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四庫全書》大家會被其中的內容所吸引,其實《四庫全書》中的書法造詣深厚,值得學習,那麼很多人會有疑惑,古人為什麼會把書法寫得這麼好呢?
《四庫全書》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並不是為了書法創造而生,古人之所以能夠把書法寫得如此之好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就是勤學苦練,沒有人天生就是書法家,包括古代一些大書法家,他們的刻苦程度是一般畫家所不能達到的。雖然抄寫《四庫全書》的人並不是知名書法家,甚至有些人一輩子沒有什麼名氣,但是書法造詣絲毫不遜色於名家之下。
古人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上起步很早,很多人從讀書的時候就已經練習書法了,因為在當時想考取功名,書法是必備的一項基本功。比如董其昌在18歲之前,在一次考試中因書法寫得不好屈居第二,從此刻苦練習書法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在科舉的道路上,書法成為一個文人的臉面,很多文人以寫一手好書法而自豪,所以他們在書法上用工很深。
比如狀元王仁堪、劉春霖等人他們的書法是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才有的結果,練習書法成為他們的必修課,書法雖然是一瞬間的藝術,卻需要幾十年甚至一輩子才可以達到境界,在這點上值得我們學習。
第二,古人對待書法的心態平和。
在古代書法是實用和藝術並存的,對待書法的態度也是保持一顆平常心。很多人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上急於求成,正如吳玉如所說有些人一拿起毛筆就想成為書法家,所以在書法的創作過程中容易迷失方向。
古代人寫書法,有很多人達到了開宗立派的境界,但是他們從來沒有稱自己是書法家,以文人自居。這也說明古人視書法為小道,以一個平和的心態看待書法,並沒有拿起毛筆就想成為書法家。
眾所周知,學習書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只是急於求成容易偏離書法的本質意義,這樣就寫不好書法。
所以古人的書法正如一個人說話,娓娓道來,充滿了文雅雋秀之氣。
古人書法造詣高第三個原因就是讀書多,有很多人說讀書和書法沒有關係,其實這是不對的。
從古至今的書法家無一不是飽讀詩書之人,書法並不是表面形式,而是一個人綜合實力的體現。俗話說字如其人,書法之中融合了書寫者的品格、學識修養和審美境界。
讀書不僅僅可以增加人的文學修養,也會改變一個人的審美高度,林散之曾說,學習書法不讀書,即使技法再好也只能算一個寫字匠。
讀書可以使書法脫離俗氣、匠氣,使書法在境界上得到升華。很多人在學習書法的時候並不注重讀書,認為讀書和書法沒有必然的關係,所以書法寫不到一定的境界。在這點上和古人相比,相差甚遠。
從《四庫全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書法造詣之高,古人能把書法寫到一定境界,主要是以上三個原因,我們在學習書法的時候,應該向古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