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我往,誰為先手;人生如棋,黑白相間......." 聽過這首《人生如棋》的你們就知道我將講述什麼內容。是的,今天我們將述說圍棋,這個古老的華夏魁寶。
圍棋是一種 策略型的博弈棋類遊戲,它起源於中國;縱橫19條線361個交叉點上交替行棋,展現蘊含中華文化的哲學內涵---- 黑白相間,正如事物的正反,事物的對立與統一性;對立統一、與諧共存。圍棋在對局間的關係是不斷地互相轉化,雙方在追求平衡和打破平衡間衡量共存。現在讓我們談談它的起源和基本規則。
起源與發展
圍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先秦典籍《世本》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 。」其意為堯製造了圍棋,用以教導兒子丹朱。
春秋戰國時期,圍棋已在社會廣泛流傳。《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衛獻公自夷儀使與寧喜言,寧喜許之。大叔文子聞之,曰:『嗚呼……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可靠的涉及圍棋的記載,時間是公元前548年。孔子《論語·陽貨》載: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孟子《孟子·告子上》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這是史料中第一位有名字的專業棋手,弈秋。
秦滅六國而統天下,有關圍棋的活動鮮有記載。直至東漢中晚期,圍棋活動才又漸盛行。
中國圍棋之制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重要變化,主要是在於局道的增多。魏晉前後,是第一次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魏邯鄲淳的《藝經》上說,魏晉及其以前的「棋局縱橫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這與前面所介紹的河北望都發現的東漢圍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發現的南北朝時期的《棋經》卻載明當時的圍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數」,表明這時已流行19道的圍棋了。這與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當時的圍棋已初步具備現圍棋定製。
南北朝由於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為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被稱為「手談」。最著名的當屬梁武帝,武帝好弈,以棋藝定品。日本圍棋的定段也源於此。
隋唐之後,17道棋盤已成過去式,19道棋盤成為主流。而隨著隋帝國對外政策,圍棋也傳播至朝鮮半島及日本。
唐宋時期,可以視為圍棋遊藝在歷史上發生的第二次重大變化時期。由於帝王們的喜愛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圍棋得到長足的發展,對弈之風遍及全國。這時的圍棋,已不僅在於它的軍事價值,而主要在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增長智慧。弈棋與彈琴、寫詩、繪畫被人們引為風雅之事,成為男女老少皆宜的遊藝娛樂項目。
明清兩代,棋藝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尤其是流派紛起。大量的棋譜不斷被撰寫,如《適情錄》《石室仙機》《三才圖會棋譜》《仙機武庫》及《弈史》《弈問》等20餘種明版本圍棋譜,都是現存的頗有價值的著述,從中可以窺見當時圍棋技藝及理論高度發展的情況。
下棋規則
基本下法:
對局雙方各執一色棋子,黑先白後,交替下子,每次只能下一子。
棋子下在棋盤上的交叉點上。
棋子下定後,不得再向其他位置移動。
輪流下子是雙方的權利,但允許任何一方放棄下子權而使用虛著。
判定終局
1.棋局下到雙方一致確認著子完畢時,為終局。
2.對局中有一方中途認輸時,為終局。
3.雙方連續使用虛著,為終局。
計算勝負
圍棋現存在三種規則。中國大陸採用數子規則,中國臺灣採用應氏計點規則,日韓採用數目規則。因為黑方先行存在一定的優勢,故所有規則都採用了貼目制度。
本文簡介至此,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學習一下圍棋;圍棋作為華夏文化的魁寶、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不應遺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