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人類的家園。別讓地球『流浪』……」
那一部名字叫作《流浪地球》的影片,因保護地球的堅定情懷,感動了億萬人。
日前,一位科研工作者關於頁巖氣頁巖油不可開採的研究文章,因直擊現實,觀點犀利,捅破那一層早該捅破的「窗戶紙」,經國內外媒體廣泛傳播後,據不完全統計達到近億次點擊率。
這位科研工作者就是新地震學說的研究者建立者、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全睿嫻博士。
據了解,2020年10月28日下午,以「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題的第十四屆環境與發展論壇在江蘇南京召開,全睿嫻院士應邀參會。她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在圓桌會議上公開發表了「頁巖氣頁巖油不可取」的觀點和主張,引起與會人員的重點關注。相關媒體就此專門採訪了全睿嫻院士。
全睿嫻院士表示,全世界都在關注能源開發和使用,而對能源的開發和使用的安全性、危害性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關注。世界範圍內,大多數相關企業為了短期和局部利益最大化,不惜以破壞地球為代價,以達到企業自身的期望值。為此,全睿嫻院士呼籲為了守護人類美麗的家園,保護地球生態自然環境,任何破壞地球生態、危害人類安全的行為,都應該得到制止。地球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每一個地球村的村民,對於地球的生態環境建設都應該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在揭示頁巖氣頁巖油不可取的緣由中,全睿嫻院士首先從地球的結構作出陳述和分析,從科學的角度指出地球運行與汽車行駛相似,同樣需要石油和天然氣等物質的潤滑、減壓、防衝撞、防摩擦,保溫、隔熱等調節;需要固體物質作為支架,支撐整個地球平衡平穩地運行。
通過回顧世界頁巖氣頁巖油開採史及其慣用的開採方法,全睿嫻院士直言不諱地指出了其中的弊端以及埋下了災難的隱患,以至於全球性的種種災難頻頻發生。 「不能再讓這樣的問題像『皇帝的新裝』一樣,明知真相卻避而不談,心照不宣只顧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如果到現在大家還是視而不見,避而不談,不主動去呼籲和制止這樣可怕的破壞地球的行為,後果將不堪設想,人類只能自食其果。」近來年全球頻頻發生的山火、蝗災、新冠以及異常天氣所導致的洪水、泥石流、山體滑坡等,這還不足以引起全人類的反思嗎?
她希望:世界各國應真心誠意採取切實有效的行動,制定切實可行詳細的方案和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減少對地下資源的過度依賴,減少甚至杜絕頁巖氣頁巖油的開發利用,儘快開發更多的生態環保的可再生能源,最大程度減少對地殼的破壞。
中國文學巨匠魯迅曾言:「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現實,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就科學家而言,從事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的研究既需要有耐心、專心鑽研的精神更需要有把自然界真實客觀的一面呈現給世人的勇氣,追求真理是科學家尤其是自然科學家的使命和責任。
全睿嫻院士多年來專注自然科學研究,有許多研究成果思路新穎、主題鮮明、措施精準,在社會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其提出「板塊移動」不是地震成因,是地震發生發展過程中一種外在表現形態。地震歸納總結有兩大因素:一是外在因素,主要為天體引力,重心不穩重力不平衡;二是內在因素,主要為:地球的自轉公轉運動,地心吸引力。為了更好地推動地震預測科學,全睿嫻院士擔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地球運行規律與系統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積極聯合氣象、天文、地理、地質、物理、化學、衛星監測、大數據分析、統計、網絡技術等學科,努力把地震預測工作提升到新高度、新境界。
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全睿嫻院士提出的建議措施包括:加強節能減排,加大對新能源、清潔能源的投入和開發利用,科學合理建立健全世界各國對地表及空氣中汙染物的轉換機制和空間,建立健全各種環境保護機制,減少硬底化的建設面積,加大綠化建設的力度等。
針對中國西南震中區等地地質災害,全睿嫻院士研究並指出,需成立專業機構,對西南以及全國範圍內的地質災害進行全面的調查統計分析,重點是雨水匯合流向的測定,地形地貌地質的考察和測量,地處山體滑坡、泥石流、洪水易發區域的鄉鎮的數量統計等,為治理山體滑坡、泥石流、洪水提供客觀真實的科學數據和依據。
圍繞我國城鄉規劃和建設,全睿嫻院士調查研究發現,大多數城市規劃和建設缺失防範自然災害的意識,缺乏對地球地殼總承載量的科學論證和認知能力。全國各地尚未制定和建立健全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如何防範及治理自然災害的措施和標準,排洪排水排汙設施不到位,導致每年全國各地出現洪水、泥石流、山體滑坡、城市內澇、水汙染等災害。就如何防範和治理洪水、泥石流、山體滑坡、城市內澇、水汙染等,指出了方向和落地方案。
著眼霧霾治理問題,全睿嫻院士認為:必須建立汙染物科學平衡對等的轉化對衝系統,比如:常年足夠綠化比例的植物和植被;充足的雨雪,合理分布的河流、湖泊、溼地、瀑布等;足夠置換汙染物的自然通風系統……這些研究的主張,為我國出臺相關治理措施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全睿嫻院士指出,「地球母親給予人類的寶貴資源應該共同享有和珍惜,地球資源的開發應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規劃,有序有計劃的發展,對掠奪性、破壞性的開發,應該給予堅決制止,有序有計劃的發展才能做到最大的節能減排,建立和平、和諧、乾淨、整潔、有序、生態環保的人類生存環境,應該是世界各國以及全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
近年來,全睿嫻多次受邀參加國內外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等方面高端研究交流活動,她以自己觀察研究、科學視角和案例成果,贏得了大家的敬重和擁戴,更為世界各國加強環境方面頂層設計、充滿關心和保障民生需求,發揮出積極推動作用。
11月7日,紀念聯合國國際科學與和平周三十二周年暨第三十二屆國際科學與和平周開幕式在京舉行,全睿嫻院士因在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及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榮獲第三十二屆國際科學與和平周「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