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趣話:唐代詩壇三對最恩愛的夫妻

2020-12-18 劉老師的大語文

唐代是中國文治武功都達到鼎盛的時代。且經過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民族大融合,受胡族的影響,社會風氣開放包容,男女社交頻繁,少有禁忌。體現在詩人身上,未成功時,江湖載酒,青樓挾妓。成功後,買妓納妾,日日笙歌。縱覽唐代的詩歌史,幾乎同時是一部詩人的風流史。詩仙李白先後有四次婚史,白居易的「樊素、小蠻」、杜牧的「青樓薄倖」、元稹對鶯鶯的始亂終棄等等。在這樣的大氣候下,有這麼三對相濡以沫,恩愛始終的夫妻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第一對:杜甫與妻子楊氏,亂世流離,相濡以沫。

嫁給杜甫那年,楊氏20歲。她的父親是當朝的司農少卿,是一個四品官員。她也是一個大家閨秀。這之前她從父兄那裡聽到關於自己未來夫婿的種種傳奇:七歲就寫出《詠鳳凰》詩,九歲的時候,書法作品就裝滿一大袋子,十四五歲的時候就與當地的著名文人交遊,被認為有班超、楊雄之才。能嫁給這樣一個人,該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那時,她想。

事實上,那時她的夫婿,過了十年」裘馬頗清狂「的壯遊生活,所謂壯遊就是拿著父親的錢到處旅遊。心已經有點野了。他的父親感覺自己來日無多,得趕緊找個人拴住兒子日益狂野的心,於是幫助兒子訂了這門親事。起初,杜甫還有幾分抗拒,等見到自己美麗的妻子,這顆狂野的心瞬間安穩了下來。

沒有什麼事情比新婚生活更美好了。但是好景不長。隨著他父親的去世,杜甫固定的經濟來源沒有了。只好與嬌妻分別,趕赴長安,求取功名。楊氏獨自一人撫養孩子,操持生計。她對杜甫沒有怨言,因為她知道遠在長安的杜甫日子過得比自己還要艱辛。她只盼望自己的夫婿早日求得功名,衣錦還鄉,一家人團聚。誰曾想,這一等就是十年。

終於,杜甫回來了,雖然只是一個九品小官,但是楊氏很滿足,以為從此以後一家人可以團聚在一起了。但安史之亂爆發。短暫的相聚之後,又是長達三年的分別。當杜甫再見到妻子時,他愧疚地寫到:」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一個曾經珠圓玉潤、錦衣玉食的千金小姐,到現在身穿破衣,面容憔悴。其中艱辛可想而知。經歷這麼多年艱難困苦的生活,杜甫自己也是疾病纏身。」老妻憂坐痺, 幼女問頭風「。妻子和女兒都很關心他的身體。杜甫暗暗決定,一家人再也不能分開了。於是辭掉官職,帶著一家人走上了漂泊之路。

一路上,輾轉同州、秦州,終於到達了成都,在好友嚴武的幫助下,在浣花溪畔安了家。這是杜甫與妻子最歲月靜好、琴瑟和諧的時光。」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飛蛺蝶元相逐,並蒂芙蓉本自雙「。字裡行間流露出對於妻子的愛,和對這種生活的滿足。

老天似乎總是在和這對苦命夫妻作對。這種閒適的田園生活,在6年後隨著好友嚴武的去世,也戛然而止。杜甫一家人再次踏上漂泊之路。這次的漂泊再也沒有歸程。公元770年,杜甫在漂泊途中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楊氏傾其所有為杜甫處理完喪事之後不久,也追隨杜甫而去。一對患難夫妻,結束了他們在人世間的憂患之旅。

第二對:韋應物與妻子元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韋應物的詩歌才華,在中唐前期,無人能出其右。是唐代詩壇由盛唐轉入中唐的代表人物。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詩人。在十八歲之前還是浪蕩子,大字不識一籮筐。

韋應物15歲時,因為出身世家,而得以入宮做了唐玄宗的近身侍衛。那時的韋應物仗著皇帝侍衛的身份簡直是無惡不作,結交一群不良少年,橫行鄉裡,家裡藏著亡命之徒,每天早上帶著賭具出門,晚上跑到人家裡偷情。官府的人不敢抓他。

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皇西逃,韋應物被遣散回家。這種荒唐的日子才算是告一段落。在安史之亂的第二年。他遇到了改變了他一生的愛人-妻子元蘋。

元蘋出身貴族之家,其祖上是北魏的昭成皇帝。父親是吏部員外郎元挹。從小受到很好的文化薰陶。喜歡誦讀詩書,並擅長書畫。二人在安史之亂第二年,在驪山成親。新婚的喜悅沒有衝淡韋應物對於未來的擔憂。元蘋理解韋應物的擔心,在妻子的鼓勵下,韋應物毅然棄武從文,入太學讀書。為了讓韋應物專心學業,元蘋侍奉雙親,撫養兒女,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韋應物也沒有辜負妻子的一番心意。入學之後,刻苦攻讀並學習寫詩,不久便謀得了第一份差事-高陵縣尉,官職雖然不大,但是從此走上了文官之路,也開啟了一代偉大詩人的成長之路。

此後的20年,雖然韋應物一直沉淪下僚,生活也不富裕,但是伉儷情深,家裡充滿溫馨和歡樂。這種美好的生活在公元776年秋天,隨著元蘋的去世戛然而止。妻子的去世對於韋應物無異于晴天霹靂。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韋應物都沒有從喪妻之痛中走出來。他滿懷思念和悲情寫了19首悼亡詩,來懷念愛妻。

愛妻香消玉殞之時,韋應物只有39歲,正值壯年,但再也沒有續弦。只是懷著對愛妻深深的思念,直到終老。

第三對:權德輿與妻子崔氏,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相府千金下嫁窮書生,生活困苦不改其志。窮書生日後飛黃騰達位列宰輔,仍恩愛依舊,相敬如賓。這就是唐朝詩人權德輿與妻子崔氏的真實故事。那些才子佳人的傳奇故事不過如此,只是那是虛構的,這是真實的。

權德輿還是窮書生的時候,曾與崔氏的父親,時任信州長史的崔造有過一面之緣。崔造對權德輿的才華氣度非常欣賞,便約為翁婿。崔造返回長安之後,不久升任宰相。並如約將自己的小女兒嫁給了權德輿。貴為相府千金的崔氏,沒有恃貴而驕,而是安貧樂道,跟隨權德輿過著清貧的生活。為了維持生計,權德輿告別妻子先後在杜佑、裴胄的幕府任職。夫妻間聚少離多。直到33歲那年,權德輿才被唐德宗徵召入朝任職。夫妻得以團圓。此後的權德輿仕途順暢,一直做到宰相。

·夫人崔氏為人溫良柔順,善於持家,是權德輿的賢內助。另外崔氏出身世家,自小飽讀詩書,還彈得一手好琴。所以夫妻間常有一些雅趣。因此權德輿對於妻子的初心一直沒有改,。他既不納妾,也不蓄婢。而是把自己全部的寵愛都給了妻子。這從他寫給妻子的詩中可以窺見一斑。權德輿從結婚開始,直到去世前五年陸陸續續寫給妻子的詩總共有41篇之多,算是唐代詩壇之冠。夫妻二人恩愛相守直到白頭,真算得上是一對神仙眷侶。

結語:

杜甫夫妻的相濡以沫,令人讚嘆。韋應物的長情,令人激賞。但是,沒有一對夫妻願意向他們一樣。人們更願意像權德輿夫妻,即便一起過著清貧的生活,但是能夠白頭偕老。

相關焦點

  • 唐詩趣話:唐代詩壇的父子詩人,你知道多少呢?
    歷史上著名的父子詩人,在魏晉時代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宋代有「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宋代還有「大小宴」-晏殊、晏幾道等。似乎在這個領域,唐朝到是成了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事實上,唐朝是父子詩人最多的朝代,僅《全唐詩》收錄詩歌的父子詩人就有五組。
  • 與李白、李商隱並稱唐代三李,一首唐詩寫盡人生落魄
    在唐代詩壇上,李白李商隱都是分量很重的人物。除了他們兩個人之外,唐代詩壇上還有一位姓李的詩人,且能夠和他們兩人並稱為唐代三李,這個詩人就是李賀。李賀最精彩的作品應該是《燕門太守行》,開篇就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色調極為濃厚,更賦予詩歌更豐富的內容。可惜的是,這個唐代詩人只活了27歲,一生當中都是在失望當中度過。尤其是在他以滿腹才華希望參加科舉求功名的時候,卻因為他人的故意找茬被剝奪了考試資格,內心極為憤懣。
  • 被《唐詩三百首》拋棄的四大著名詩人,個個才華橫溢,驚豔了詩壇上...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固然是這個道理,但要真正品出唐詩的味道,讀懂千年前那些詩人們的心事,三百首還真不夠呢!如果要評選影響中國人最大的書,《唐詩三百首》也是有力競爭者之一,無數學生捧著它吟誦唐詩,在心靈中點燃了熱愛傳統文學的第一束火焰。
  • 初唐四傑:唐代詩壇4大型男,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他們就是唐代詩壇的「型男天團」: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4位唐代詩壇的才子,官位都不高,也沒聽說哪個家境多了不得,他們到底何德何能?翻開《唐才子傳》、《全唐詩》等厚厚古籍,一樁樁關於他們的傳奇記錄在案。用一個網絡金句來形容就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 李杜風流,名家輩出,盛唐氣象話唐詩
    唐代文學評論家司空圖把唐詩創作按作者生活年代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其中盛唐氣象,一直被人稱讚,當然了其他三個時期也有優秀的作品出現,知不過被盛唐的恢弘大氣遮擋了光彩。這樣劃分主要是了便於研究分析,被後人一直沿用下來。
  • 「唐詩」是近體詩歌的巔峰嗎?還有「宋詩」與其比肩
    也許是因為《唐詩三百首》流傳得太廣的原因,所以使得當今很多人認為「唐詩」是古代詩歌的巔峰,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唐詩三百首》是清代的蒙學讀物,和《三字經》、《百家姓》是一個性質,因為通俗易懂,選詩合理,適合小孩子們理解,所以才流傳開來。
  • 唐詩趣話:一祀與一歲一載都是指一年,唐詩裡「年」的不同說法
    《全唐詩》中「年、歲、載、祀」的出現頻率唐詩中,年、歲、載用的很多。全唐詩中出現頻率達到一萬多次。其次是歲出現頻率近三千次。載的出現次數也有一千一百多次。載還有乘坐、裝載之意「何況不失家,舟中載妻子」、「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所以載表示年的頻次會更少。祀的出現頻次有三百多次,但是都是用其祭祀之意。
  • 唐詩清源之唐詩的文學淵源
    正如同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的資源,是隨著人的生產能力的提高而逐步展開的,唐代詩人對於文學資源的開採和利用,也跟著創作實踐的需要而有所變化。於是唐詩與文學傳統之間的關係,便顯示出了階段性的差異。大體上說,「憲章漢魏,取材六朝」、「以文為詩,博極其趣」、「詩詞合流,群律互滲」,可以看作為唐詩在這一方面關係演進中的幾個階段性標誌。
  • 唐詩趣話:唐代最牛聯句詩-孤篇一首,空前絕後!
    其中最著名的聯句詠詩,是東晉風流宰相謝安在家族聚會中與子侄輩的聯句。那一日聚會中,忽然外面大雪紛飛,謝安開口吟道:白雪紛紛何所似?侄子謝朗接著吟道:「空中撒鹽差可擬」。侄女謝道韞,吟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對這句詩大為讚賞。後來讚美女子才華,多稱為「詠絮之才」。即是由此而來。
  • 大唐帝國最後一位詩人韓偓:左手唐詩,右手宋詞
    現在唐詩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融入了我們的血液了,成為我們民族DNA的一部分,並將永世流傳。天下無不散之宴席。龐大的唐帝國經過安史之亂的折騰,開始日漸式微,最終於公元907年成為歷史的一頁。失去了唐帝國這顆參天大樹的庇護,唐詩也沒有了生存的空間。
  • 唐詩趣話: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賞析唐代詠燕子的詩
    覺得那是春天最靈動的畫面。這些年住在城裡,幾乎沒有見過燕子,偶爾聽到孩子們唱起「小燕子,穿花衣」,心裡就會有些莫名的惆悵。「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這絕美的畫面只能到古人的詩篇中去尋找了。說的是唐代天寶年間,長安有一位名叫任宗的富商,到湘中一代做生意,一去好幾年沒有音信。他的妻子紹蘭滿腹愁緒和思念無人訴說,有一天,紹蘭見一隻燕子停落在房梁之上,就對燕子說:「我聽說你們從海的東邊飛來,往來途中必須經過湘中,我丈夫離家好幾年了,音訊全無,想請你幫我帶首詩給我的丈夫可以嗎?」
  • 唐詩「四分法」,你知道嗎?
    把唐詩的發展分為四段由來已久。宋代嚴羽《滄浪詩話》首先把唐詩分為「唐初」、「盛唐」、「大曆」、「元和」、「晚唐」五體,元代楊士弘在《唐音》中又將「大曆」、「元和」兩體合併為「中唐體」。至明初高棅編《唐詩品匯》時,才明確提出「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這種四分法,為後代多數研究者及文學史家所採用。
  • 唐代四大女詩人:李冶、薛濤、魚玄機、劉採春
    唐代的詩歌是中國詩歌的巔峰與代表,據專家考證:在唐朝290年間竟然出現了207位女詩人。儘管在詩壇眾多耀眼的「巨星」當中,女詩人只有為數不多的幾位,但也散發著自己的獨特光芒。其中,數李冶、薛濤、魚玄機、劉採春最為著名,她們並稱為「唐代四大女詩人」。美豔女冠李冶李冶(?
  • 唐代才女出家成女道士,暗戀僧人寫下1首詩,流傳至今成千古名篇
    談起唐詩宋詞,很多人都會說得頭頭是道,仿佛只要朗誦一首詩詞,就可以讓自己穿越到唐宋時期。這種詩情畫意的美感,只有熱愛詩詞的人才能身臨其境。後人為了能夠銘記詩詞的魅力,編纂了《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目的就是為了能讓一代又一代人,永遠記住燦爛的華夏文明結晶。
  • 唐詩界的神鵰俠侶:夫妻倆一人僅憑一首詩,便千古留名
    唐詩界的神鵰俠侶:夫妻倆一人僅憑一首詩,便千古留名 五千年的華夏文化史卷帙浩繁,但想在其中留下一個名字,何其艱難,許多人筆耕不綴,終其一生,卻只能隨塵土飛煙消失在虛無之中,而有些人,可能憑著隻言片語,或許是一首小詩,便留名千古,為世人所銘記。
  • 古語說「恩愛夫妻不到頭」,為什麼不能到頭?都聽過懂得人卻不多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更是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作為結尾。可見從古至今人們對可以白頭到老,亦或是天長地久的愛情都非常嚮往。那麼為什麼會有「恩愛夫妻不到頭」的說法呢?
  • 舉國皆知的大詩人,《唐詩三百首》卻沒有他的名字
    ▲《唐詩三百首》是流傳最廣的唐詩選本 圖源/攝圖網01. 最經典的唐詩讀本《唐詩三百首》是目前最經典、傳播最廣泛的一個唐詩選本,甚至上升到中國文化的代表。他的想法很單純,就是編一本好的唐詩教材,並沒有想到在他身後,這本教材的流行程度遠遠超過了如今的黃岡密卷。據統計,迄今為止的唐詩選本大約有600種,包括著名的《唐百家詩選》(王安石編)、《唐詩歸》(鍾惺、譚元春合編)、《唐詩別裁集》(沈德潛編)。這些選本的編者都大名鼎鼎,結果,反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孫洙編的《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知名度最高,經久不衰。
  • 睡覺經常做這四個動作的夫妻,才是真正的恩愛
    夫妻在一起,不僅僅是短途的旅行,更是陪伴大半個人生,因此夫妻之間保持恩愛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而這不僅僅是靠嘴上說,更需要一定的行動。夫妻關係的恩愛和諧,需要兩個人共同經營。而能夠看出夫妻之間是否恩愛的最好方式,就是夫妻睡覺的表現,因為床上的夫妻,是最真實的。能夠做到這四點的夫妻,真的很恩愛了。
  • 唐代士人的平行宇宙
    ——讀西川《唐詩的讀法》唐騁華 ——西川新作《唐詩的讀法》,口袋書的體量,討論的問題卻很深、很大,細究起來,寫個大部頭也未必兜得住。雙方在政治領域勾心鬥角,在文化領域互相拆臺,鬥爭愈演愈烈,貫穿了大半個唐代。大凡一個群體,總要設定若干身份標識,擁有這些標識,才會被接納為「自己人」。士人群體的身份標識之一就是「詩」。在唐代的科舉考試中「雜文」(指詩賦)佔有重要位置,尤其到唐玄宗天寶年間,寫詩作賦已經是士人的基本功。反過來,會不會寫詩,寫不寫得好詩,就成為判斷你是不是士人的標準。
  • 俗語:「恩愛夫妻不到頭」,到底為何不能到頭?老祖宗話值得一聽
    愛情無論在哪個時間段都是我們生活中的主旋律,它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生活部分,而遇到愛情的人每一個都希望能夠長長久久的愛下去,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有一句俗語說「恩愛夫妻不到頭」,這不就是違背常理的一句話嗎?