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是我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慶,節日期間有許多活動和儀式,營造出各種各樣喜慶歡樂的氛圍。其中貼春聯是最具文化元素和鮮豔醒目的辭舊迎新方式。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大文豪王安石筆下千家萬戶歡度新春的熱鬧場景,「桃符」二字指的就是春聯。相傳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國君主孟昶在桃符上寫了一副對子: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本來桃符是掛在門旁用來驅魔避邪的,因為孟昶國君的這一示範,桃符就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春聯。
上中學時(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家裡過年寫春聯、貼春聯的事基本上都是我一手操辦的。先向父母要幾角零錢,到大隊代銷店購買幾張大紅紙回家,按門窗的邊框大小和長短,用小刀裁切好每對春聯的尺寸。根據聯紙的長度估算安排對聯的字數,一般以五言、七言居多;再按字數摺疊出每個字所佔位置的格子痕跡,然後把從書本上抄來的對聯句子用毛筆寫在有格子摺痕的紅紙上,待墨跡幹了就算對聯寫好了。有時毛筆醮的墨太多了,寫在紅紙上的字會變形,有的墨水還會流到邊界去,字毀了這張紅聯也廢了,得重新寫上一張。那時經濟拮据,浪費一張紅聯多少都有些心疼,不像現在日子好了,大家不差錢,根本不用自己寫對聯,直接買印刷好的回家貼上就是。
致於毛筆字寫得好不好看似乎不用太擔心,因為長輩們都是用褒獎的口吻來鼓勵。比如誇你:沒拿過毛筆就寫這麼好!一年比一年寫得有模樣了!等等。聽了大人的肯定我心裡樂滋滋的。當然我也知道那就是按寫鋼筆字的套路寫出來的,沒什麼毛筆章法,但沒人潑冷水信心就滿滿的。不過偶爾也有一二對寫的比較認真好看,確實也獲得不少外人的讚許和一些羨慕的眼神。往後我對毛筆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基礎就是寫春聯時打下的。
直到現在過年我還是喜歡買紅紙回家自己寫春聯。當然現在不是為了省幾個買春聯的小錢,而是感覺自己動手寫春聯特別有年味,有時光倒流的錯覺和享受。不但有秀毛筆字的自信和快樂,更重要的是能找回許多逐漸淡忘或即將消失的記憶和文化傳承。
貼春聯其實也挺有講究的,一般選擇在除夕前一二天進行。首先是要把褪色的舊聯慢慢揭下來,最好不要亂撕。我母親說對待這些字和紙都要心存恭敬,不能隨意亂丟;要把所有取下來的舊聯集中包裹好,放在辭年時要燒化的"貢銀"(紙糊的迷信錢物)等祭品旁邊,待焚香禱告完畢一起點火。揭完舊聯後要用乾淨的掃把和抹布把門窗邊框上的塵埃蛛絲打掃乾淨,這樣春聯貼上去才會粘得牢,不易脫落。整套工序按部就班做好有時一天也忙不完,雖然累點,但要過年了,心裡卻特別高興。
以前貼春聯是所有的門窗邊框都要貼,還有橫批;門板和窗扇子也要貼一小對只寫二字的長方形"畦聯"。最有意思的是,水甕上也要貼一塊稜形聯,上面寫著"聚寶盆"三個合體字,寓意招財進寶、日子紅火吉利。有些家庭甚至連鋤頭、扁擔、鏵犁等農具都要貼一片小紅紙,就為圖個家道興旺、吉祥安康。
貼好春聯的房子好像穿上了節日的盛裝,年輕風光了許多。鮮紅裡飄著墨香,對偶句中閃爍著祝福、憧憬和期盼。鄉村的年節在一片喜氣洋洋中多了幾分儒雅。
春聯,這是我國民族傳統佳節特有的專利。一副副飽含智慧、文採和情調的大紅對聯,在繼承傳統文化、復興中華文明的康莊大道上,一定會煥發出更加絢麗炫目的光芒,抒寫和祈願祖國人民過上更加紅火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