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已過,春分將臨,風和日麗,雨水充潤,蕩滌萬物。三月早春生機四溢,草木又經歷一起新的輪迴,走過了冬日蕭瑟,走到了春日序章。今日是春天的一個特殊節日——植樹節。
每年3月12日,是我國的植樹節。確定這天為植樹節,一是從植樹的季節考慮,而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
1915年7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規定了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自此我國有了植樹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國民政府舉行了植樹儀式。以後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為何我們如此重視植樹節?
不僅僅是因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我國自古以來就很重視植樹。
我國古代的許多詩人,不僅寫有大量的詩作歌詠自己喜愛的花草樹木,有的還親自植樹種花,被譽為一段段佳話。
東晉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所居之處遍地插柳;唐代白居易「東坡植樹」典故流傳,源自他喜愛栽花種樹,於《東坡種花》一詩記載了他城東坡上廣植花木的故事;北宋蘇軾任杭州刺史時,修浚西湖,並在湖堤上廣種柳樹,為後世留下了「蘇堤春曉」這一人文景觀……
古人與樹木解下的不解之緣,不僅是生態綠化的需求,也是源自樹的品格。
花有花語,樹有品格。
以松柏象徵堅貞,松枝傲骨崢嶸,柏樹莊重肅穆,且四季長青,歷嚴冬而不衰。
《論語》贊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松與竹、梅一起,素有「歲寒三友」之稱。
樹,以其堅韌不拔、挺直高聳的風姿,被人引贊。
芝蘭玉樹、玉樹臨風、瑤林瓊樹、謝家寶樹……以樹寓人,以樹誇人,因此我們希望人「成材」,成「棟梁」。
踐行樹的品格,成為國家棟梁
生命的沉重與複雜,在這個冬春之際,已經被談論的太多太多……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奪走了人間太多,奪走了自由、奪走了時間、奪走了春光、奪走了親情、更多的,是奪走了生命。
在這場艱難的戰役中,被一個民族灌溉餵養了數千年的,松柏般堅毅的魂,挺起了一片天。
01、李文亮:疫情「吹哨人」
李文亮,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於2019年12月30日在朋友圈發布新冠病毒警示消息,後被約談,籤下「訓誡書」。
此後依舊回到醫院堅守崗位,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中不幸感染,經全力搶救無效,於2020年2月7日凌晨2點58分去世。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敢於直言,堅守本心,雖死未悔。
02、張繼先:上報疫情第一人
張繼先,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主任。第一個為疫情防控工作拉響警報,是醫院救治一線的「帶頭人」。
擁有非典時期的敏銳和防護意識,12月26日發現可疑病例,12月27日立刻緊急匯報;憑藉多年醫生經驗與極迅速的隔離措施,從最初收治那一批病人到現在,張繼先所在的科室做到了無一例醫護人員感染,無病人交叉感染。
洞察入微,敏銳機警,用行動來踐行醫生的使命。
03、鍾南山:肯定新冠病毒可以「人傳人」第一人
鍾南山,現任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發,鍾南山院士繼非典之後再次出徵抗擊疫情,在這場與病毒博弈的戰爭中,他日夜操勞,奔波不停,從不輕怠。他不是神,卻抗起了抗疫的大旗,成為國家的脊梁。
敢於說真話,勇於擔當,把人民生命放在首位,這就是鍾南山。
力拔山兮氣蓋世,天欲墜時南山擎。一盞仙壺濟世懸, 國有危難立鐘鼎。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同樣值得人們銘記的,還有千千萬萬的英雄兒女:醫生、護士、警察、醫院建設者、志願者、愛心人士……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愈是到危難的時候,愈是能看出一個人的格局和擔當。
我們重視植樹節,更重視這背後的象徵:讚美樹的品格與精神。
一樣的血肉之軀,但他們從小被澆灌的堅毅、無畏、直面風雨的品格精神,讓他們勇於奔赴戰場,為我們撐起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參天大樹的長成,非在一朝一夕間,它離不開每一次培育和澆灌,更離不開大自然的慷慨和饋贈;棟梁之才的成長,也需要不間斷地澆灌與守護,也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沉澱。
不同於情人節、聖誕節、春節,植樹節其實是一個容易被遺忘的節日。但在這個春天,它不僅承載了人們植樹造林的期待,承載了對生命對新生的希冀,也承載了人們對培養國家棟梁的熱切盼望。
苗木終成樹,雨後總會晴,願疫霾也早日被衝破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