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020-12-22 霧滿汝河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知(zhì)者樂(yuè)水,仁者樂山:知,同「智」;樂,喜愛的意思。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德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喜歡動,仁德的人喜好靜;明智的人樂觀,仁德的人長壽。」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與否,因心境而定,與山水無關;鬥轉星移,桑田滄海,不變的是人性。

孔子以山水的不同特性及動靜的不同狀態來概括「智者」與「仁者」的不同特徵與內心世界,實在很巧妙。

水,婉轉流動象徵著通達事理,所以,有智慧的人反應敏捷、思想活躍、通情達理,就像水不停地流動一樣,源遠流長,永不停息。

山,穩固不移象徵著義理永恆,所以,道德仁厚的人安於義理、寬容仁慈、不易衝動,就像山一樣穩重不遷,亙古不變,毅然堅定。

有智慧的人,喜歡在運動發展過程中把握時機;有仁德的人,喜歡在平靜沉默中探索真理。

有智慧的人,在活動中得到快樂;有仁德的人,在寧靜中得以長壽。知識的更新從不中斷,因此聰明的人需要不斷學習,積極進取。

品德與修養,與亙古不變的人性是相反的,因此仁德的人需要不停思索,堅定不移。

名家註解

程顥、程頤:「非體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

朱熹:「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動、靜以體言,樂、壽以效言也。動而不括故樂,靜而有常故壽。」

相關焦點

  • 你知道成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含義嗎?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成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說的,但以前一直不解其意,按字面意思,「知者樂水」就是聰明的人喜歡水;「仁者樂山」就是仁慈的人喜歡山。但是為什麼這樣,始終也沒搞明白,一直到讀了《論語》和看了南懷瑾老先生的解釋,才恍然大悟,咱們先看《論語》裡的原文:子曰。
  • 儒家的「山水之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孔子主張「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出自《論語雍也》,原文即:「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儒家對自然萬物的愛,是從「仁」的人際道德向生態道德擴展的。孔子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為什麼說「仁者樂山孔子對他的學生們說:「聰明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聰明的人性格就象水一樣活潑,有仁德的人就象山一樣安靜。孔子說:「山,它高大巍峨。為什麼山高大巍峨仁者就樂於見到它呢?這就是仁者之所以樂於見到山的原因啊。」子貢接著問道:「為什麼智者樂於見到水呢?」
  •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你究竟是仁者還是智者,且看孔夫子怎麼說?
    子曰:「智者樂(yào)水,仁者樂(yào)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生於2500年前的孔夫子向後世拋出了這個至理名言,在千百年的社會演變過程中,此讖言逐漸成為生活中亙古不滅的真理。仁者愛山山者,靜者,卻富有仁者生命的活力。靜態之美,藏匿於千山萬壑之中,隱形於仙山樓閣之中。
  • 什麼是「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先跟大家講兩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軍攻打到南京城外,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文爵、保國公朱國弼等勳貴,大學士王鐸 、蔡奕琛、禮部尚書錢謙益等官員,主動打開城門迎接清軍,獻城投降。
  • 什麼是「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古代有個人很擅長畫竹,並且已經很出名了。可他的老師看了他的作品後,卻對他道:「你尚未入門,你只是知道了畫竹的技巧而已。」
  • 反彈琵琶|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從古以來,對於這句話,從它的讀音到它的解釋,學者們都發出了了許多不同的聲音。但是我們知道,一句話裡,它的每一個字的讀音和它的意思都應該是固定的,只是,孔子的時代距離我們實在太遠了,史料缺失使得它到底是怎麼個讀法和用法我們也不得而知。
  • 論語求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理解這句話,「知、好、樂」是三字的字義是關鍵。「知」,由矢(打獵、作戰)+口(談論、指揮)組成。「知」,不僅僅是對經驗、常識、真理的懂得、通曉,更是具備管理、主持事物發展變化過程的能力,也包括了實實在在的管理、主持行為。做到了「知之」,也就是做到了合理地應物。「好,造字本義:男女之間,相悅相求」——《象形字典》「好」,作為動詞,體現了人的性情趣向、行為偏好。
  • 「李保佳講論語6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
    「李保佳講論語6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翻譯:懂得知識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能在學習中得到樂趣的人。論語中很多篇幅在講學習,這裡孔子提到了學習的三個境界。學習的第一個境界:知之第一個學習境界呢,是知道一些知識,但本身自己並不喜歡學習知識。這個可能就是因為什麼原因不得不學習,比如要考上大學、考證,本身不喜歡學習裡面的知識,但是沒辦法,要學。像我們上學的時候,有的學科自己根本不喜歡,也不擅長,但是沒辦法,還是要學。這種學習,就屬於「知之」的學習境界。
  • 樂字的六音六義。總有你不知道的一種
    樂,這個字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字。它一共有六種讀音,六個釋義。其中有一種讀音,有人做過統計,全國最多只有百分之一的人知道。而在這種讀音下的正確釋義,知道的人又更是少之又少了。古代有一詞為:樂託。異形於現在的:落拓。形容人行為不拘小節,放蕩不羈。 第六種讀音為yao,取第四聲。在百度中能找到的釋義是喜歡、欣賞。用這個讀音的主要是《論語》中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等用語。從邏輯角度來說,知者喜歡水就不喜歡山嗎?仁者喜歡山就不喜歡水嗎?
  • 孔子為什麼用山水來比擬智者之樂和仁者之樂?
    《論語》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通智。智者,指的是那些有智慧、聰明的人。仁者,指的是那些有寬大胸懷、仁愛之心的人。仁者、智者是精神品質不同的人,他們對於自然美的欣賞也各有偏好。為什麼這麼說呢? 《韓詩外傳》記載了一種解釋。
  • 《論語》中「樂」字的讀音為什麼變來變去
    子曰:「可矣;未若貧而樂(樂於,樂意),富而好禮者也。」(《學而》)3、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4、子曰:「不仁者不可以長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裡仁》)5、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餘秋雨把「樂」讀成「lè」,近萬人留言批評:這個字應讀「yào」
    某一次在節目中,餘秋雨將仁者樂山這句古語讀錯了,其中的樂實際上應該讀作yào,但餘秋雨讀成了lè。也因此引來爭議,似乎在大家的印象裡,文化大家不應該會在這種小事上犯錯。
  •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顯仁藏智的人生智慧,心境超凡脫俗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語錄,其中有無數經典的至理名言,「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就是其中的一句。這句話飽含著濃縮的人生智慧,我們認真地參詳領悟這其中深刻的內涵和哲理,心境必定會有一個的巨大提升,到達超凡脫俗的境界。
  •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什麼意思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選自《論語.雍也》。意思是說,仁厚的人喜歡山,智慧的人喜歡水。字面上看,普遍說成是指人喜歡山水的一種極致的心境和意念。但是深問一句,為什麼喜歡山的人就一定是仁厚的,喜歡水的人就一定是智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