脫了宮廷的爭鬥,留下了賢德之名。相比古代後宮裡無數個死於明爭暗鬥的女子,她已經很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